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农村居民消费问题分析

时间:2022-08-26 07:39:53

重庆市农村居民消费问题分析

摘 要:消费是社会再生产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国民经济不断发展的动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在国民经济增长中的地位就更加突出。根据重庆市直辖以来消费与收入状况,分析重庆市农村居民消费现状,对其消费层次和内容的角度进行评价,并进行实证分析,总结出农村居民消费的问题和应对措施。

关键词:消费行为;农村居民;实证分析;重庆市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4-0041-02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中国经济已摆脱短缺状况,市场经济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相伴而来的问题是:主要消费品供过于求,生产能力相对过剩,中国经济面临的市场约束日益增强,内需不足已成为当前宏观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扩大内需已经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

一、文献综述

在国外,凯恩斯(1930)的绝对收入假说和杜森贝里的相对收入假说。弗里德曼和莫迪利安尼(1950)在原有消费者行为分析框架基础上提出了永久收入假说和生命周期假说。霍尔(1970)将理性预期理论引入,提出了随机游走假说。在国内,李锐、项海容(2004)运用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的数据,采用模型对弗里德曼的持久性收入假说进行了检验和分析,得出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主要取决于持久性收入水平。温涛(2010)指出消费刚性和农村居民纯收入对农村居民消费影响显著;农村居民纯收入、消费刚性和当期消费之间具有长期稳定关系,而短期内误差纠正机制将发生作用。

二、重庆市农村居民消费现状

2009年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 621元,增长12%。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1 998元,增长13.2%;人均家庭经营收入2 173元,增长7.8%;人均转移性收入384元,增长30.5%。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 142元,增长8.9%;其中,衣着、居住、交通通讯、家庭设备用品、医疗保健等消费分别增长23.9%、23.5%、9.2%、24.8%和23.1%。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49.1%。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5.7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7平方米。城乡居民收入比从上年3.48∶1调为3.41∶1。

从消费支出的绝对值看,消费水平逐年上升。重庆农村居民直辖以来从1997—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 643.21元上升到4 621元,增加了1.81倍,年均增长率9.17%;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由1 389.99元上升到3 142元,增加了1.26倍,年均增长率7.23%。

恩格尔系数从1997年的0.66下降到2009年的0.49下降了17个百分点,根据国际上公认的当恩格尔系数在0.4~0.5之间时,居民生活消费处于小康水平的观点,说明重庆农民在2009年迈入小康水平,消费的总体水平不断提高。

从消费层次角度看,温饱型消费仍占主导,温饱型的消费内容和形式为食品和衣着消费;过渡型的消费内容和形式为医疗保健、文化教育娱乐及服务消费;小康型的消费内容和形式为家庭设备及服务、交通通讯、居住消费。从整体上看,重庆市农民消费层次还是偏低,温饱型消费仍占主导地位。

从消费内容看,重实物消费轻精神文化消费。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按消费结构分为食品、衣着、住房、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和其他商品和服务八项内容,这八项,按内容又可分为实物消费和精神文化消费。从上页表1可知,重庆农民消费总体上来说具有实物消费比重偏高、精神文化消费比重偏低的特点。从纵向看,1997年重庆市农村居民食品、衣着和居住消费的比重为70.6%,到2009年这一比值降为55.42%。但从横向看,实物消费仍然占据重庆农民消费的主体地位。具体从实物消费构成看,食品消费比重偏高,2009年食品消费比重高达49.1%;从精神文化消费构成看,文教娱乐即服务消费的主体是学杂费,此项较多;交通通讯消费的比重从1997—2009年由1.67%上升到7.36%,增长速度较快。

三、实证分析

1.模型选择。被解释变量:农村居民人均消费,用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性消费支出(元)表示 ,记为 Ct。解释变量:农村居民人均纯收人(元),记为Yt 。前期农村居民人均消费,用前期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性消费支出(元)表示,记为Ct-1。考虑到消费者消费行为的连续性, 受“棘轮效应”影响, 消费习惯一旦形成是难以改变的,所以选择滞后被解释变量作为另一个解释变量。随机误差项:记为μ,影响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性消费支出的其他变量和随机因素,如居民财富、家庭人口、消费习惯 、商品价格水平变化趋势等。

根据凯恩斯绝对收入假设,设立农村居民消费模型:Ct= β0+β1Yt+β2Ct-1+μ,其中β0,β1,β2为待估计参数,从经济意义讲 , β0为自发性消费, β1为边际消费倾向,0

2.数据来源。本文涉及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两项统计指标, 选取人均变量而非总量是为了更好的排除人口总量及其结构的影响。所选数据区间重庆成立直辖市以来1997—2009年,所用数据来自1997—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重庆市统计公报搜集整理,农村居民消费和收入数据均采用绝对值。各年消费与收入数据(如表2所示):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性消费支出Ct,农村居民人均纯收人Yt,前期农村居民人均消费Ct-1。

3.模型估计。运用Eviews3.1计量软件对该模型用OLS方法进行估计,得:

Ct = 96.4337+0.4921*Yt + 0.2985*Ct-1

(1.029) (4.5179) (1.4861)

R2=0.9921,A-R2=0.9903,F=563.3859,D.W.=0.9001

从统计检验来看,R2=0.9921,拟合效果很好;计算得到F=563.3859,给定显著性水平α=0.05,查F分布表得到一个临界值(k=2,n=13)F0.05(2,12)=3.88,显然F=563.3859> F0.05(2,12),即模型的线性关系在95%的水平下显著成立。至于变量的显著性,当显著性水平α=0.05时,t分布的临界值t0.025(12)=2.179,可见在显著性水平为0.05时变量Yt较显著,而变量Ct-1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不显著,将予以剔除。

因此,重新建立农村居民消费模型:Ct= β0+β1Yt+μ,其中β0、β1为待估计的参数。从经济意义上讲,β0为自发性消费, β1为边际消费倾向, 0

运用OLS方法对改模型进行估计,得:

Ct = 242.2699+0.6420*Yt,R2=0.9885,D.W.=0.7890

(4.2207) (30.8006)

D.W.=0.7890,显然存在序列相关性,用奥科伦—柯克特两步迭代法消除序列相关性后的估计结果如下:

Ct = 269.8255 + 0.6306*Yt + [AR(1)=1.0497,AR(2)=

-0.5621]

(2.3730) (15.7923) (3.3406) (-2.0067)

R2=0.9959,F=561.0922,D.W.=2.0002

从经济方面检验,Yt前的符号为正,表明随着收人的提高,人们消费逐步提高,符合经济意义。从统计检验来看拟合效果很好,R2=0.9959;计算得到F=561.0922,给定显著性水平α=0.05,查F分布表得到一个临界值(k=1,n=13)F0.05(1,11)=

4.84,显然F=561.0922>F0.05(1,11),即模型的线性关系在95%的显著性水平下成立。至于变量的显著性,当显著水平α=0.05,t分布临界值t0.025(11)=2.201,显著性水平为0.05,变量较显著。

结论及政策建议

由以上模型得出,农村居民的消费和收人呈正相关。随着农民收人的增长,农民消费支出不断增加。重庆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较高为0.6306。它表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人每增加 1%,农村居民人均消费便增加0.6306%,说明农村居民收入增量63.06%被用于消费。这可能同长期农村居民的收入偏低有一定关系,一般认为收入较低的消费群体往往具有较高的边际消费倾向。较高的边际消费倾向意味着增加农民收人将有助于刺激农村居民消费,启动农村消费市场。(1)依靠科技进步,着力提高农民收入水平。重庆气候适宜农产品生产,生产水平和营销手段落后导致农民收人相对偏低,应依靠科技力量增收创收。下大力增加农民的这部分收入,可通过兴办乡镇企业,加大农村第三产业、特别是生活服务业的发展,以及将农村剩余劳动力快速向城市转移增加打工收入来实现。同时调整好家庭经营收入结构,增加副业收入,这样真正启动农村消费。(2)加大农村公共事业建设投入力度。尽快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农村市场建设,减轻农民预期负担,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开拓农村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消费市场。加大农村设备用品及服务的投入,同时还应快速发展农村医疗保健消费的条件和设备。巩固发展农村居民的教育消费。教育消费推动经济增长,政府须适当增加农民的转移支付收入,资助农村贫困学生上大学。(3)完善农村金融体系的建设。重庆农村商业银行营业网点已经形成了县、区、乡、村有信用分社的金融机构网络,几乎在农村形成了垄断。应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建设,让广大的农民也能享受现代金融服务带来的方便、快捷。同时,进一步稳定农村政策,改革农村税费制度,减轻农民负担,以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村消费水平的提高 ,提高农民的购买力。

上一篇: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探析 下一篇:财务会计从核算型向管理核算型拓展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