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通州通南北

时间:2022-08-04 07:04:39

苏之东南,长扛入海,有一城市,清丽隽秀。无苏杭的婉约,不见京师的威严,难比上海的繁华。此城滨江靠海,自古有“江海门户”之称,小城即南通。

南海扼南北要冲,集“黄金海岸”与“黄金江岸”于一身,名列我国最早的14个沿海开放城市其中。青山秀水、地杰人灵,历史久远,积淀深厚,有“教育之乡”、“体育之乡”、“建筑之乡”、“纺织之乡”、“长寿之乡”等诸多美誉。经过几代人的努力,这座江海之城既包含近代文明的浓厚意蕴,又充满现代都市文明的蓬勃气息。

江海文化始源

早在千年以前的南北朝时期,现在的南通还处在一片茫茫江水中,只是万里长江人海口的一块沙洲,史称“胡逗洲”。“沧海桑田”,随着长江泥沙的堆积,水退土长,与陆地连在一起,便形成了现在南通所在的这块平原,公元958年,即后周显德五年出现城市的最早雏形。

南通所在地理,南北文化交融。北方人往往把南通人看作是江南人,而南方人则常常把南通人视为北方人(苏北人),这显示了南通作为南北过渡地带的人文特征,南北文化各取所长,颇有趣味。

南通的海安县应是江海文明始源。1973年在该县的原沙岗公社青墩大队(现南莫镇青墩村)开挖新河时发现一处新石器遗址,并出土了大量文物。这就是所谓的青墩遗址。

远古传说中的五帝时代,江苏及其周边的部落经常与中原各部落混战,世世代代居住在淮、沂地区的东夷部落曾为中原部落所败,为避战祸,东夷部落不得不进行迁移、南下,青墩人就是其中的一个分支。也是南通最早的居民。他们在南通这土地上最早播下了北方文化的种子。

南方文化渐主流

春秋战国,吴王夫差骁勇善战,北霸中原,当时出现一些小规模移民活动。随后吴越相争,越又灭吴,大举向北移民。这几次移民者随一部分散落到海陵(今泰州)一带,他们将吴越文化带到了这里,形成了一种南方文化北上的趋势。

接下来的两晋战乱不断,北方人口数度大举南迁,至南朝三百年间陆续迁至长江下游,海陵一带移民人口猛增几十倍,北方文化和南方文化在这里相遇交融。

南北朝后自然多有变迁,及至唐朝时有盐场,玄宗曾设置盐官,同时因军事上的需要,狼山成为一个军事据点。南通有学者一再强调南通的文化是盐文化,可见这一时期对南通历史的发展起过重要的作用。唐末军阀割据,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姚氏家族统治胡逗洲达半个世纪之久,其军队和家属有万人之多,多为吴兴人,说明在当时南方文化占了统治地位。

后周显德年间,此地改为通州,设静海、海门二县,静海人与如皋等地的居民交往日渐频繁,同时又有大量的海陵人来往于两地之间或定居。至元明之时,北方又有犯人流放到通州,南方文化的影响似乎逐渐减弱。但元末张士诚起兵江南,明永乐初燕兵之乱,使大批江南居民移居如皋。鸦片战争、太平天国时期,不少江南商贾和手工业者纷纷来如皋安家落户。他们同样保留了江南文化的风土人情。

明末清初的崇明人陈朝玉率妻到海门,沿江岸垦殖,并带动了大批崇明人迁来江北,他们辛勤垦殖,使沿江新垦地渐成村落,那个时候海门竟然已有一万多人,其中三分之一都是从崇明那边迁徙而来,以后200年间不断有崇明^迁至海门。

至近代张謇时,纺织工业的形成和兴起,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安徽、浙江、广东、上海、镇江等地工商户和其他^至南通定居、经商和进行文化交流。南方文化的影响几乎一直延续着。

但南方文化逐渐强势,并不意味着南北文化交融的隔断。这皆因南通的水路交通十分发达。大运河漕运使南北交流无碍,有副对联可以反映当时的盛况:

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

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

南通方言拾趣

南方文化对南通的影响较大,所以南通方言中,说吴方言的人最多,南通当地的京剧隶属于南派京剧。南通人中,有不少元代看守犯人的蒙古官兵的后裔(今天在南通,还有土生土长的南通人,却是蒙古族的,他们的姓氏也与当地汉族人、不同,如姓保),所以地方话中有一些蒙古发音;又因与日本隔海相望,明代多有抗倭战事,地方话中也有一些日语发音。长期以来,由于所以受外界影响较小,形成南通十分独特的地方语言。

落日渐红,泛舟濠河之上,品江海风韵。承载着深厚文化的南通就在这悠悠的濠河水中流过,也如同淌过了千年的人文变迁。

上一篇:八十大寿是跑出来的 下一篇:百岁老人的快乐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