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关于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2-08-26 01:30:03

浅谈关于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摘要:语文既是一门语言学科,同时也是一门思维的学科。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老师应注重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初中语文;;思维能力;培养

初中语文学习对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利用初中语文教学的机会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加深学生的语文知识基拙,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初中语文教师可以利用初中生好奇心中的特点,引导他们勇于提问和发表自己的见解

初中生是否好学和乐学的一个重要表现就在于学生能否自己在疑难处自己发现问题,矛盾和一味是激发思维的一把最有用的钥匙,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最有力的方式。中学生好奇心重,经常有大胆和别出心裁的想象,教师在这时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赞扬和肯定并进行适当的引导和激发,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质疑的水平越来越高,并能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思维能力的提高。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创新思维的推动,初中语文教学还要重视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语文课堂中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寻疑意识,也就是说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始终不要忘记去寻找问题,带着怀疑的眼光去进行知识的学习,在课文的学习中找到可能设疑的细节,发现每一个疑点的价值。教师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寻疑意识呢在课堂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坚持不懈、锲而不舍、持之以恒,鼓钛生以浓厚的兴趣的坚持的一直去多思考、多发问。语文教师不可忽视的一点是好奇心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兴趣,学生有了兴趣才有动力进行细致人微的思考和探索,初中生依然保持着好奇的天性,对于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他们经常会产生疑问,正是这种疑问之心才是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动力和源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学会利用学生的这种好奇型,引导学生在诉说好奇和探究好奇的过程中实现思维能力的锻炼和提升。

二、尊重学生的观点

初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尚浅,他们的一些观点可能是比较幼稚的,为此,教师不可以歧视和嘲笑这些学生,而是需要保护、激励与肯定。虽然学生的思考不够正确,但是学生思考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思维的活跃。教师应当让学生充分意识到自主性的思考是非常有意义的,这种意义不仅仅体现在新异的结果上,还能够体现在个性上,人的思维能力并非在较短的时间内就能够形成的,这通常需要较长的一段时期,并且要经受一些困难和挫折。为此,教师应当激励学生自主性地思考,以形成自己独特的观点,尊重学生的观点,保护学生的思维情感。比如,教师在讲解完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背影》之后,有一道有关这篇课文的选择题,题目如下:请联系《背影》这一篇课文的上下文,仔细揣摩“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这一句话的含义,选出准确的答案:A.认为自己聪明过头;B.责怪自己没有能够感受到父亲对自己的深厚感情;C.反语,责怪自己笨;D.认为自己聪明而沾沾自喜;根据课本,准确的答案是B选项,可是,一部分善于思考的学生感觉这句话有两个层次的含义:第一层是C选项,第二层是B选项,A选项也不是不可以的。由于只有如此,才可以感受到作者人到中年、时过境迁、回忆往事的过程中那悔恨、责怪、苦涩的心情和怀念父亲的复杂感情。在此,教师不可以让学生仅仅记住“标准答案”,这样会遏制学生自主性的思考,教师应当肯定学生的理解,只有如此,才能够行之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因势利导激活学生的思维火花

活跃的课堂氛围,是激活学生思维火花的重要前提,作为语文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思想方面的火花,通过因势利导的方式来拓展学生思路、开阔学生视野。例如,在教学《狼》时,大部分师生都在讨论狼的狡猾,以及屠夫的勇敢和机智。此时,一位比较顽皮的学生说道:“狼虽然狡猾,但是它们却非常团结,具有合作精神。”当教师听到这样与众不同的观点时,应让他们站起来,鼓励他将自己的观点大声表达出来,这位学生继续说:“老师,我记得您曾经说过,不以成败论英雄,虽然狼最终失败了,但是他们之间的配合却非常默契,我觉得这一点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此时,教师要给予这位学生充分的肯定和表扬,珍惜他们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大声表达不同意见。

四、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善于钻研和思考问题,对事物的认识不满足表象,善于区分本质与非本质的特征。其方法是:抓住矛盾加以展示。对立的事物互相排斥,容易引起思考,无论是文章的主旨,还是结构安排,或是细节描写只要抓住课文的本身矛盾,就可以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例如:学习《孔己已》时,教师提出“孔已己既穿长衫为何站者喝酒?既穷为何穿长衫?”这一问挑起矛盾,学生思想产生碰撞,陷入了积极思考,经过讨论,学生明白“站着喝酒而穿长衫”这一笔,实乃用心良苦,浓缩了孔己已整个精神世界和社会处境。通过探究学生不仅理解了作品的深意,也学会一种质疑探究的方法―――于矛盾之处生疑探疑,进而锻炼思维的深刻性。总之,“读书学习贵在思索探究,教学的过程就是让学生从无疑到有疑、再从有疑到无疑的反复递进不断深化的思维过程。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就是在这个探究过程中,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注重课堂互动与反思,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社会文化环境影响学生的思维活动。在课堂教学中,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教师要重视课堂互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平等和谐的互动情境,促进师生和生生之间积极的互动交流,从而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语言表达等能力,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非智力因素是指智力与能力之外的但又与之相关的心理因素,包括情感(情绪和情感)、意志、个性倾向性(动机、兴趣、理想、信念、态度、价值观等)、气质和性格等。新课程改革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作为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可见非智力因素在语文思维能力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对于学生内在动机和兴趣的培养,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例如,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展示学生作文优秀的地方,从结构、情感、描写、立意选材等角度分析他们的作品。通过一系列的激励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上一篇: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分析 下一篇:作业设计与指导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