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院子的“转转年饭”

时间:2022-08-26 06:00:14

农家院子的“转转年饭”

木条凳、农家菜、老白干……邓继万穿梭于厨房和院坝之间,将妻子烧好的菜一盘盘摆放在几张大圆桌上,偷空还闻一闻酒香,抿上一口。中午12点正,笋子坪院子的乡亲陆陆续续来了,男女老少说说笑笑、喜气洋洋,冬日少有的阳光把华蓥市高兴镇宋家垭村的笋子坪院子烘托得分外温馨。

“今天是1月16日,‘转转年饭’就从我家开始,以后就依轮子转。不在乎有莫得山珍海味,关键在于庄家的厨艺和大伙儿在一起热闹!”邓继万清清嗓子,端起酒杯发表“祝酒词”――“大家喝个满杯,祝笋子坪院子的乡里乡亲日子越过越红火。”大家嘻嘻哈哈笑着举起了酒杯,喝酒、吃菜、聊天,席间的热闹驱走了冬日的寒意。

酒是话媒子。两杯酒下肚,村主任贺大汇摆起了“龙门阵”:“有狗莫去笋子坪,有女莫嫁笋子郎。你们晓得的,30年前的笋子坪院子真是穷得没奈何。正所谓人穷志短,每到过春节吃团年饭时,家家户户便紧闭大门。桌子上没得像样的过年菜呀,怕邻居看见了笑话。其实大家都一样,哪个笑话哪个哦!”

说着说着,贺大汇摆起了往事。上世纪80年代初期,笋子坪院子的邓其贵在赶场回家的路上,看到一条瘦骨嶙峋的小狗趴在路边,便带回家喂养。然而,顿顿喝稀饭的日子,连小狗也厌倦了,不多久,小狗悄悄离开了邓其贵家。“俗话说,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可邓其贵连狗都喂不家,可见那时的穷样儿!”往事不堪回首,贺大汇边说边摇头。

见贺大汇起的话头太沉重,村文书邓南模连忙转移话题:“不说那些了。你瞧瞧,现在这院子――水泥路直通院落,清一色的两层青砖楼,沼气池、卫生井都有了,还缺啥子嘛!”

笋子坪院子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就形成了一个“传统”,男人外出打工搞建筑施工,女人在家种蔬菜、照顾老人小孩,各司其责,兴家立业。院子的男人有50多个在广州、北京、新疆等地从事建筑业,人均年收入在4万元以上。留守在家的妇女及老人,则依托紧邻高兴场镇、土质肥沃的优势,大力发展蔬菜,人均年纯收入3600元。

笋子坪院子的乡亲很团结。院子里的吴又兵家境差、底子薄,邻居吴又华等人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于是主动伸出援助之手,不仅带吴又兵外出打工,而且毫不保留地给他传授建筑施工技术,短短4年,吴又兵家就过上了富裕生活。邓和平因病返贫,周围的邻居主动从物资和精神上给予帮助,2008年,整个院子平均每户资助邓和平的现金就达1000元。

“要我说,这个院子的乡亲集体主义观念强,又热心公益事业。”贺大汇干了一杯酒。笋子坪院子内的便道、池塘、绿化等公共设施,都是大伙儿积极投工投劳、自掏腰包干成的。每年家家户户用于公益事业的钱都在500元以上,仅修建通向院子的公路,人均就投入了260多元。“有了钱,乡亲们都显得大方了哦!”贺大汇的“实话实说”引来了大伙会心的笑声。

男人们饮酒聊天,女人们则摆起了家常。“邓清菊,你老公、儿女好久回来呢?”已吃得满脸通红的蔡秀华问了一句。“快了,快了。今年我准备了4000多元的年货,就等他们回来了。”邓清菊满脸笑意。邓清菊的丈夫在外搞建筑施工,女儿和儿子大学毕业都留在外地工作,她一人留守在家经营菜园子,过着衣食无忧的富足日子。

邓清菊的话音刚落,只听得有人喊了起来:“快看,吴又忠买回大彩电啦!”循声望去,只见吴又忠兴高采烈地用三轮车拉回一台大液晶电视机。依轮子,大年三十那天的“转转年饭”刚好转到吴又忠家,夫妻俩一商量,干脆换个大电视,到时候,大家一边吃“年饭”,一边看春节联欢晚会,好好热闹热闹。正好赶上“家电下乡”,吴又忠花了8000多元买回这台时髦的大彩电。“吴又忠,快点来吃‘年饭’!”大伙热心招呼着他。“莫忙,我先把电视机拉回家,等一下大家到我家看大电视呦!”吴又忠推着车往家赶。

晴空下,笋子坪院子里满是笑声。

上一篇:让村民早日住进新房 下一篇:母子同台赛春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