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校企合作的地方高校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研究

时间:2022-08-26 06:05:27

基于校企合作的地方高校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研究

[摘 要]企业与高校合作并回报社会,是高校服务社会功能的拓展,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公益事业,是贯彻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有益实践和重要举措。

[关键词]校企合作 服务社会 研究

高校主动融入地方,服务社会,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选择,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高校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高校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服务。”地方高校与其他高校一样, 都具有培养人才、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职能。作为大连市惟一的地方高校,大连大学一直坚持“立足大连、面向辽宁、服务全国”的办学定位,2008年以来校党委提出创建“全国一流的教学研究型地方大学”的奋斗目标,坚持“以贡献求支持,重点为大连地方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追求;明确提出“作为地方大学,大连大学必须坚持‘大学为地方服务,地方支持大学’的理念”,通过校企全方面合作的桥梁,寻求实现地方高校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途径。校企合作既能发挥学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又能共同培养社会与市场需要的人才,是高校与企业(社会)发展的共赢模式之一。企业与高校进行校企合作并回报社会,这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公益事业,是贯彻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有益实践和重要举措。

一、校企合作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中的成果

近年来,大连大学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及社会发展对人才提出的新要求,大力发展与地方经济密切相关的学科,积极探索建立交叉学科,优先发展管理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尤其是大连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急需的学科。坚持重点建设学科与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对接”。同时努力培育新的学科生长点,加快发展新型学科,为支持大连市地方乃至省及国内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化学学科领域内,学校在生物医学功能材料等方面实现了重大突破,中国第一个“无聚合物涂层的国产紫杉醇药物支架”已经用于临床,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聚合物涂层药物支架存在的晚期血栓问题,为心血管疾病治疗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生物活性有机肥的研究成果填补了国家空白,已经在大连、阜新、抚顺、盘锦、铁岭、锦州等地全面推广。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与大连冰山集团等企业合作,其研究成果应用于解决传统产业升级、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过程中的问题。解决了当前国产重要装备设计创新程度低、产品设计周期长和生产效率低等一系列实际问题,为振兴辽宁省装备制造业做出了突出贡献;同时围绕优化理论与技术领域在物流优化问题、神经网络问题等方面进行积极研究,为推进大连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可以说,作为一所地方大学,大连大学日渐成为适应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带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需要的从事应用型科学研究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队伍和基地。

二、校企合作在服务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大连大学从真正意义成立至今只有20多年,对一所大学而言毕竟很短暂,大连大学在飞速发展的过程中,在全身投入大连社会经济发展建设的历练中,也冷静地看到了自己的不足。

1.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不健全。对于地方高校而言,只有树立坚定不移地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牢固意识,并为此提供必要的组织机构保障、人员配置保障和活动经费保障,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锻炼培育师资队伍,创新人才培育模式,更新人才评价机制,才能创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高等学校的办学路子,才能营造属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中谋求自身独有的生存发展空间。

2.学科发展不均衡、学科特色优势不明显。学校面临着抓住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辽宁沿海地区“五点一线”开发以及建设中国北方科学发展示范城市等多重战略机遇,但同时机遇与挑战并存,学校虽然具有综合型的优势,但学科发展不均衡,制约了学校广泛开展社会服务的能力,尤其某些薄弱学科的研究成果不能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甚至出现脱节,学科特色优势不明显,限制了我校承接对外社会服务中重大项目的能力,使得学科建设成果突破不了高水平的瓶颈,这就造成了我校在为地方经济建设及社会服务中出现局限性。

3.专业结构调整、人才培养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长期以来,学校对于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环节相对薄弱,跟不上社会、企业新技术的要求,专业结构相对稳定,与大连市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密切相关的专业不多,不合社会需要、就业困难的专业仍在招生,社会急需的专业却未能及时设置,部分专业特色不明显,专业定位不够准确,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复合型专业建设机制不够完善。

4.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强。地方高等院校的科学研究成果,无论是自然科学研究成果还是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与社会经济发展中急需解决的全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重大实际问题的要求是不相适应的,很难转化为地方现实生产力,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企业缺乏长远眼光,没有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体系,缺少资金的投入重视眼前利益,缺乏长期参与的热情。教师、科研人员参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还缺少的政策支持。

三、解决校企合作服务社会经济能力不足的机制分析

1.建立学校层面的主动适应和自我调节机制,学校作为校企合作教育的重要主体,为了适应企业的需求,其自身必须建立一种与地方经济社会完全接轨的主动适应和自我调节机制。要以科研作为校企合作的媒介,在服务中争取企业,尤其是技术性较强或自动化程度较高的企业的支持和参与从而达到“以专业带产业,以产业促专业”的互动效果。

2.建立企业层面的内在需求机制,提高企业对产学研合作的认识,激发企业对产学研合作的需求的内在要求, 形成长期的稳定运行的良好机制。一是人才培养要与企业的生产过程有机结合,加强与企业的“共建”;优秀毕业生由合作企业优先录用,实现优秀人力资源的“共享”;二是加强应用层面技术研究,从产品的生产、制造、经营的典型问题、典型项目、典型主题,善于为企业解决一些不常见的复杂问题;三是要跟踪企业生产技术改造,将学校研究活动同企业生产技改、研发工作结合起来,节能降耗,提高企业效益。

3.要建立起使高校与企业捆绑在一起的技术与市场互动的运行机制,促进专业化人才在企业和地方院校之间的流动,知识与技能结合,使科技人员最快捷地得到市场需求刺激,从而最高速地创造出新成果。

四、校企合作服务地方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途径

党的十七大报告将科学发展观确立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提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为我国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只有大力推进自主创新,提高科技含量,才能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持久的技术支撑,才能真正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使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受自身独立研发能力的限制,提高地方经济发展自主创新能力,企业需要高校的积极参与和配合。高等院校人才资源密集,学术思路新颖,科研水平高,技术实力雄厚,实验手段先进,科研方面的诸多优势决定了其在地方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中的特殊重要地位。只有实现校企合作才能推进服务地方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只要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得以实现:

1.以产业发展和企业需求为重点,构建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高校与企事业单位之间开放式的人才资源交流共享机制。不论是服务于地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还是服务于地方政治文明建设,都离不开人才的培养。为此,地方高校应根据地方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需要,根据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合理设置学科专业,优化课程体系结构,制订培养方案。与此同时,还需更新教育理念,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培养模式,着重培养面向基层面向经济文化建设第一线的具有较强适应社会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各类应用性合格人才。有了人才的支撑,才能推动地方各项事业向前发展。

2.从产业发展和企业需求出发,构建和创新高校的科研管理模式,与企业共建各类产学研合作机构。科研是教学与生产结合的桥梁,是高校进入生产领域开展社会服务的根本保证。对于高等教育来说,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不断促进生产,这就要靠科研来解决。生产是教学和科研得以发展与完善的条件。从专业教育角度讲,生产是最重要的实践活动,是认识发展的源泉。企业出资金、出题目,学校出人力、出智慧,在合作中帮助企业解决难题,同时实现自身的教学相长。

3.以提高劳动者素质为目标,构建高校的各类教育培训体系,与企业共建专业人才培养和实习基地。地方高校要较好地为地方提供教育服务,首先有必要完善自身的教育体系,形成全日制本专科教育与成人教育以及各种培训教育相互联系的整体结构,以满足培养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人才的需要。其次是在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教育层面上,实现向地方服务的倾斜。具体地说,全日制本专科类,在招生上应充分满足本地生源的需求,保证一定的当地生源的招生比例,其专业设置应更多地考虑当地经济文化教育的需要。成人教育类在扩大生源、满足学员学历需求的同时,应多设置一些应用性强的专业。培训教育类则可拓宽培训范围,不仅校内举办各种培训班,而且很有必要与地方企事业单位合作举办培训班,构建高校的各类教育培训体系,还要与企业共建专业人才培养和实习基地。

4.以参与解决地方经济发展中的实际问题为目的,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企业的技术攻关与技术合作,推动技术成果转化,使企业在合作中获利。调动教师进行科学研究的主动性,鼓励教学科研人员突破理论研究的束缚,面向地方经济发展需要选择科研课题,改变从前科研项目申报方式的闭门造车,不考虑社会需求的科研工作方式。同时发挥科研管理部门牵线搭桥的作用,主动与地方政府科技管理部门、企事业单位联系,组织、协调学校有关学科的科研力量参与地方经济发展规划的制定,为地方领导部门实现科学化的决策提供咨询;为企业生产部门和技术人员提供科技咨询;参与农业科技的推广和科技咨询;承包企业的科研项目,搞好协作攻关,使企业在合作过程中获利。

5.从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与学生成才培养的需求出发,高校教师必须与企业的生产实际相结合,通过与企业的合作来不断提高和充实自身的技术能力和讲课水平,学生也只有在企业的生产实际中通过实践操作才能学习和体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实践证明,地方高校与区域社会建立良性的互动发展关系,是高校和区域社会经济共同发展的必由之路。基于校企合作的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的研究是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在国家各级组织的高度关注下,通过我们对企业深入调研,大力宣传高校的优势项目、整体教育资源,必将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校企合作之路以服务于地方经济,推动地方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带动学校各项事业的顺利开展,从而实现双赢。

参考文献:

[1]杨广敏等.地方高校服务社会之路探究[J].大连大学学报,2011,(6)

[2]肖建国.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 增强大学服务功能[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5,(1)

[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4]季国强.关于构建产学研战略联盟互动机制的若干思考[J]. 教育发展研究,2005(23)

[5]齐艳苓.政府、企业、学校三方联动的产学研合作机制研究[J].教育探索,2009(5)

[6]邹友峰等.推进产学研用合作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科技创新能力[J].中国大学教育,2010(5)

[7]王凯等.基于“产学研用”联盟的“校企”合作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2(1)

(作者简介:刘伟东(1991―) ,男, 辽宁大连人 ,本科生 , 主要从事会计学管理研究。通讯作者:杨广敏(1971―),男,辽宁大连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研究。)

上一篇:顺德出租车市场存在的问题及治理对策 下一篇:现代房地产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应用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