浅析网络语言的语法现象

时间:2022-08-26 06:41:44

浅析网络语言的语法现象

内容摘要:当今社会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语言也应运而生,它不仅为网民们所接受认可,甚至已融入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交际言语。它为人们所用的同时,也被人们经过“改造”出现了种种的变异现象。网络语言的变异不仅是我们对语言丰富发展的结果,而且也是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一个缩影――它折射出了人们对语言的需求,要求语言不断地适应时代的发展,不断地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文章就网络语言变异的几个方面进行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网络语言;变异;普及;规范

伴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语言也随之产生,出现了越来越多陌生却又不断被人们所接受、所认可的语言现象。如大量新词、新语的出现,表达的方式随意自由,语序、语法形态及语义的变异等,在网民普遍使用的过程中,形成了具有鲜明性、个性化的特征。网络语言不单单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社会现象的反映。作为社会变化的放大镜和显微镜,它凸显了社会生活中“动”的一面,也凸显了语言的动态变化。网络语言始于现代汉语,超越现代汉语的常用语法规则,出现了种种变异的语法现象,对流传几千年的汉民族共同语构成了强大的冲击。因此,对网络语言现象进行分析,就显得格外重要。

一 表达方式的随意、自由

(一)构词的随意性

我们平时在网上或论坛里经常会看到这些语言:“偶”、“东东”、“恐龙”、“青蛙”、“GG”“MM”……据我们平时所了解到的,“偶”是指我,“东东”即东西,“恐龙”和“青蛙”分别指丑女和丑男,“GG”是哥哥,“MM”则意指妹妹等等。若对网络语言涉世不深的话,是很难明白这些词语所代表的含义。的确,这些词语在普通话中是不存在的,至少也没有这样的解释,然而却在网络用语中普及开来。构成这些网络新词的词素大多是语言中固有的,只是网民们利用比喻、谐音、仿拟等修辞手段构成了新词。

语言只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是思维的载体,语言的本质在于以符号的形式(能指)来反映主体的思想和情感(所指),似乎语言只是一个被动的呈现对象,不具有创造性的特点。事实上,语言具有很强的创造性和能动性,而这种创造性和能动性往往来自言语的主体――人的认知能力的变化。所以,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常常借助网络和媒体把自己对事物的认知用各种各样的语言形式表达出来,也因此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变异的网络语言形式。

(二)字母词现象的普及

吕叔湘说过:现在世界上各种文字都是拼音的,只有汉字例外,因而在国内和国外的文化交流上是一个不小的障碍。鉴于此,使用公众熟悉的字母词就能够更加直接准确地与国际接轨,加快汉语的国际化并有利于汉语和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

众所周知,字母词具有世界通用性,我们常常出于表达时的方便而临时采用。目前由于国际交流的日趋频繁、网络的普及应用、媒体的传播导向等因素使得字母词流行开来。如GDP(Grossdomestic product-国内生产总值)、GNP(Gross national prod-uct-国民生产总值)、DNA(Deoxyri-bonucleic acid-脱氧核糖核酸)、MBA(Master 0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工商管理硕士)等。字母词的使用确实简单,但对其使用我们应该谨慎,一方面维护母语十分重要,另一方面也要满足人们的表达需要。字母词作为一种新的词汇现象,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汉语的丰富和发展;而另一方面却因人们求新求简的心理造成了滥用的现象,随之而来也产生了一些表意不明的现象。如ABC既可表基础知识,又可表中国农业银行(Apiculture

Bank0f

China),又可指美国出生的华人(Amercian Bom Chmese) 。所以,针对此,我们应该给它以合理的定位并留下相应的发展余地和空间。

(三)中式英语现象的流行

根据Lado的错误分析理论,在学习外语时,“学习者依赖已经掌握的母语,并把母语中的语言形式、意义和母语相关联的文化迁移到第二语言学习中去,产生正向迁移和负向迁移。所谓正向迁移是指母语和目标语的相同之处对学习目标语带来积极的影响和帮助,而负向迁移则是指母语与目标语之间的差异对目标语学习所引起的干扰和影响”。中式英语就是英语学习者受到汉语的负向迁移的结果。

然而。中式英语的流行却给人们的交流带来了新的生机,注入了新的活力。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如:“Good good study,day day up”(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成为网民心中最富汉语韵味的中式英语;“People moun-taln people sea”(人山人海),它因保留汉语的简洁押韵而被认可。不可否认的是“中式英语”给中西语言文化的交流带来了诸多的障碍,但同时它也为外国人了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打开了一扇窗,并将更多的中国语言文化元素注入世界多元文化之中。

二 语言的变异

研究语言的学者都知道,语言的一个重要属性就是变异,没有语言的变异就无所谓语言的发展,正如E,Sapir所说:“语言的沿流是由说话者无意识地选择那些向某一方向的堆积起来的个人变异的过程,语言在不断的发展变化,同时也存在变异。”人们在日常的交际当中要遵循语言规律和交际标准,但是在特定的场合和语境下语言使用者可能故意的打破常规,创造出一些新的不规则的语言现象,造成语言的变化和表达上的简练、清新,这种偏离常规的形式被称为语言变异(Language deviation)。语言的各个要素均能在使用中出现变异。

(一)语序的变异现象

1 省略。省略是指这样一些语言结构,在口语发音过程中或者书写过程中某个部分或某些部分未出现或被省掉。这些被省掉的部分可以是句法成分、语义命题、词汇语素以及音位因素,这些成分可以被恢复以使语言交际者理解这些语言结构的意义。

网络语言中的句子,由于受到印欧语语序的影响,或是出于标新立异的原因,抑或是由于交流的习惯等其他因素而出现了与常规现代汉语不相符的语序。如:“不要忘了伊妹儿我。”这显然是受了英语“Dontt forget to sendemail to mc”的影响,“email”是名词,在这里省略了动词“send”,而将名词“email”动词化;再如“为什么真话呀?”是缺少了谓语“说”,这些都是由于缺少必要的成分而引起的语法错误。

2 倒装。我们在日常生活的交流中经常会听到“我都急哭了快!”、“你们吃饭了吗都?”等,这些都是为了强调句子的某些成分而刻意地将其前置,有的甚至已经在我们的交流中普及开来,成了约定俗称的句式。

由此可以看出,网络语言存在着语序变异的现象。语序是指语言里语素、词组合的次序,是汉语里的主要语法手段。语序变动,可组成意义不同的词组、句子。而在这里,就是通过省略和倒装对语序进行了变异,虽然这种变异目前尚不够规范合理,但却丰富了我们的语言元素,使之变得更加丰富且具有趣味性。

(二)语法形态的变异现象

“被”字句式在现代汉语中,“被”的基本用法是与及物动词搭配,表示被动意义,而新兴的“被就业”、“被增长”等频繁的出现,打破了传统,发生了变异,它可以跟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名词、形容词搭配。如“被+vt”――“被录取”、“被+vi”――“被就业”、“被+n”――“被民主”、“被+adj”――“被泛滥”。由此表达出来的也不仅仅是单纯的被动义,且突出了一种高度凝练的被迫义,传递出公众对“强加于人”的某些现象、做法的不认可。“被”字句式的出现,目前仍处于一种不规范不标准的状态,我们应对其进行规范的引导。只有规范的语言、语法,自由度才越大,传播的范围才会越广泛。

(三)语义的变异

由于网络语素的自由组合,随意粘连,或采用比喻、仿拟、联想等修辞手法使之产生了语义的变异。因此,我们不能用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来解释它的含义,而应根据情景语境来分析它特定的内涵。这使得它成为了“标新立异”的一种“语言”。

语义的变异一般包括两方面的内容:词汇意义变异和色彩意义变异。语义变异通常也会产生两种不同的效果:一种是产生新颖、别致、生动的言语意义,能够“在语用上得到合理的解释,具有特定的会话意义,有利于表达效果的提高”,称之为有效偏离或者正偏离;另一种是产生病句、错句,“在语用上得不到合理的解释,不可以解读”,称之为无效偏离或者负偏离。

如:“白骨精”。原义是《西游记》中的一个女妖精,阴险奸诈,常用来形容阴险的女性,是个负面形象,而我们当下解释为“白领、骨干、精英”,是贬义褒用;“特困生”原指“极度贫困的学生”,现指的是“极度缺乏睡眠的学生”,“Haker”(黑客),原指热心于计算机技术,水平高超的电脑专家,尤其是程序设计人员,现指“利用系统安全漏洞对网络进行攻击破坏或窃取资料的人”,成了褒义贬用等等。这些有的是对传统词汇词义的窜改,有的是生造的生疏词,有的是在网络的输入法中将错就错的产物,很多都是起初于时的错误,久而久之就成为“约定俗成”的固定模式。

网络语言的语法现象是一种社会现象,我们对其既不能揠苗助长、操之过急,也不能固步自封、抱残守缺,我们能做的,是寻求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最佳的平衡点。

上一篇:夏目漱石作品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下一篇:《三国演义》中“义”的文化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