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之学校

时间:2022-08-26 10:48:39

十年之学校

学校是职业教育的基本载体,是体现职业教育发展活力的生命单元。无论中国职业教育被描述得多么宏伟壮观,最终的魅力都要由每个校园、每节课程、每位师生来表达。10年实践证明,学校的成功,凸显了中国职业教育的成功。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从建校初的50多名学员发展到1.2万人的在校生规模,这是深职院发展的第一个十年;在校生从1.2万人发展到现在的2.6万人,这是深职院发展的第二个十年。变则通,通则久,在大变革的时代,敢为人先者总能占得先机。秉承深圳特区改革创新精神,学校始终以“瞄准世界一流,保持国内领先”为动力,在探索中国特色高职教育发展道路上先行先试,创造了诸多鲜活经验。

自建校起,学校就积极寻求与政府、行业、企业的合作,逐步形成了“政校行企四方联动,产学研用立体推进”的办学模式。围绕培养“大学水平的能工巧匠”和“能工巧匠型的大学生”,创建了一整套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包括按照市场设专业,按照岗位设课程,按照学生认知规律和技能成长规律选择教学方法,推行过程考核和能力综合测评的考试方式,这一系列举措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学校连续多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98%以上。

产学研用立体推进,注重科研成果转化,是学校服务区域、提升自我的重要途径。2002年,学校筹建了从事生产线研制、设计工作的综合研究所和中小企业支援中心,集中力量实施以建设若干国内领先水平的实训实验室为目标的“亮点工程”。2002年以来连续10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07年以来连续5年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目前,全校科研经费总量达到1.91亿元,拥有7个市区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应用研发特色突出,科研成果转化收入达到2297.71万元。

学校举办四年制高职专业及与其他院校联合培养研究生很好地诠释了职业教育是一种教育类型。2002年,学校在3个专业试点招生举办四年制高职专业,提出目标定位不变、人才培养体系框架不变,仍然实行“双证书”制,但在理论知识、技能水平上要与四年制高职教育层次相适应。到2012年6月已培养7届2500余名四年制学生。2012年开始,又新增四个专业与深圳大学联合培养招收应用型本科生。自2001年开始,学校与国内63所高校签订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协议。目前已招收的12届研究生中,硕士343名、博士9名,已有288名研究生顺利毕业。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作为国家专门设置的培养职教师资的高等师范院校,在职教师资培养模式方面坚持长期不懈的探索,并取得了卓越成就。早在上世纪90年代,学校就创立了“双证书”制,培养“一体化”职教师资的新模式;1996年培养出具有国家高级职业资格证书的本科毕业生,这一教学成果获部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003年,开始“本科+技师”的教学改革实践。2005年,“本科+技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成果再次获得部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004年学校率先在同类高校中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开始培养“双师型”硕士。2012年7月,学校申请的博士层次项目已顺利通过两轮评审,2013年将开始正式招生。从本科到硕士再到博士,标志着学校在职教师资培养培训水平和办学层次上实现了大跨越。

免费培养师范生,为偏远地区培养和输送更多高素质的“双师型”职教师资,是学校探索国家职教师资培养新制度的又一次尝试。2011年6月,学校与广西壮族自治区、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举行合作培养免费中职师范生签字仪式,将连续五年与三个自治区合作培养免费中职师范生。这是继2010年学校与海南省首次合作培养“免费中职师范生”之后的新拓展。学校“免费中职师范生”培养项目的启动,对全国职教师资培养发挥了引领和示范作用。

2009年,学校培养出中国首批既获得学历证书又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书”来华留学毕业生,这是学校将办学特色与留学生教育相结合的创新性探索。作为我国首家由教育部认证的教育援外基地,学校担负着职业教育援非工作。自2006年首批招收32名来自非洲的中国政府奖学金留学生以来,在校留学生人数迅速增长。截至2012年6月,学校已经免费接收100多名来自埃塞俄比亚、肯尼亚、赞比亚等国的硕士研究生来校学习。

北京百年农工子弟职业学校

学校于2005年9月创立,其办学宗旨是帮助贫困年轻人免费接受正规职业教育,使之成为有文化、有实际操作能力的技术工人。2009年以来,成都、郑州、南京、武汉、三亚等城市相继成立了百年农工子弟职业学校,百年职校模式在京外得以成功复制。

百年职校的办学经费全部来自社会资助,通过严格、规范的管理,已成为中国公益机构的典范。学校引入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将招生、教学、实习、就业、捐赠管理、对外交流等学校运行的方方面面都纳入其中加以规范,还制定了严格、缜密的财务管理流程,并推行双重审计制度。同时,校务也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推动了机构管理的可持续改进。

为使学生实现高质量就业,学校面向就业学生实行“一对一”教学指导。学校根据市场需要调整课程,由在校担任教学工作的行业专家撰写教材内容,同时采用小班教学方式,每班的学生都不超过30人。小班教学和“一对一”的教学指导保证了教学质量。

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

学校于1997年由新加坡总理吴作栋先生亲自提议、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10余年来,学校一直坚持“国际职教理念、本土创新实践、区域成果分享”的办学思路,形成了以股份制办学、校企合作、国际交流为特色的办学风格,这在中国高职教育发展中可谓独树一帜。

学校在 1997 年筹建时就明确规定“采取股份制办学,企业化管理,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学校先后经历了公办股份制、民营化和股权多元化三个阶段。截至2011年底,董事会共有 29 个成员单位,其中企业占 69%(其中外资企业占62%),高校占24% ,政府占 7% 。企业代表占多数,成为学校董事会制度的一个显著特点。同时,学校定期举办股东会、董事会、院长会议,形成三足鼎立、相互制衡的治理关系,这种治理结构促进了学校人才培养体制的创新。

扎根园区,服务企业,服务学生,学校一直奉行“亲商”理念。学校一开始就导入新加坡公共管理领域的“亲商理念”,既“亲企”又“亲生(及其家长)”,通过构建市场型的专业开发机制,建立科学严谨的专业管理和课程开发程序,来满足园区企业的人力资源要求。同时,探索多形式的校企合作模式,如AMD模式、BOSCH模式、CHARMILLES模式、PHILIPS模式、SAMSUNG模式、MATE模式等,校企双方实现了人才培养目标一致、标准一致和全程合作。这一系列举措,创下了“80%的毕业生在外企就业、40%的工科毕业生进入世界500强企业、80%的工科毕业生成为外资企业生产线技术骨干”的成绩。

宁波外事学校

2002年4月16日,中泰高级职业技术学校正式挂牌宁波外事学校,成为浙江省第一所涉外职业学校。挂牌伊始,学校就提出要走国际化、多元化、品牌化的发展道路,办人民满意的教育。10年一个蜕变。如今的外事学校,以人本、多样、开放、共享为核心理念的品质职教已散发无限魅力, 吸引了更多的孩子在这里学习知识和技能,品味快乐和优雅。

品质职教的载体是专业有优势,学生成长有空间。2002年以来,学校依托原有专业优势,结合宁波区域经济特点,重构三大特色专业群,即以多语种和涉外服务专业系列化为主要发展方向的涉外专业群,由音乐、舞蹈、影视表演和戏曲(越剧)四个模块组成的艺术类专业群,五年一贯制、高职预备班和中专就业班为一体的学前教育专业群。学校以专业集群化和多元化为思路,将单一的全日制中职教育拓展为全日制教育与业余培训结合、中职教育与高等教育结合、国内教育与国际教育结合、教育与实业结合的“四个结合”的立体化办学模式,为学生发展提供了多元选择,创造更多的成功机会。

品质职教的核心是道德培育,学生发展有根基。学校从“心向善,志高远”校训入手,从物质、活动、制度三个层面构建以“文化导向”为内核的德育模式。每学期,学校均会统一开展“善行、善心”系列活动,让学生学会感恩,学会宽容,体验成长的快乐。2002年推出的“千分制”学生整体素质评估制度,将学生在校三年的整体素质评估分为品德操行、课业和实习三大板块,突出品质操行占分比重。物质环境的营造、塑德活动的开展以及一系列指向育人的制度,使得“心向善,志高远”成为每个学生的自觉行动。

品质职教的基础是教师有爱心,学生成长有帮扶。要求教师关爱学生,学校首先要关爱教师。学校面向教师推出了许多人性化的制度,如每月一日的疲劳假制度、每周一早一晚制度、病假制度、临时请假制度、老年教师午休制度、嘉奖令制度、贺礼制度、特殊工作制度、休闲早餐制度、健身休闲制度、荣誉休闲制度等,不仅满足教师的物质需求,更满足教师的精神需求、人文需求,使教师能够真正有精力、有时间把心放在学生身上。

上海电机学院

从1953年建校之始的中等专业教育,到1985年的五年制专科教育,再到2004年的本科教育,学校始终坚持“技术立校、应用为本”的办学理念。2004年升本后,学校大胆探索举办技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路径,积累了宝贵经验,已成为引领我国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一面旗帜。

构筑产学研平台,开展产学研合作。自2005年以来,学校与上海28家部级或市级技术中心开展了全方位合作。学校突显与装备制造业关联度较大的自动化控制、数控工程与设计、材料成型技术、产业经济服务等方面的特色和优势,建立了上海知识产权信息工作站,为学校周边地区的企事业单位、高等院校提供国内外专利的检索与分析等情报服务。产学研平台及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为学校更高层次的人才培养奠定了基础,2011年学校被国务院学位办列为“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单位,同年还被列入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计划高校。

深化校企合作,共享实验实训资源。学校积极探索校企共建二级学院的办学模式。针对工科专业办学投资大的特点,学校与企业共建实验室,基础实验室建在学校,专业实验室建在企业,校企共享实验实训资源。目前学校在80余家国内知名企业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与行业内外600余家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伙伴关系。无论是校内还是校外,校企合作全面展开。

建立“创新实验区”,培养创新型人才。2008年9月,学校在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两个本科专业中各选取一个班级作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试点,旨在强化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截至2012年6月,创新实验试点班的学生已申请及获得专利授权40余项,各科成绩和获奖学金情况也优于非试点班。学校在成功试点两专业后,又在软件工程、国际经济与贸易两个专业启动新一轮技术本科实验区专业试点。这意味着“创新实验区”人才培养试点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学校是全国首批28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之一。10年来,坚持围绕“农”字办学,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征程中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农业职业教育发展之路。

学校的前身是新疆农业学校,2000年升格高职后,在更高的层次上深化农业职业教育改革。学校确立了“立足新疆、面向西部、紧贴市场、服务‘三农’、产学合作、开放办学”的办学方针,对准市场设专业,对准岗位设课程,对准能力抓教学,对准创业育人才,努力实现教育教学与社会需要“零距离”,学生知识能力与岗位需要“零距离”。学校与天山北坡经济带各地政府和100多家农牧业龙头企业建立了稳定的联合办学体和300多个校外实训和教学“双基地”,探索的校企合一的“金牛班”模式、工学交替的“种子班”模式,以及“学习学期”与“工作学期”镶嵌式的教学组织方式,在全国高职改革中具有较大影响,曾受到教育部领导的高度评价。

学校不断扩大农职教服务领域, 开设有种子生产与经营、农产品质量检测、园艺技术、园林工程技术、食品营养与检验、畜牧兽医、动物防疫与检疫、会计与审计、旅游与酒店管理、计算机应用技术等50多个专业,每年与企事业单位签订有2000多份用人订单,毕业生就业率始终在98%以上。

学校牵头创建了新疆第一产业职教园区,建立了新疆特色林果业示范培训中心、新疆草原畜牧业示范培训中心、新疆设施农业示范培训中心、新疆现代农业示范培训中心及辐射基地,为构建全面覆盖新疆大农业的服务网络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

青岛市平度职教中心

学校从1990年开始,与德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合作开展“双元制”办学试验,探索“教产合作、校企一体、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中国特色双元制办学之路。其经验广受关注,在我国职业教育改革进程中具有重要影响。

学校先后与60余家中外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与企业共建数控机加工培训加工中心、电气焊培训加工中心、电工装配培训加工中心等实训基地,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建设教师队伍,实行招生与招工同步、教学与生产同步、学校管理与企业管理同步的办学模式,人才培养质量较高,毕业生“双证书”取证率达90%以上,毕业生就业率在96%以上,学校代表队多次在职业技能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学校坚持围绕专业办产业,办好产业促专业,大力推进专业产业化建设,建立了华德汽车维修培训中心、果品加工培训中心、奶牛养殖教学实验场、种猪养殖教学实验场、种植教学实验场、西式面点加工培训中心、肉类奶类食品加工培训中心、服装加工培训中心等融教学、实习、生产、经营、服务、就业于一体的实体性机构。

学校发挥“农”字号专业优势,积极为“三农”服务。全市约90%的养殖业人员接受过学校的专业培训,多数毕业生成为养殖专业示范户。为40多家葡萄酒厂提供技术咨询服务,在当地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农副产品的深加工、精加工、资源增值转换中作用突出。

发挥国家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训基地的作用,“十一五”期间开展部级、省级骨干教师培训3000多人次,为西部地区培训专业教师600多人次,培训行业人员19000余人次。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

学校紧紧围绕行业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需要,持续推进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现代化建设成效明显,发展理念和办学实践具有启示意义。

学校立足民政、面向市场办学,开设的现代殡仪技术与管理、老年服务与管理、民政管理、社会工作等专业以及倡导的“爱众亲仁”办学理念,在全国职业教育领域领风气之先。是湖南省和民政部共建学校,全国首批28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之一。

学校积极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学分制教学改革、项目制管理,推行文化管理。学校40多个专业全部与企业签订合作办学协议,半年以上顶岗实习学生达到100%。在全国高等院校中率先为每个教师和学生配发了基于云计算技术的互联网教学空间,推行空间教育教学,促进学校开放发展和特色发展。

学校把科研、技术开发和技术服务作为产学研结合的重要形式。学校积极开展民政政策研究,为民政部门提供民政政策咨询。师生共同开发的“社会救助管理系统”、“殡葬ERP系统”,填补了国内空白。创建的中国民政网、中国社工网、中国殡葬网等网站,是民政行业最受欢迎的专业网站。

学校积极承担社区建设责任。与当地共建“无毒社区”,在湘西苗寨建立扶贫点,承担社区“反家庭暴力”项目,组织师生定期到残联康复中心、社会福利院、戒毒所等单位开展康复治疗、老年人生活护理、吸毒人员心理治疗等服务。

中铁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职业技术学校

面对企业办学的种种困境,学校不等不靠,自立自强,十几年如一日,坚持“做实市场,做精教育”,走出了一条市场导向、自主经营、合作发展的企业办学之路。

上世纪末,“企业办事业”的教育模式被打破,学校就提出实现“双跳”——一是跳回企业找市场,紧紧抓住集团公司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发展机遇,及时为公司提供智力支持,实现企业教育在现代企业转型中的新价值;二是跳出企业找市场,从过去单纯地为一家企业服务转变为为行业服务、为社会服务。

学校通过与省内外企业联合办学,开展“订单”培养,做实“出口”市场;通过与农村中学建立教育联合体,做实“入口”市场。仅仅几年间,学校就从当年在校生300多人发展到5000多人的规模;2003年以来,每年招生都在1500人以上。近几年,学校陆续向一汽集团、长客集团、上海宝钢集团输送了毕业生数千名,毕业生就业安置率达100%。

借鉴德国“双元制”经验,他们开展了以“小班型、师生互动、现场教学、大比例实训课时、先进的训练设备、企业实践与学校教育结合”为特征的教学模式改革探索。学校先后自筹几千万元建成了达到国家一级企业标准的汽车修理实习工厂长春金车汽车维修服务有限公司,以及机加、焊接、汽修、机修、钳工等校内实训基地。

紧扣企业办学的特点,学校引入企业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和教育质量认证方法,使全校的教学质量、服务质量和工作质量不断提高。学校被确定为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

上一篇:中学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 下一篇:浅析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