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职院校学生群体活动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时间:2022-08-26 06:34:56

浅谈高职院校学生群体活动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摘要】随着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需求,高职院校学生群众性体育活动遇到了新的问题,如何适应现代高职院校和社会的发展,正确认识高职院校群体活动的开展方向显得尤为重要,运用文献资料、访问调查等方法,了解高职院校学生群体活动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原因,并提出发展思路与观念,力求探索新的学生校内群体活动模式,为促进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

【关键词】群体活动 开展现状 发展趋势

高职院校学生群体活动一直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国家教育方针和落实文件政策的重要手段之一。学校的群体活动不仅是学生体能、技能的展现,同时也是学生体育文化的交流,是体育知识的扩充点。群体活动开展得如何,直接影响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影响学校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最终将影响学生的终身体育观。因此,抓好群体工作对于校园文化建设是十分重要的。而群体工作头绪多,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加上人们对群体工作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导致日前高职院校群体工作的现状不太乐观。开展群体活动中加强工作的组织性、计划性、目的性,可以吸引并激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丰富校园体育文化,对学校的体育工作具有良好的宣传和导向作用。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资料法。查阅各类论文、著作、报道等有关文献资料,了解本领域的研究现状。

1.2 访问调查法。对山东省8所高职院校进行走访和电话采访,了解各校群体活动开展的情况和管理制度、组织方法以及活动项目设置等情况。

2 结果与分析。

2.1 场地设施条件及项目设置。《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中明确规定:各类学校每年至少开展一次以上以田径为主的金校性体育活动。高职院校在每年开展的全校性群体活动中。主要以田径、篮球、排球、乒乓球为主,羽毛球、网球等对场地设施要求较高的运动项目,各校开展的情况不同,一些条件不足的院校无法开展。一方面因为学生的喜爱,另一方面在中学篮球、排球、乒乓球等项目开展得较为普及,因此参与人数较多。一些涉及安全问题的活动项目,如攀岩、登山、越野等,在组织方法和活动内容上大部分高职院校甚至本科院校仍采用原来的做法,缺乏新颖性和灵活性,表现出的竞技性与对抗性太强,娱乐性、健身性不足,总体突出了竞技体育,忽视了全体学生参与的快乐体育、健康体育精神内涵。

2.2 校内学生参与群体活动情况。高职院校开展群体活动有以下四类:全校性田径运动会、全校性各种单项比赛、各院系体育比赛、学生自发组织活动。运动会为主体,各种球类比赛项目较多,形式较呆板,参加活动的学生人数较少。群体活动一般以院系为单位组队参加,有些项目限制人数参赛,比赛中对学生的竞技能力要求相对较高,因此参加活动的学生人数非常有限,仅占15%左右。田径运动会。学生的参与仅占10%左右,学校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却只有少数人能够参加,大多数学生只能作为观众和工作人员等,难以达到广泛参与、共同竞争、共同提高的目的。一般的群体活动是以院系为单位组队的,只有少数学生参加,绝大多数学生是观众,无法实现群体活动的价值。

2.3 群体活动的组织工作。从活动规程的制定到编排、裁判以及颁奖,全校性的群体活动一般由体育部参与、协助团委完成,而由各院系或单项体育协会组织的比赛,大多数工作缺乏体育教师的指导,仅仅由学生体育骨干来担任,体育部门仅保证场地和器材。这种状态下,活动的组织中容易造成学生群体及个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不利于学生体育活动的长期开展。另外,缺乏与各院系的相互沟通,也给群体活动的组织和实施带来困难。

2.4 群体活动的经费开支现状。体育活动形式和内容丰富多彩、感染力强,影响力才会提高,不同类型的商家和企业就会瞄准商机。但据调查情况看,高职院校举行的群体活动一般由学生主管部门拨给裁判费,大部分学校在群体活动的投入是有限的,本着节约的原则,从器材、奖品和裁判费用方面尽可能少花钱,从而使学生校内群体活动的规模变小。内容减少。

3 群体活动发展趋势。

3.1 设置多样性活动项目。学校的群体活动计划中。在规模上既应该有综合性的、全校性的大型活动,如田径运动会:也应有单一性、形式简单的,如健美操、跳绳等比赛。应根据不同的季节开展不同的运动项目,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性、全面性、层次性和基础性,吸引广大学生积极参与。如澳洲学校每年有两个季节的比赛;夏季和秋季。夏季主要项目有板球、水球、网球、篮球、乒乓球等;冬季主要项目有橄榄球、足球、曲棍球。参加年级比赛的往往是竞技水平高的学生。其他学生在每周一个下午的时间里进行社交性非正式比赛性的活动,如攀岩、举重、丛林、跋涉、板球等。此外,接力、齐心协力、拔河等集体项目的设置,可以增强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相关能力。

3.2 完善的群体活动制度。目前,多数高职院校的群众体育管理机制处于形式主义状态,严重影响群体活动的发展。

加大对体育工作的重视,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及有利条件,解决实际问题。如山东农业大学,每天下午的7、8节课全员停止上课和办公,部门只安排值班人员,都参与到各项活动当中,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对于高职院校的具体内容、规模和形式可根据学生特点、校园环境、教学设施、体育场地器材等实际情况而定。但必须建立完善的学生校内群体活动制度。全年活动计划,将大型的全校性的活动。如田径运动会、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等安排在全年相对固定的月份,以娱乐性和健身性为主的比赛穿插其中。在执行过程中遇到不同的困难与阻力。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这就需要领导的重视。亲自挂帅并参与到活动。否则,《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和《普通高等院校体育课教学指导纲要》三个必须执行的文件仍然难以落实。

3.3 活动组织的“人本化”理念。管理体制的建立是为了使校园体育团体和个人更好地遵守管理的“游戏规则”。20世纪初的科学管理理念体制是围绕如何把工人看成会说话的机器,到了60年代,“行为科学”学派的产生和发展突破了传统的管理理论,把人作为“社会人”来看待,尤其是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在世界的风靡,使“以人为本”的人本化理念更被重视。

从竞技运动给人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的思考,回归到学校体育的本质,学校体育可以实现人“自由个性的全面发展”。学校体育的发展方向应是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贯彻群体活动工作中,发挥其公平竞争的特性,培养学生良好的竞争习惯和能力的同时,要深入了解学生究竟喜欢什么、想什么,针对备系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区别对待,应满足学生的体育需要,满足学生对身心健康的追求,最大限度地吸引和组织全体学生从不同方位、不同层次参加到群体活动中

来,做到“人人关心,人人参与”。

3.5 创新理念。著名的“体育公园”是上海东亚体育文化中心群众体育工作的特色之一,即以公园开放形式,将多种体育活动融于其中。并且与上海有线电视合举办“体育大本营”活动,与国内外知各企业合作举办大中学生3对3篮球赛,4对4以及7人制足球赛、大学生极限运动挑战赛等群体活动,参加者8万人次,该中心活动项目多种多样,设置了一定规模的“健身苑”和足球、篮球、极限运动、乒乓球、羽毛球、射箭、游泳等设施,并为太极拳、木兰拳、练功十八法、国标舞等33类广场健身活动提供固定的活动场地,每天前来活动的人次近万。

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推行和《学生健康体质测试》的实施会促使体育教学内容更加符合学校和学生个人实际,但我们在保持学校传统项目的同时,想使校园群众体育健身活动蓬勃发展,就必须从娱乐体育人手,逐步引导体育健身意识和行为的成熟,健身的内容,方法应从蓝、排、足、乒乓球等常规活动项目中解放出来,引进和开发国内外的游戏、民间体育、休闲体育等特色项目,在学院、部门和学生个体之间,大力发展体现民族特色、学院特色,满足不同个体的不同兴趣爱好。可在每年制定活动计划前,要求各院系体育部设计一些新项目并进行挑选,使每年的学生活动内容既保持传统项目又有创新内容,增添新颖感。

4 结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在强调淡化竞技,呼吁全民参与、健身的社会大潮流的今天,并不是要求我们全盘否定竞技体育在学校体育中的作用。校内群体活动如果脱离竞技体育,比赛将变得空洞无力,学生也将失去拼搏的动力。因此,在强调娱乐和健身前提下的竞技活动是高职院校群体活动的发展方向。为此,应突破传统的思维观念,打破原有模式的局限,将趣味性、健身性和娱乐性强的大众体育项目引进校园,并穿插、融合在一起,形成校内群体活动与社会体育结合,促使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体现出竞技性、健身性、文化性、教育性和大众性的多样性特点,做到普及与提高、竞技与健身、竟争与合作的有机结合,真正实现“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创造一个良好的体育文化环境,使学生受到熏陶,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欲望,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和增强学生的体质,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进而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上一篇:对社区老年人体育管理的初探 下一篇:论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参与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