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中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关系的良性互动

时间:2022-08-26 03:39:04

新农村建设中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关系的良性互动

摘要: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是主客体的统一,必须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但也不能忽略政府的主导作用。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在于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的良性互动,应从构建服务型政府出发,培育和发展新型农民,健全法规制度,构建良好互动平台来实现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的良性互动。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政府主导;农民主体;良性互动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为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解决“三农”问题,推进农村全面发展而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这一战略决策需要政府、农民以及社会力量的共同参与。一方面,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使广大农民群众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另一方面,要在微观层面避免政府工作大包大揽,让政府更好地在宏观层面服务于新农村建设,着力解决主体力量无法解决好的具有公共性的问题。

一、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关系的演进

(一)政府与农民关系的历史演进

政府与农民的关系随着历史的变迁而不断变迁。在封建社会,我国一直呈现着一种专制性的“自治状态”,家族和乡绅是乡村事务处理的主导力量,但他们依附于政府,协助政府统治农村。政府虽然很少干预农村的具体事物,但政府掌控着社会的一切,农民还是受制于政府的。建国后,我国建立了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但由于实行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政府实行从生产到分配的一条龙“服务”,农民没有主动权,从而使农民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得不到发挥。这一时期,政府与农民的关系表现为高度的政府集中。改革开放后,我国逐渐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政府与农民的关系再也不是简单的管制与被管制,而是一种互动博弈。一方面,政府积极探索,不断推进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基层民主建设,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另一方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农民的自主能力和创造能力得到增强,对社会公共事务的参与意愿和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二)新农村建设中政府主导的必要性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政府拥有丰富的组织资源、经济资源以及雄厚的财政基础,政府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导力量是政府自身职能的体现,也是政府责任的落实。在新农村建设中强调政府主导,是“为有效克服农民生产资料分散、信息技术缺失、思想观念滞后、生活方式落后等不足,政府从政策、产业、市场、思想观念、文明意识等方面动员、组织、引导农民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

第一,政府是新农村建设的倡导者和组织者。新农村建设是政府为了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政府作为战略的提出者,同时作为战略的主要执行者之一,其主导作用贯穿始终。另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内容繁多,关系复杂,没有政府的组织、协调和管理是很难完成这一系统工程的。

第二,政府主导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若没有良好的生产生活设施,农民很难履行新农村建设实践主体的职责;没有城乡统一的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价值主体的角色无从体现。”在新农村建设中,政府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政策扶持,对其进行财政补助和公共产品提供,从而为农民的新农村建设主体地位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

第三,政府主导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途径。长期以来,我国农村的发展相对滞后,“三农”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和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极大地影响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新农村建设要在科学发展观重大战略思想的指导下进行科学、健康、可持续的发展,必须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使党和政府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在新农村建设中得以实践,使新农村建设能够科学有效地发展。

(三)新农村建设中农民主体的可能性

在新农村建设的系统工程中,必须强调农民的主体地位。农民主体是指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和客体的统一,既是新农村建设的直接参与者――主力军,又是新农村建设成果的直接受益者。在新农村建设中,影响农民主体地位实现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环境等方面。

第一,政治环境影响着农民主体地位实现的途径。农民主体的实现主要依赖于乡村自治的程度。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民主化进程加速,党和国家积极开展基层民主建设,并制定相应制度保障基层民主,农民的自主空间不断增大,政府对农村的直接干预逐步减少,从而为以农民为主体力量的新农村建设营造了良好的政治环境。

第二,经济发展是农民主体地位实现的内在动力。经济发展状况决定着新农村建设的财政基础和农民的参与度。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和农村社会经济快速稳定的发展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坚实的财政基础,促进了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的参与度。

第三,农村社会文化建设影响农民主体性的发挥。良好的社会和文化环境有利于激发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热情。近年来,政府加大了对农村社会事业的投入力度,重点发展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科技、体育等社会事业,不断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强调社会公平,努力改变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的局面,为新农村建设营造了一个健康、文明、和谐的良好社会文化环境。

二、新农村建设中政府与农民互动关系面临的困境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关系到农业生产、农村发展、农民利益,是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战略之一。当前,经过各方力量的共同努力,政府与农民的关系有了明显改善,如政府越来越关注农民利益问题,政府对农村的投入不断增加,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意愿和激情不断提高。但是,在政府与农民良性互动上尚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改变政府与农民关系的现状,提高农民参与建设新农村的热情。近几年来,政府主导过宽,限制了主体力量的发挥。当前,在新农村建设中政府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存在政府参与过度的问题,表现为主导面过宽,如在宏观层面,由政府对新农村建设进行整体规划,包括制定建设的标准;由政府决定资源及资金的分配方式及数量、建设项目的选择等。在微观层面,由政府决定财物投入的数量和方式,甚至整治村庄环境所需要的购置等,都由政府一手掌握,农民不具有发挥主体作用的空间,限制了农民主体力量的发挥,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

第二,农民自主意识不强。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但在现实中,农民并没有真正地发挥自身作用。由于定位不明确,对自己主人翁地位的认识不到位,广大农民不是积极主动地去建设自己的家园,而是被动地接受新农村建设;由于受历史传统的影响,农民自身文化程度的限制,农民对新农村建设关注少、理解不到位,缺少对改变现状的信心。

第三,政府与农民互动平台缺失。在新农村建设中,由于农民主体意识薄弱和表达意见建议的渠道有限,政府作为主导力量,作为服务的提供者,与服务客体农民的互动不足,从而导致政府的行为从政府的角度来分析是非常合法合理的,但得不到被服务者农民的认可和支持,甚至引发两者的矛盾和冲突,出现不和谐现象。

第四,现有体制机制制约和法律法规缺失。一方面,当前城乡二元体制还未完全打破,政府对农村的投入不足,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距不断拉大,农民的积极性得不到很好的发挥;另一方面,农民主体地位缺少相关法律法规的明确保障,导致农民的利益受到侵害时无法通过正常的法律途径来维护自身的各项权益。

三、新农村建设中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互动关系的实现路径

在新农村建设中,必须正确而又妥善地处理好政府与农民的关系,实现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的良性互动。为此,要明确农民主体地位,合理划分政府与农民的职责,确立建设主体多元化的原则,从转变政府职能,构建服务型政府的视角出发,不断培养和发展新型农民,健全各项制度,构建政府与农民的互动平台。

第一,转变政府职能,构建服务型政府。服务型政府是一种“在公民本位、社会本位理念指导下,通过法定程序,按照公民意志组建起来的以为公民服务为宗旨并承担服务责任的政府”,它在新农村建设中作用的发挥,主要体现为尊重农民的权利,为农民群众服务。一方面,要树立服务理念。在新农村建设中,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主动地转变观念,充分认识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是服务农业,服务农村,服务农民,而不是管制或领导,利用手中有限的权利更好地为新农村服务;另一方面,要转变政府职能。“转变政府职能,政府要实现从微观职能到宏观职能、综合职能的转变,要实现以命令手段为主到以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为主的转变,要实现以提供私人产品为主到以提供公共产品为主的转变,由全面服务到以提供公共服务的转变。”在新农村建设中构建服务型政府,必须规避政府对乡村自治组织的行政干预,将那些属于市场与社会范围的事务交给市场与社会自身解决,促进农村自治组织的发展,增强村民管理自身事务的能力;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来弥补市场的缺陷,为社会提供充足的公共产品,使政府成为一个有限有为的政府;建立机制明确的界定和规范政府的行为,保障农民的自利,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

第二,提高农民主体意识,培育新型农民。列宁认为,一个国家的力量在于群众的觉悟。只有当群众知道一切,能判断一切,并自觉地从事一切的时候,国家才有力量。为此,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农民转变思维方式,培养农民以主体的角度来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意识;要加强新农村建设的宣传力度,把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传达给基层农民,在思想上引导他们参与新农村建设,使其对新农村的政策、措施及新农村建设的意义、目的及内容有所了解,从而增强主体意识;要着力于积极引导农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农民自强自立意识和责任感。同时,政府要加大对农村文化事业的投入,改善农村的文化基础设施;加强教育与培训的力度,努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通过法律法规、政策与制度的制定,鼓励和保护农民的创造力,为农民发展自身能力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

第三,健全和完善法规制度,切实保障农民的主体地位。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民要有足够的自主空间。农民权利得到保障的程度影响农民自主空间的范围,同时农民主体地位的实现又能进一步保障农民的权利。为此,一要不断健全和完善制度。根据时展的要求,建设新农村的现实需要,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创新和健全户籍制度,保证农民享有与城镇公民平等的发展环境;建立城乡一体的社保制度,保证农民的基本权利。二要从立法的角度保障农民的主体地位。建立和健全法律法规,通过法律途径来保障农民的主体地位,使得当农民的权益受到侵害时,做到有法可循,有法可依。

第四,构建良好的互动平台,促进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的良性互动。一要发挥农民自治组织的桥梁作用,特别是村民委员会的作用,做到缓解政府与农民的直接冲突,改善政府与农民的关系。二要畅通农民诉求渠道。通过加强机构的管理和听证制度的落实,增强政府的回应性。

参考文献:

1、邱云生,王晓红.新农村建设: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J].农村经济,2007(2).

2、孙绪民,权英.论新农村建设主导与主体的良性互动[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2008(3).

3、卢福营.当代浙江乡村治理研究[M].科学出版社,2009.

4、赵淑娉.转变政府职能,构建服务型政府[J].当代经理人,2006(15).

5、.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DB/OL].中国网,2010-03-15.

6、陈威.新农村建设的政治基础分析――基于政府与农民关系的理解[J].理论界,2009(3).

*本文受浙江省社科基金项目(10CGYD41YB),浙江省科技厅软科学研究项目(2010C25056)资助。

(作者单位:绍兴文理学院法学院。其中袁海平为通讯作者)

上一篇:论农民工问题的产生及解决思路 下一篇:山东省肥城市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现状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