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南北赛汉墓画像石画像的内容及其折射出的东汉时期审美取向

时间:2022-08-26 06:14:19

沂南北赛汉墓画像石画像的内容及其折射出的东汉时期审美取向

摘 要 山东省沂南县北寨墓画像石画像表现题材丰富,主要有墓门的攻战图;前室的祭祀图;中室的出行图、丰收享宴图和乐舞百戏图;后室的仆人涤器图、侍女捧奁图、衣履图、送馔备马图等,另外配有一些历史传说故事以及神仙祥瑞主题画像。北赛汉墓画画像表现现实的世俗生活画面居主导地位;表现形式以其严谨朴素而重拙的写实风见胜;画像蕴涵着浓厚的儒家说教意味实为伦理教化的现实效应,正是东汉“崇实”这一审美取向的缩影。

关键词 画像石画像;审美;崇实

中图分类号J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25-0226-02

汉代是中国绘画史上第一个有大量画迹传世的时代,汉代绘画迄今看来,当以墓室壁画为最盛。山东省沂南县北寨墓画像石画像表现题材丰富,是东汉时期画像的典型代表。与西汉那种展开的蔚为壮观的“大美”气象有所不同,东汉审美文化所关注、沉迷和投入的主要是一种日常的、实在的、当下的、人伦的、凡俗的现实,形成了一种“崇实”的趣尚。沂南北赛汉画像石画像无论是内容的现实性、形式的写实性,还是直指伦理教化的题旨都是对“崇实”审美取向的最好诠释。

1 北赛汉墓画像石画像的内容

北寨汉墓坐北朝南,以中轴线分前室、中室、后室三室,附有东西侧室(东三室,西二室),共计八室。全墓共有画像石 42块,画像 73幅,分布在墓门和前中后 3室的横额、壁面、过梁、柱、藻井、隔墙等处。依画像的内容和在墓中的位置,大体可归为 4组:

第1组,以墓门横额上的攻战图为主,配以神话人物和神兽等画像。门楣是一幅场面宏大的胡汉交兵图:中间一座长长的木桥,桥下有船和捕鱼的人桥上则是持刀盾行进的战士。右端是表现的指挥官坐在马车里从容的指挥战斗,其前后有持追荷矛者的导引与随从。左端是一片山地,其上有一群深目高鼻持盾和环首刀的骑兵和步兵,张弓欲射。激烈的斗争发生在桥的前端,两军交战处,胡人有的人头滚落,有的拦腰被斩,有的跪地乞降,已现败阵。三个立柱刻有、伏羲、女娲、东王公、西王母、蹶张、翼虎、白虎和捣药的玉兔等。

第2组,以前室横额上的祭祀图为主,配以伐鼓、拥_、武器和神话人物、仙禽神兽以及图案画。前室相当于庭院,在这里四壁横额特别渲染了祭祀的场面和活动,显示墓主的身份地位,是当时政治生活中形成门第网络的生动写照。首先是官员们的祭拜,在前室东西两壁安排了两组吊唁活动,一是进入庭院的吊唁;一是在祠堂前进行悼念活动。其次是祠堂周边的礼拜活动,众多亲友们或驾车,或牵羊,捎带着酒、食物、粮食,来到祠堂进行吊唁祭祀。南壁中心立柱上面是武器库,刀枪剑戟应有尽有;下部是捧盾门吏。左右两侧柱画像相同,上部有一座建鼓,负责传达,下部是拥彗门吏,准备迎接宾客,仿佛墓主人重新开始了地下的阴间生活。此外东西南三面墙壁还安排了辟邪的画像,其中既有和墓门一样的“蹶张”、怪神,也有能够辟邪的“青龙、白虎”等“四神”图象。

第3组,以中室横额上的出行图、丰收宴享图和乐舞百戏图为主,配有马厩图、历史故事图以及神话人物、仙禽神兽和图案画。刻画于东壁横额上的乐舞百戏图,内容囊括音乐、舞蹈、杂技等。不仅反映了墓主生前的逸乐生活,而且可看到当时乐舞百戏所达到的水平。中室南壁上横额东段画像为丰收宴享图,描述的则是一派丰收景象。此幅画像的右半部分,有椎牛、杀猪、剥牛、滤酒、烧火、洗菜等场景,真实地反映出当时的富足生活。中室横额下的四壁,则刻有仓颉造字、卫姬释卫、尧舜禅让、荆轲刺秦王、孔子见老子等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并有榜题“仓颉、齐桓公、卫姬、苏武”等12处28个汉字。故事中的这些圣贤豪杰,可能是墓主人生前景仰的人物。

第4组,是布于后室隔墙上的仆人涤器图、侍女捧奁图、衣履图、送馔备马图等,配有仙禽神兽和图案画。这里就是安置棺木的地方,像人生前的卧室。后室分两间,是由一斗拱隔开的。分布于后室隔墙上的画像,主要描写了墓主人闺房内的生活,有侍女持奁图、仆人洗涤图等。

2 北赛汉墓画像石画像折射出的东汉“崇实”的审美取向

2.1 非虚幻的世俗之“实”、现实之“实”

北赛汉墓画像石画像的基本题旨有二,一是幻想性题材,主要呈现为神话、仙异、祥瑞等形象;一为现实性旨趣,主要表现为对现实墓主人经历和生活图景的刻画。不过详细的说,还有一种题旨,那就是对历史人物故事的雕绘。但这一历史旨趣,一方面总体上是从属于现实内容的,是为伦理教化的现实目的服务的,因此可以视为现实旨趣的一个特殊表现形式。但这两部分并不是平分均等的,其中现实的世俗生活画面是居主导地位的,是“最多的和最重要的部分”。在前、中、后三室中,“中室画像是墓主人生前的生活图景”,亦即将现实生活内容置于画像中心地位。

汉代是一个楚风北上的时代,从审美文化内涵上讲,这也是神异幻想因素由强变弱,而人伦现实主旨渐呈主流的过程。汉画像艺术呈现出一种幻想性内容逐步“退场”,而现实性题旨渐成主流的演变趋势。相比西汉那种超离人间、引魂升天的“升仙”题旨,属东汉时期的北赛汉墓画像则是在人间生活的世俗氛围中存在和表现的。脱俗成仙的幻想在中国历史上不时有之,但大都“难成正果”,最终都要回到“彼岸不离此岸”、“超世不离世间”这一基本思路上来,回到“道不离器”或“天堂即在人间”这一中心观念上来。从一个侧面构成了东汉时代审美文化偏于“崇实”趣尚的一大内涵。

2.2 艺术趣味、美学风格上的“写实”

所谓写实,即要求艺术客观真实地摹写对象,再现现实。它追求的审美目标,就是美和真的统一,或通俗地说,就是“像真的一样”。北赛汉墓画像正是 “以其严谨朴素而重拙的写实风见胜”。 如在晋灵公杀赵盾的故事中,为了表现赵盾惊恐失措的样子,作者把他刻画成了袍袖翻飞、手足舞动的样子,非常传神而生动。仓颉则刻上了四只眼睛,席地而坐,好像正向人们讲述什么,一副智者的样子。荆轲刺秦王的场面中,作者在有限的空间中奥妙地安排了故事情节中突出了紧张气氛:荆轲怒目圆睁将匕首投向秦始皇,秦始皇躲过了匕首,惊恐万分想要逃离。

北赛汉墓画像的写实,确实是东汉画像艺术所刻意讲究的主导趣味和审美品格。同美术创作活动相对应,汉代的绘画美学思想也基本上是日益强调写实的。东汉张衡明确指出:“譬犹画工,恶图犬马而好作鬼魅,诚以实事难行,而虚伪不穷也。”(《后汉书・张衡传》)张衡是在一篇反对图谶之术的奏书中说这句话的,他认为,图谶是一种“欺世罔俗”的“虚妄”之事,好比画工喜欢画鬼魅而不愿画犬马一样,不是因为画鬼魅有多么高明,而是因为鬼魅这类“虚伪”之事,无形难验,所以画起来容易,而犬马这类“实事”,有形可验,所以画工就不喜欢画。这里的意思很明白,就是在反对图谶之虚妄的同时,也明确提倡一种写实画风。这在理论上就与东汉造型艺术的写实品格构成了彼此呼应之势。

2.3 伦理教化的现实效应之“实”

北赛汉墓画像有不少历史故事题材画像,蕴涵着浓厚的儒家说教意味。其描画的古圣先贤人物主要有:伏羲、女娲、、周公、老子、孔子及其弟子等;其所表现的忠勇谦义题旨主要有:《周公辅成王》、《孔子见老子》、《荆轲刺秦王》、《蔺相如完璧归赵》等;其所表现的仁爱孝悌形象主要有:老莱子、邢渠、丁兰、闵子骞、曾参、韩伯瑜、董永、管仲、苏武等;这一幅幅人物画,俨然成为一条琳琅满目的历史人物画廊,这一组组历史故事,不啻为一幅幅深沉厚重的道德教化图卷。北赛汉墓绘画基本为人物画。为什么要画人物 ? 主要不是为了审美鉴赏,而是为了彰其德名,纪其功业,以利教化。王充在《论衡・须颂篇》中也说:“宣帝之时,画图汉列士;或不在于画上者,子孙耻之。何则 ? 父祖不贤,故不画图也。”由此观之,人物画在汉代的最大功能就是扬善彰名,歌功颂德,以助教化。

汉代是一个特讲“孝道”的时代。至东汉,“孝道”尤受推重,得以大行。《孝经》开始立于学官,被奉为儒家“七经”之一。“孝”为道德之本,教化之源。“孝”的绝对性就在于,不仅父母生前要“孝”,父母死后也要“孝”。对于子女而言,“孝”是超时间、超生死的。惟有这样的“孝”,才叫做真正的“孝”。所以讲究孝道,就得“事死如事生”,而要“事死如事生”,就得“以生者饰死者”,就得“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以写实为趣味的东汉绘画更称得上是伦理教化的一种工具。儒家审美文化在东汉的全面发展,使得艺术的伦理教化功能得到了空前突出的强调。在很大程度上,东汉艺术写实趣味的形成就是为伦理教化的现实功用服务的。伦理效用可以说就是写实趣味的现实指归。

参考文献

[1]曾昭.沂南汉画像石墓发掘报告[R].文化部文物管理局出版,1956 .

[2]牛继飞.沂南北寨汉墓画像石的题材内容及艺术特色[J].艺术教育,2005.

[3]顾森.秦汉美术史[M].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

[4]陈炎.中国审美文化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M].山东画报出版社,2007 .

[5]李泽厚.美的历程[M].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

[6]中国画像石编辑委员会.《中国画像石全集》(1-8卷)[M].山东美术出版社,2000.

[7]刘婕.山东沂南北寨汉画像石墓个案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05.

上一篇:我国科技传播的产业化发展探析 下一篇:科技传播视角的科技新闻传播及其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