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声乐表演中的形神兼备

时间:2022-08-26 11:51:46

论声乐表演中的形神兼备

内容摘要:声乐艺术是一种情感的艺术,是歌者以声音为媒介,将声乐作品中的情感转化为观众的感观的一种艺术。声乐表演中,“形”和“神”都是重要的表现元素,只有做到“形神兼备”,才能给予观众最大的感染力,才能被称之为完美。

关键词:声乐表演 形神兼备

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歌唱是情感的产物”,可见,声乐表演的灵魂所在即是以情感人。而在声乐表演中,表演者只有达到“形神兼备”的最高境界,才富有最大的感染力,才能将作品的情感准确地传递给观众。

一.形神兼备的内涵

所谓“形神兼备”,其中“形”指外壳,“神”指内核,“形神兼备”即使外壳和内核相符、即内外统一。具体到声乐表演艺术中,“形”即是指声乐作品的外在表现形式,“神”即是指声乐作品的内在气韵内涵,一部完整优秀的声乐作品,其外在表现形式和内在气韵内涵都是作品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离开了外在表现形式则内在气韵内涵将无所依存,而离开了内在气韵内涵则外在表现形式会变得空乏无味。只有将两者有效地相结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浑然相契,进而生成具有新质的统一体,才能使得声乐表演进入一个至高的境界,才能够为观赏者诱发和开拓一个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让观赏者体味出作品的精粹。

具体来说,就是要求表演者在表演时必须内心真有所感,那么他的表演才能打动观赏者,换言之,如果表演者“口唱而心不唱”那么即使是声乐再动听也只能是听之无味。相反,表演者如果能够得其意而后唱,那么其表演必定能够传达出声乐作品的情感内涵,让听众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以”化腐朽为神奇”,从而创造出真正的艺术。

二.如何做到形神兼备

托尔斯泰在《艺术品》中曾说:“艺术家在自己心里唤起曾经一度体验过的情感,在唤起这种情感之后,用动作、线条、色彩、声音以及语言所表达的形象来传递这种情感,使别人也能体验到同样的情感。”可见,声乐作品的深刻情感最终是需要外在的表现而传达出来的。具体来说则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准确把握声乐作品的内在情感。

一部声乐作品,寄托了词、曲作家丰富的情感,这是表演者体会其内涵,酝酿其情绪的重要依据。只有表演者真正地理解了词曲中的内涵和情感,才能将其化作表演而再现在观众的面前。这就要求声乐表演者在拿到一部作品时,必须要认真的揣摩和研读曲谱,从整体上来感受和把握包涵在作品中的情感。不管作品是长是短,其每一个音符中都蕴含着作曲家强烈的情感,这就需要表演者细细地体味和认真地挖掘。与之相应,作为歌曲内容具体体现的歌词,是作词家将歌曲所要表现的复杂内容和思想情感以文学创作的方法进行的高度概括,往往寓意深远,内涵丰富。因此,表演者必须充分理解和体会歌词的意思,深入挖掘歌词的内涵,不能单单停留于文字表面。

2.恰当的眼神、表情、手势以及形体动作。

好的表演必然是通过各种人身体的各个部位的完美配合才能呈现,因此在表演的过程中必须要有恰当的眼神、表情、手势以及形体动作。具体应该注意:

(1)以眼传神。众所周知,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正如一句俗话所说“一身之戏在于脸,一脸之戏在于眼”,人类各种复杂细微的感情,都可以在眼神中观察出来。不同眼神的,其表现出来的情感也各不相同,同样是喜、怒、哀、乐,不同的眼神也会有不同的效果。因此,在表演过程中,眼神是情感表达、吸引观众的重点。

(2)由内而发的自然表情。情生于内而表于外,人在产生种种感情之时,都会或多或少的表现于面部,即所谓的表情。表演者在演唱之时,特别是表现作品情感之时,一定要有自然恰当的面部表情,且需是发自内心的。要在拿捏好作品的感情的基础上,敢于“作戏”,敢于表演,以不同的面部表情表现不同的作品情感,且恰到好处,自然得体。

(3)适度的手势。手势是声乐作品情感表达的“无声的语言”,表演者在表演过程中加以适度的手势表演,不仅可以配合形体造型,而且能够渲染作品气势,使作品的表现更加生动形象。但应该注意的是,手势表演不可随意而为之,在表演时应该要注意恰到好处,能够做到恰如其分、表演自如,即所谓的“松而不懈、紧而不僵、可刚可柔”。另外,在表演的过程中,手势也不能够喧宾夺主,毕竟声乐表演的核心还是在歌唱之上,手势只是一种辅助表演的方式,若是手势过多,过于繁杂,则会分散观众的注意力,影响观众对于作品思想情感的准确理解。

(4)适度的形体动作。声乐作品必然会有一定的情景,那么在表演过程中,表演者就可以根据不同的情景来设计一些适度的形体动作。比如,民族声乐,其作品取材于我国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而我国幅员辽阔,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和民族风俗,表演者在表演时就可以适当的加入带有民族特色的舞蹈,以更好的将观众带入相应的情景之中。

张燕,兰州城市学院音乐学院教师。

上一篇:浅谈我国广告语言的审美性 下一篇:浅谈初中语文古典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