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小型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改革与创新

时间:2022-08-26 08:53:09

谈中小型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改革与创新

【摘 要】 高等教育事业快速发展,中小型高校由于观念上的原因、制度建设不完善且执行力弱、管理会计应用程度不高、信息沟通不畅,以及财务人员素质不高等几方面原因制约了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改革与创新,文章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与对策。

【关键词】 中小型高校; 财务管理; 内部会计控制; 信息共享; 执行力

随着经济的发展,高校经济活动日渐复杂,财务工作不断出现新情况和新问题,新的风险点不时涌现。财会〔2012〕22号《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财会便〔2009〕62号《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的带来会计新内容新方法,传统会计领域的内容在变革,会计方法不断创新,对财务管理的要求相应提高。当前高校,尤其是中小型高校的财务管理水平不高,对财务管理工作进行改革与创新刻不容缓,这对保证学校财产安全,顺应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会计目标,提供更有价值的经济决策数据,增强办学效益,使高校做大做强有重大意义。中小型高校,制度上并没有明确的划分标准,本文以学生人数5 000—10 000定为中型高校,该数值的两头为小型、大型高校。中小型高校专职负责财务工作的会计人员配置一般在3—5人间,仅够应付日常核算。大型院校,光财务人员就几十人,能分出专人做统计、审计、研究工作,故中小型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相对滞后,亟待提高。本文就中小型高校会计工作普遍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作初步的探讨,旨在健全内控制度,改变财务工作从仅停留在数据的简单处理向管理型会计转变,最大限度地发挥会计的管理作用。

一、中小型高校会计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当前中小型高校会计工作的状况与现代财务管理的要求差距较大

中小型高校人员会计观念薄弱,对财务工作重视不够,不注重细节管理,粗放型核算。1.高校领导普遍只重视扩招、教学、基建工作,轻财务管理,认为会计有核算就行了,忽视会计制度的深层建设和实施。会计科目的设置简单,报表体系复杂,也仅为应对财政、教育、税务部门的报表需要,对学校内部管理的要求则考虑不周,会计人员只对领导下达的临时任务统计数据,缺乏事先设账取数的主动性。2.其他教工对会计制度的建设与执行不理解,甚至个别人认为内部控制制度会损害他们的利益,千方百计想办法避开监管。即使现时仅有的、简单的会计制度与规定,有时也因强调客观困难,执行力不到位等原因而成为可逾越的空文,失去会计制度应有的纪律性和原则性。3.因成本问题,中小型高校会计人员配备不足,配置也不够合理,不相容岗位未完全分离,导致内部牵制不严。以上种种观念上的原因,使会计制度体系缺乏有效的支撑,财务管理缺少相应的制度基础。

(二)制度建设方面,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存在薄弱环节,没有覆盖经济业务全过程及所有环节

会计内部控制制度是通过财务制度法规,在经济实体内各部门、各有关人员之间,在处理经济业务过程中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互相监督的一种管理制度。1.中小型高校内部控制的框架结构没有全方位建立起来,尤其是新业务方面,许多细小环节没有得到有力的监控。如《事业单位会计制度》(2012)提出了名义金额,当捐赠的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没有发票,同类或类似存货的市场价格也无法可靠取得时,以名义金额1元入账,这样仅反映了物品的存在,并不能真实反映物品的价值,一旦物品失窃或被侵吞,账面上反映的损失也就只有1元,不容易引起关注,必须有配套的盘点措施与辅助卡片或专门的名义辅助账配合管理。2.内部控制缺乏全局统筹意识,监控力与执行力弱。会计内部控制制度没有渗透到所有业务环节,一些部门与会计有关的业务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如其他对外部门的复印费,还有多余教材的退货及退款入账的管理,这些细节容易受到忽视,缺少相关的细则或规定进行管理,经济业务没有列入到会计监管与核算中去。3.中小型高校专设审计部门的不多,兼职审计人员专业性不强,审计经验不足,且独立性不够,未能对经济业务深入审核并发现问题,或碍于情面,草草检查,未能督促制度的落实与执行到位。而外部审计,财政监督仅限于报送报表,教育审计也只是抽查形式或只对某项业务进行专项检查,起不到实际监管的作用。4.目前中小型高校缺乏风险防范和监控措施,制度的更新及补充不及时,新的风险点没有及时纳入有效机制中。如计算机安全管理,B2B网银转账等业务的规定未建立或不详尽,在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环境中,一方面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各种风险,如网络风险、电子化风险、新法规的风险以及新的犯罪方式引致的合同或购买支付风险等。新问题层出不穷,当防范措施没有提前制定时,在这些难以防范的风险面前,往往以损失为代价。

(三)管理会计的应用跟不上现代管理的需要

中小型高校会计仍停留在简单的报账水平,缺乏良好的信息应用能力、预算控制能力、理财筹划能力、管理创新能力。1.高校会计设账因地而异。据了解,财政拨款的高校,为了方便报送财政类的报表,有按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设账的,也有的采用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设账,前者的会计科目按支出功能分类或按支出经济分类核算,适合财政部门统计社会大类支出。而按《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设账,则把科目分为教学费用、科研费用、学生事务费用、管理费用、离退休费用、后勤费用、财务费用、其他费用,这种科目分类方法更能从高校的特点反映办学成本。单独按《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设账,要填报财政报表时取数十分不便;仅按《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设账,提供的数据对管理决策的应用不太适用。无论用哪种方法设账,统计数据都有缺陷。而把事业会计与高校会计的科目简单地叠加起来,核算时间则会大大增加。2.预算控制的执行缺乏事前细致计划,事中准确控制,事后总结改进。预算编制时各部门缺乏全局观念,有虚报预算的现象;而预算执行过程因预算系统与财务系统分开,同步不及时,容易突破预算细项的限制。3.成本开支缺乏精细化管理。各种开支占总开支比重是否合理,仅凭感觉,缺乏指标核算。4.此外高校还缺乏对资金理财增值的筹划能力,资金闲置或不足。资金归集不及时,没有运用沉淀的资金实行增值,降低了资金的增值能力。5.资金使用效果缺少跟踪考评与分析评价制度,没有对费用和产出进行很详细的效益测算,工程改造往往使用不长就又改建。6.会计人员主动性不强,没能根据业务信息主动提供数据满足各类信息使用者的需要。例如,在处理业务过程中发现电费增加时,会计人员应能对水电费结合假期或季节用量分析,查差距找原因,主动及时向管理部门提供数据与建议。

(四)会计信息与业务信息缺乏互动,部门间数据交流不顺畅,造成部门间协调能力弱

1.高校各部门由于使用不同的业务系统,这些系统专业性都很强,但都缺乏兼容能力,没有固定的信息桥共享信息,成为各自独立的“信息孤岛”。与其他部门有关的公用会计信息不能及时流转到其他部门,同样其他部门的数据也不一定能及时提供给财务部门。2.没有形成一套有序的流转制度,让数据信息在各部门间常态化双向流转,起不到信息相互核对形成部门间的牵制与监督核对作用,起不到信息共享的作用,更无法利用信息指导业务作参考与对照,失去信息的决策作用。在这种状态下,就可能出现部分学生离校了,财务部门仍登记欠费及催收,或者学生毕业了仍未交齐费用,而学籍部门却不知晓情况。

(五)会计人员知识更新慢,业务素质参差不齐,缺乏多种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1.会计人员配备不足,中小型高校财务人员一方面忙于应对日常工作,缺少继续学习机会,先进的实践方法、会计理论得不到应用和更新。2.高校对会计人员的培训、业绩、晋升没有一套完善的制度,会计人员工作主动性不够,学习动力不足,导致专业知识不强,对理财知识的掌握匮乏,风险控制经验缺乏,审计方法落后。先进的财务管理新方法、新技术得不到应用,如税法新规的掌握不及时,应用不深入。3.懂各种专业的多面人才缺乏,如财务人员对电脑知识懂得不多,法律知识不通等,这些都使高校在经济活动中容易受到各种资产风险,如筹资风险、投资风险、合同风险、税法风险等各种风险的影响。4.中小型高校没有专人从事相关制度研究工作。另外,高校会计接触的会计事项相对比企业少,也导致高校的会计工作创新能力不强。5.电脑知识应用程度不够,很多财务人员只会用手工方法或简单的电脑方法处理业务,却抱怨工作量大。以上原因,影响财务管理工作的整体改革与创新。

二、中小型高校财务管理工作改革与创新的对策

财务管理的改革与创新应该是:根据本校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解决现有问题,创造性地提出好的做法,逐步提高财务管理工作水平,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制度能随新业务的出现而及时得到制定或补充,有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监管经济业务的正常运转,财务能为管理和决策提供有效的数据,财务信息得到充分的应用,建立起一支综合素质能力强、有创新力的财务人员队伍。

(一)全校树立起现代财务管理的理念,实行精细化管理,严格控制办学成本

1.领导要重视财务管理工作,加强对财务数据的应用,开拓思路,大胆提出数据信息要求,改变会计工作仅停留在原始数据的简单处理的状况。2.重视制度建设和加强制度的落实执行。由上而下建立起能应对新形势下各种风险的防范体系。针对当前内部会计控制基础薄弱的状况,加强内部牵制和分工管理制度,加大制度的执行力,实行刚性制度以规范人的行为,从管理层面上督促制度确实执行。例如接待餐费,可按来宾级别,规定作陪人数和接待金额标准,这是一种避免粗放管理的方法,一方面可以控制费用的开支,以制度治人,减少超节浪费现象,另一方面增强了制度的可执行性。3.督促全校教工树立起精细化管理的观念,严格控制成本支出。精细化管理,“精”指抓住关键环节,“细”就是管理标准的具体量化、考核、督促和执行。制定支出的幅度与标准,让各种开支有据可依,数据可比,事后可评价。

(二)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体系,强化检查审计工作

在制定各项具体制度时,如会计检查制度、报销制度、应收应付款项控制制度、工程项目控制制度等,应围绕几点会计内部控制原则进行:不相容职务分离、授权批准、预算控制、会计监督、事后检查等。1.首先健全高校财务制度,对原有制度不适用部分重新修订。随着新业务的开展,及时补充相关业务的制度文件:高校使用网银,应补充《网上银行操作规范》;网络开具发票的实行,补充《发票使用与管理细则》、《网络安全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文件。业务程序应适当优化,明确各工作岗位的职责分工,每笔经济业务的处理都要经过两个不同岗位工作人员之手,经过彼此不相隶属的两个部门的处理,从而实现岗位间和部门间的牵制。前面提到的网银使用就需要明确录入岗、复核岗,授权岗的责任。网络发票的开具,需要发票章与发票分管,还有发票开具内容的审核以及发票使用的专项检查岗分开,这样才能让各项业务能自动被其他工作人员复核查验,达到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牵制作用。2.内部检查和审计检查制度是保障会计制度正确执行的有效手段,也是防腐防贪的最后一道关卡。银行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非常细致严谨,检查稽核力度大,制度执行到位,高校可以借鉴学习银行系统的这些内控方法。某银行《柜台应知应会》,一项业务详细列出凭证该怎样填写,该查验的资料有哪些,关键环节在哪,有哪些风险点,如何防范。高校也可制定这种操作细则,如高校的《网上银行操作规范》就可订得细致点,强调对付款金额、收款人以及是否重复录入等关键点的检查,防止因人员轮换或休息顶岗引起操作失误。中小型高校应把检查与审计工作作为会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对规模小的高校,因成本原则不设专职审计人员的,可设几个兼职审计人员不定期交叉审计,或聘请外部审计人员进行定期审计。内部审计着重于对单位的财务收支进行全面审查,检查制度的执行情况,及时发现核算中存在的错误,及时更正。外部审计着重于拓宽审计领域,加强效益审计和管理审计,重点审核业务的合法与防贪污,提出降低成本消耗、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方法,借鉴外单位财务管理中先进的做法。3.高校的成本支出考虑指标化,制定各类明细指标:如各专业生均教育成本保本额,接待费开支标准,会议费差旅费年计提标准,固定资产投入与回收年限分析等。4.加强电算化环境下的会计控制,注意网络安全,做好杀毒备份及档案保管工作,以及设备口令的保密与更改工作。

(三)加强管理会计的应用水平,做好财务信息统计分析工作,提供更有使用价值的专业数据

1.将《事业单位会计制度》(2012)与《高等学校会计制度》(2009)的科目结合起来,为解决复合核算科目庞大这个问题,可以利用“项目核算”的功能,把科目按项目归类,方便统计两种不同类型的数据,市面上的会计软件一般都有这个功能。另外,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2012)明确了事业会计应计提固定资产折旧,会计分录:借“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贷“累计折旧”。从中可以看出,计提折旧虽能按月如实反映资产的剩余价值,但因为成本是在购入时一次计入事业支出,这造成月度费用不均衡,不利于校内收支分析。可以建立固定资产每月折旧额一览表,在统计实际业务成本时,把事业支出中每月相应的固定资产购置成本剔出,再加入相应固定资产每月计提的折旧额,才是当期真实的业务成本。2.会计人员应主动整理和加工各种原始数据,借助新的理论和方法,提炼管理数据,使财务分析报告更容易理解,更方便管理层用于决策。如可对开班人数与投入的保本临界线分析:高校的专业分类众多,尤其是一些新专业或非热门专业,每个班的人数都不同,这个时候,就要核算这个班的收入扣除教师酬金、水电、折旧等分摊项目,多少人开班才能保本,如不保本,还要计算开与不开这个班对全校总收支的影响。3.实行全面预算管理,提高财务预算过程支出的控制能力、事后的分析能力,保证资金合理有序使用。预算控制不能仅限于总额控制,要对本单位的资金结构进行分析,再确定各部门的开支比例。做好预算分析,通过与其他高校比,与历史比,与同期对比,及时发现高校经济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控制当年某些费用突增的情况;分析项目占总支出的比重是否合理,是否尚有压缩空间;从趋势、横向分析经济业务支出的合理性与效益性。4.在合法和资金安全的前提下进行理财筹划,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为学校增收。如学费收入的及时归集也是提高利息收入的一个方法。5.加强精细化管理。厉行节约,根据电器的用电量,核定各部门的用电标准,超罚节奖,防止不必要的浪费。又如走廊安装自动感应灯,减少电费开支。在精细化管理下,财务管理工作定会向规范化、精细化、个性化的方向快速发展。

(四)加强各部门信息交换,实现双方数据信息共享,提高部门间的财务信息沟通效率

信息化交换可以通过建设电子信息网络平台(或校园网),也可借助辅助信息管理系统建立一个公共信息平台,实现公共信息的导入与导出。为实现信息共享,首先要规范与统一各种信息名称与统计口径,如部门名、规范的信息名称,统一数据取数口径,费用或项目的名称,做到信息全面、简明,易于理解。这样做方便日后应用,将不同信息进行配比核对,实现会计数据的业务核对与监控。通过信息管理系统把学校的招生、教学、教务、学生管理、财务、后勤各部门信息集合起来,实现信息和资源共享,增强学校的综合竞争能力。如教务部门的学生数据与收费信息结合,一方面可以对入学数与收费数核对,在读数与注册数核对;另一方面教务部门可以随时查询学生的欠费动向,其他部门(如班主任,老师)可以得到学生的资料,如姓名、学习情况、联系方式等,避免重复劳动。此外,学校还可通过主管部门取得兄弟院校相关数据,配比分析,取长补短。

(五)提高会计人员素质是实现财务管理工作改革与创新的关键

会计领域不断变革,新知识、新方法层出不穷,这对会计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和不断学习的需要。1.单位领导应注重财务队伍的建设,加强财务人员的后续教育,每年安排会计人员有针对性地进修,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知识,及时掌握新政策法规的内容,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如电脑应用能力、税务能力、理财能力。Excel非常适合财务工作,VLOOKUP、COUNTIF、MATCH等函数,非常适合大规模的查找配比工作,还有许多函数对统计数据或审计非常方便,能大大提高工作效率。2.完善考核办法,多渠道鼓励学习,培养综合型复合人才。建立完善的经济责任制和激励机制,明确经办人员的工作责权利,通过会计评价体系对会计工作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考核,让会计工作业绩与年度考核挂钩。3.挑选责任心强,职业道德好,业务素质高的人到会计工作岗位。4.通过轮岗,让会计人员接触更多类型的业务,使业务更全面,会计知识更丰富。加强兄弟院校间交流,取长补短,优化财务工作流程。5.对其他部门与会计业务有关岗位人员进行帮带、培训,以配合全校财务管理工作的提高。会计人员素质提高了,财务管理工作自然得到提高与创新。

总之,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改革是一项长期且复杂的工作。对不同高校,不同时期存在的不同问题,应根据新的情况和新的制度要求,提出改进方法及措施,开拓收入,控制成本,提高会计信息的使用价值,提高会计人员素质,保证高校事业的持续发展。希望中小型高校以这次《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颁布为契机,健全各项制度,理顺内控要点,全面深入推行财务管理工作的改革,以促进中小型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S].财会〔2012〕22号,2012.

[2] 财政部.高等学校会计制度[S].财会便〔2009〕62号,2009.

[3] 陈璇.新形势下高校内部会计控制刍议[J].财会通讯,2010(6): 99-100.

[4] 中国建设银行总行会计部.柜台业务应知应会[M].2006.

[5] 顾芳.关于高校财务管理有关问题的探讨[J].教育财会研究,2012(2):15-17.

[6] 肖红,梅珍.高校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研究——以B大学为例[J].教育财会研究,2012(5):17-21.

上一篇:制度变迁路径下的会计制度与会计文化研究 下一篇:巧设导语 妙趣横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