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阅读走进深处

时间:2022-08-26 05:29:17

让语文阅读走进深处

语文教学长期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始终处于不放心、不放手的强化训练,无论是识字、写作,还是阅读都是实行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认为似乎这样才能让学生达到教师所期望的目标。但是往往会忽略很多内容,使课堂效率适得其反。

为了进一步深化我校关于“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弘扬学生主体精神”实验研究活动,我校语文组积极地进行了构建自能阅读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活动。经过积极的实验,根据精读课文以读为主,充分进行听说读写综合训练,在已有的自能阅读教学模式上延伸和发展,不断实践与探究,不断总结与改进,在精读课文的课堂教学中逐步形成了新的自能阅读教学模式。

培养小学生的朗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实施语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学生正确地理解、表达课文中的思想感情,也有助于发展思维,丰富想象,激感,增强理解力和记忆力。通过朗读达到深刻的记忆,帮助阅读的理解。有的学生很有想象力,在朗读的过程中,为了记住一个不同凡响的绝妙构想或一句话、一个短语,往往随意地记在作业本上。虽然在别人看来是千奇百怪、杂乱无章的,但对他自己来说却能梳理得头头是道。我们应该鼓励学生的这种创新,只要有利于他们朗读能力的提高,不用强求采取一种固定模式。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劳于读书,逸于写作;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人之良训可归结为一点,他们主张读书和写文章的自然性。课内外相联系,开放课堂,开放教材,让学生根据课内知识去搜集资料,补充课文,使课文的内涵更丰富,学生的视野更开阔。这样,课文就“只是一个例子”,学生在此基础上深入探究,获得超文本的信息量,把“课本”读厚了。如学习文章时,我让学生依据课文搜集有关资料,学生找到许多有关描写的文章相连的内容。这样的阅读,锻炼了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他们惊喜地认识到知识可以通过自己动手动脑去获取,不再是光听老师耳提面命了。

一篇好的文章,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就如遇到了一顿美餐,让你垂涎三尺,美美地享受一番。同样的道理,一段好的导语,能引起学生阅读的极大兴趣。小学生对什么事物都怀有一种好奇心,有一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求知欲望,我就抓住他们的这种心理,精心设计阅读课文的导语,积极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重要,它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内在动力和关键所在。合理地提出阅读要求,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过深会挫伤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过浅容易导致孩子浮躁。上阅读课文只要求孩子借助拼音读懂一句话,能用自己的话大体说出一句话的意思,我便予以表扬、鼓励。我要求学生不仅能读懂、读通一句话,而且要准确地断句,有一定的感情,且能用自己的话较准确地理解一句话的含义。接着要求学生把各句联系起来读懂一段话,甚至一篇文章,能够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能从句与句之中体会作者的感情。正是这样一步一个台阶,不同时期提出不同的要求。久而久之,学生都能做到逐句逐段读懂,以致理解全篇内容。

(作者单位 河南省濮阳县梁庄乡于屯中心小学)

上一篇:音乐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下一篇:浅谈信息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