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混业经营需量力而行

时间:2022-08-26 11:16:02

金融混业经营需量力而行

近期,证监会表示正在研究向银行放开券商牌照的消息让金融混业经营的话题再次变得热闹非凡。毫无疑问,金融机构的经营边界正在变得越来越模糊,从金融分业到金融混业经营是全球金融发展的趋势。可作为一把“双刃剑”,金融混业经营也对金融机构的内控和风险管理、金融监管机构的监管水平以及金融市场的系统性风险等都提出了新的挑战。

金融混业经营要求金融机构自身的内控和风险管理能力更强。金融混业经营在过去一些年一直在不断膨胀,现在的银行几乎没有明确不能参与的金融业务,五大行已经是综合化经营了。特别是去年以来,金融控股集团和各家银行都在纷纷加速金融“全牌照”布局,产业资本和地方政府打造金融“全牌照”的热情也是空前高涨。然而,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混业经营的金融企业必须实施严格的防火墙制度,避免风险的跨行业、跨业务传递。而我国金融机构虽然都建立并且完善了风险内控制度,但在执行力度上仍显不足,在各种因素干扰下,违规操作或违纪甚至违法时有发生,严重损害了客户利益,损坏了金融信誉。在金融混业经营态势下,金融机构不能追求“高大全”,而必须建立在分业经营的良好基础之上,不能为追求一时的效率而放弃安全和稳定,这也意味着金融机构需要更好把握金融资产,尽快完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制度建设。

金融混业经营对监管机构的监管水平要求更高。从发达国家金融混业经营的实践经验看,在从金融分业向金融混业的变迁过程中,金融监管也将发生革命性的变化。比如,英国政府1997年把英格兰银行的银行监管职能分离出来,将原来的9个金融监管机构合并,成立了综合性金融监管机构――金融服务管理局(FSA),统一负责对各领域金融活动进行监管。同样,德国2002年对中央银行法案进行了修订,在合并了原银监局、证监局和保监局三个机构的基础上成立新的金融监管局,履行对德国金融业统一监管的职能。韩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也都进行了类似的改革。目前,中国金融业的监管局面仍然是“界限分明”,“一行三会”并没有真正建立起统一、协调的金融混业监管框架,这与金融混业经营的渐行渐近趋势不相适应。金融监管需要加快适应金融混业经营的新趋势,尽快改变分业监管可能造成的监管真空,不管金融监管机构的架构,还是金融监管的法律政策体系,都需要进行适应性的调整。但现实情况是金融分业监管格局在短时间内改变几乎是不可能的,这要求金融混业经营的推进需要慎重考虑清楚。

此外,金融混业经营对金融市场的系统性风险控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央近年来不断强调“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的总体思路是“转方式调结构,确保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这一背后反映的是国内金融系统性风险在增加,不管是影子银行,还是地方政府捆绑房地产市场和银行的债务危机,都是金融改革中防范系统性风险的关键领域。一方面要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另一方面又在加快开放金融混业,这两者之间必须进行有效的平衡,否则金融混业经营单边突进肯定会出问题。

总体而言,金融混业经营势在必行,但又必须量力而行,以防快中出错。金融混业经营还是分业经营事实上并没有什么对错之分,关键是要与时代的发展要求和本国的具体情况相结合。在此过程中,不管是金融机构,还是监管部门,需要尽快适应这一金融混业的趋势,在充分发挥混业经营优势的基础上,更要提高风险意识,做好风险防范。

上一篇:混业监管需要顶层设计 下一篇:欧元区与美国QE政策效果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