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作物施肥存在的问题

时间:2022-08-26 06:31:01

浅谈农作物施肥存在的问题

农作物在生产过程中,施肥是一项重要民增产措施,科学施肥不仪能提高作物产量,改善产品质量,增加经济效益,还能维持和提高土壤肥力。但是目前,农业生产上施肥的种类、用料比例和施肥方法还很不合理,有的片面追求产量,却忽视产品质量效益和环境效益,我镇大多数农民不注重养地,根本不使用农家肥,只是单纯民施用化学肥料,而且存在过量施肥和不正确施肥的问题,以致造成土壤板结、地力下降,给农业生产造成一定的损失,为此我们要对施肥进一步提高认识,通过科学施肥手段,控制好施肥时期和氦、磷、钾施用量,合理搭配、科学施肥,就会十分有效地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从而可提高土壤肥力,促进农业的可持续民展。

一、目前施肥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民忽视有机肥源的利用

有机肥是消纳农业废弃物的有效手段,也是培肥地力的重要措施。闩家镇种植地摆木耳近千袋,可充分利用发酵或肥料。秸秆资源丰富,如进行秸秆还田,可培肥土壤,使土壤肥力衰退减慢。

2.化肥用量偏大

在有机肥利用不足的情况下,为了获得较高的产量,化肥用量不断增加。大豆田以前施肥150kg/hm2。增加到施肥250kg/hm2。至300kg/hm2,认为化肥施得越多越好.结果地里施肥不少,收成却不见好,不仅提高了生产成本,降低农业经济效益、产品竞争能力和农民经济收入,而且对土壤造成污染,使土壤板结,土壤毛细血管网破坏,存水量差,雨水大时,形成浆状保不住水,大量的水均流失,干旱时土壤坚硬板结,形成大块的土壤硬块,土壤形成大小不同的硬土块,盖籽困难,在中耕培土时也较困难,大块的土块压苗,通透性差易形成生理干皂。

3.施氮、磷肥忽视对中微量元素的利用

离子间有相互拮抗作用,过多使用某种元素会妨碍作物对其他营养的吸收。如氮肥施入过多会抑制作物对钾、硼、镁等元素吸收,钾肥过多,妨碍钙、镁和硼的吸收,磷多抵制作物对蟹、铜、钾、铁的吸收,从而引起缺素症。

二、解决对策

1.提高农民科学种田水平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燥,工,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用地养地意识,引导农民积极展开有机肥的综合利用。国家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和资金扶持,引导农民增施有机肥,调动农民耕地养地积极性,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2.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并补充辛激量元素

有机肥养分全面可提高土壤养分的有效性.改善土壤结构,变废为宝,净化环境。而化肥养分革一,分解迅速,易使土壤溶液浓度突然升高而烧伤作物根系,而且长期施用会造成土壤板结,化肥与有机肥配合施用可以取长补短。另外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还能提高肥效,如过磷酸钙在土壤中容易被土壤固定而失效,而施入有机肥就可以减少过磷酸钙与土壤的接触面积,减少养分固定,而且有机肥在分解过程还可以产生有机酸,能把土壤中各种不易分解的紊分溶解,从而被作物吸收利用。

3.根据作物需肥规律施肥

大豆从开花到结荚期吸收养分最多,所以我们一般在大互封垄前进行一次追肥。对土壤瘠薄、互苗长势瘦弱的,追肥可起到增花保荚的作用:对基肥克足、豆苗长势正常的不必追施氮肥,以防徒长。

玉米吸肥高峰期是在小喇叭口和大喇叭口期,因为在小喇Ⅱ/\口和大喇叭口期各追一次肥。对一般田块应前轻后重为好,而对土壤肥沃、产量高的地块,为防止前期徒长,采用前轻后重为好。

水稻有两个吸肥高峰,分虽在分孽期、孕穗期。在我镇一般重施分孽期,先用施肥量的8 0%全田撒施,再用余下的2 0%对长势差的地块多施,长势好的地块不施,这样全田才能均衡一致。孕穗期对长势好的地块或有稻瘟病的地块不施肥,对长势差的地块施肥或者喷施一些叶面8巴,孕穗期可施用钾肥,增加抗病性。

4.要根据怍物需肥规律及肥料的化学性质施肥

施肥要施到作物根际,化肥深施不但可以提高利用率,减少化肥的损失和浪费,促进作物吸收和延长肥效,促使根系发育,而且增强作物吸收养分、水分和抗旱能力,有利于植株生长,从而提高作物产旦里。氮肥深施作底肥、种肥和追肥,减少了磷素被土壤固定而使作物根系接触不到磷,而不能被作物吸收利用。钾肥深施作底肥和追肥,有利于根系对养分的吸收。

5.测土配方施肥

我镇现在实行测土配方施肥,根据:不同作物和不同地块进行测土施肥,按照土壤供肥能力,目标产量所需氮、瞵、钾总量及中微量元素来进行配方施肥。

6.叶面施肥

叶面施肥能及时补充根部对养分吸收的不足,吸收快、肥效好,可避免土壤对某些养分的固定作用,提高养分利用率,施肥量少花钱多办事,适合于微肥的施用,怛它不能代替土壤施肥。根据叶面肥作用和功能可把叶面肥分为四大类:营养型叶面肥、调节型叶面肥、生物型叶面肥、复合型叶面肥。喷施叶面肥时要掌握好浓度,过低效果不好,过高会造面负面影响,特别是激素类,更要掌握好喷施浓度。

上一篇:微量元素水溶肥料在水稻上应用效果的探讨 下一篇:淮稻5号机插秧精确定量高产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