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城市湿地景观设计的探索

时间:2022-08-26 05:26:27

关于城市湿地景观设计的探索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先进的工业文明成果也对社会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面对自然负荷严重超标的今天,建筑界也提出了生态设计。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理念得到了人们的大力提倡。生态建筑设计不仅仅让人们与大自然近距离接触,更可贵的是生态建筑也可以帮助我们节约不可再生资源。

关键词:湿地景观 探索

中图分类号:S342文献标识码: A

一、城市湿地利用现状

城市湿地之所以受到如此的重视, 是由于它在城市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城市湿地能在一定程度上消纳城市排放到环境中的污水, 改善城市水文特征, 降低其富营养化趋势, 城市湿地能够调节微气候, 增加空气湿度, 减少城市热岛效应: 为动植物提供重要栖息地等。随着近年来城市化进程的加剧, 位于城市化区域中的湿地被大规模地开发和利用, 导致了湿地的水文、地貌、生态和自然条件等发生了巨大改变, 主要表现在: 围垦湿地用于农业、工业、交通、城镇用地, 导致城市湿地面积减少, 增加了内部生境的破碎化、筑堤、分流等切断或改变湿地的水分循环过程,建坝淹没湿地等, 影响湿地的水分, 从而改变湿地的结构和功能: 过度砍伐、燃烧或啃噬湿地植物, 过度开发湿地水生生物资源, 堆积废弃物, 排放污染物等会破坏湿地生境, 降低湿地中物种多样性和生态服务功能: 盲目引进外来种, 导致土著种的灭绝。由于城市化对湿地的影响, 导致城市湿与非城市湿地相

二、对城市湿地景观进行生态设计的原因

湿地环境是与人们联系最紧密的生态系统之一,对城市湿地景观进行生态设计,加强对湿地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能充分利用湿地渗透和蓄水的作用,降解污染,疏导雨水的排放,调节区域性水平衡和小气候,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其次,这将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和接近自然的休憩空间,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促进人们了解湿地的生态重要性,在环保和美学教育上都有重要的社会效益。一定规模的湿地环境还能成为常住或迁徙途中鸟类的栖息地,促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此外,利用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可减少杀虫剂和除草剂等的使用,降低城市绿地的日常维护成本。

三、城市湿地景观设计的原则

(一)生态性原则

景观生态学认为城市湿地景观是基于城市湿地自然生态系统基础上形成的, 具有生态、经济、历史、文化、审美等多重功能, 其中生态功能是湿地景观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功能。因此, 城市湿地景观建设的基本准则之一就是要充分发挥其自然的生态功能。特别需要强调的是, 对自然或近自然景观的文化感知与生态功能无关。

(二)连续性和整体性原则

景观生态学特别强调维持和恢复景观生态过程及格局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这是现代城市生态健康与安全的重要指标。城市中的水系廊道是城市内外湿地之间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流的主要通道是联系市内自然栖息地斑块与市郊自然基质问的生物廊道。在城市湿地景观建设中, 维护和利用城市的水系廊道、保持其连续性, 是维持和恢复城市中自然景观生态过程及格局的连续性和完整性的主要措施。

(三)乡土原则

乡土原则是指城市湿地景观建设需要尊重传统文化和乡土知识。不同地方的人关于环境的知识和理解是乡土经验的有机衍生和积淀。一个适宜于乡土并富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景观建设, 必须首先考虑当地人的或是传统文化给予的启示。其中, 乡土材料―――植物和建材的使用, 就是一个重要方面。乡土物种不但最适宜于在当地生长, 而且管理和维护成本最少。因此, 维持本地种植物, 就是维持当地自然生态环境的成分, 保持地域性的生态平衡。

(四)美学原则

具有自然特征的湿地景观, 随昼夜、季节气候的变化而多姿多彩, 为人类提供富有诗情画意的感知与体验空间。相对而言过度人工化的湿地环境缺乏变化, 人们很快就会产生视觉审美疲劳。城市居民对浅水卵石、野草小溪的自然之美的需求, 决不比水草和鱼鸟更弱。尽显自然之水, 自然之树之美, 同样是城市湿地景观建设的重要原则。

四、城市湿地景观生态设计的方法

(一)保持湿地的(系统)完整性

湿地系统,与其他生态系统一样,由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组成。特定空间中生物群落与其环境相互作用的统一体组成生态系统。在对湿地景观的整体设计中,应综合考虑各个因素,以整体的和谐为宗旨,包括设计的形式、内部结构之间的和谐,以及它们与环境功能之间的和谐,才能实现生态设计的。

调查研究原有环境是进行湿地景观设计前必不可少的环节。因为景观的规划设计,必须建立在对人与自然之间相互作用的最大程度的理解之上。对原有环境的调查,包括对自然环境的调查和对周围居民情况的调查,如对原有湿地环境的土壤、水、动植物等的情况,以及周围居民对该景观的影响和期望等情况的调查。这些都是做好一个湿地景观设计的前提条件,因为只有掌握原有湿地的情况,才能在设计中保持原有自然系统的完整,充分利用原有的自然生态;而掌握了居民的情况,则可以在设计中考虑人们的需求。这样能在满足人需求的同时,保持了自然生态不受破坏,使人与自然融洽共存。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保持了湿地网络系统的完整性。

利用原有的景观因素进行设计,是保持湿地系统完整性的一个重要手段。利用原有的景观因素,就是要利用原有的水体、植物、地形地势等构成景观的因素。这些因素是构成湿地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但在不少设计中,并没有利用这些原有的要素,而是另起一格,按所谓的构思肆意改变,从而破坏了生态环境的完整及平衡,使原有的系统丧失整体性及自我调节的能力,沦为仅仅是“美学”意义上的存在。

(二)植物的配置设计

植物,是生态系统的基本成分之一,也是景观视觉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植物的配置设计是湿地系统景观设计的重要一环。对湿地景观进行生态设计,在植物的配置方面,一是应考虑植物种类的多样性,二是尽量采用本地植物。

多种类植物的搭配,不仅在视觉效果上相互衬托,形成丰富而又错落有致的效果,对水体污染物处理的功能也能够互相补充,有利于实现生态系统的完全或半完全(配以必要的人工管理)的自我循环。具体地说,植物的配置设计,从层次上考虑,有灌木与草本植物之分,挺水(如芦苇)、浮水(如睡莲)和沉水植物(如金鱼草)之别,将这些各种层次上的植物进行搭配设计;从功能上考虑,可采用发达茎叶类植物以有利于阻挡水流,沉降泥沙,发达根系类植物以利于吸收等的搭配。这样,既能保持湿地系统的生态完整性,带来良好的生态效果;而在进行精心的配置后,或摇曳生姿,或婀娜多态的多层次水生植物还能给整个湿地的景观创造一种自然的美。

采用本地的植物,是指在设计中除了特定情况,应利用或恢复原有自然湿地生态系统的植物种类,尽量避免外来种。其他地域的植物,可能难以适应异地环境,不易成活;在某些情况下又可能过度繁殖,占据其他植物的生存空间,以致造成本地植物在生态系统内的物种竞争中失败甚至灭绝,严重者成为生态灾难。在生态学史上,不乏这样的例子(生物入侵)。维持本地种植物,就是维持当地自然生态环境的成分,保持地域性的生态平衡。另外,构造原有植被系统,也是景观生态设计的体现。

(三)水体岸线及岸边环境的设计

岸边环境是湿地系统与其他环境的过渡,岸边环境的设计,是湿地景观设计需要精心考虑的一个方面。在有些水体景观设计中,岸线采用混凝土砌筑的方法,以避免池水漫溢。但是,这种设计破坏了天然湿地对自然环境所起的过滤、渗透等的作用,还破坏了自然景观。有些设计在岸边一律铺以大片草坪,这样的做法,仅从单纯的绿化目的出发,而没有考虑到生态环境的功用。人工草坪的自我调节能力很弱,需要大量的管理,如人工浇灌、清除杂草、喷洒药剂等,残余化学物质被雨水:中刷,又流入水体。因此,草坪不仅不是一个人工湿地系统的有机组成,相反加剧了湿地的生态负荷。对湿地的岸边环境进行生态的设计,可采用的科学做法是水体岸线以自然升起的湿地基质的土壤沙砾代替人工砌筑,还可建立一个水与岸自然过渡的区域,种植湿地植物。这样做,可使水面与岸呈现一种生态的交接,既能加强湿地的自然调节功能,又能为鸟类、两栖爬行类动物提供生活的环境,还能充分利用湿地的渗透及过滤作用,从而带来良好的生态效应。并且从视觉效果上来说,这种过渡区域能带来一种丰富、自然、和谐又富有生机的景观。

(四)保持湿地的生物多样性和稳定性

湿地系统的稳定性主要依靠其内部多种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制约作用来维系。因此, 在城市湿地环境的营造过程中。必须尽最大努力恢复其内部生物的多样性。增长物流链, 提高系统自身新陈代谢的稳定性。保持湿地生物的多样性即为各种湿地生物的生存提供最大的生息空间: 营造适宜生物多样性发展的环境空间, 使生态环境的改变控制在最小的程度和范围内, 达到湿地水体、生物、矿物等各种资源的平衡与稳定, 避免各种资源的贫瘠化, 确保城市湿地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五、结束语:

城市的湿地景观,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湿地系统在生态上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在对其进行景观设计时,应充分考虑生态方面的设计。景观设计师需要在思想中树立生态的观念,从而在对城市湿地系统的景观设计中,做到美学与生态兼顾,使自然与人类生活环境有良好的结合点,使人与自然达到和谐。

上一篇:港口码头工程成本控制措施思考 下一篇:工程地质测绘要点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