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盐津县茶叶产业发展问题及对策

时间:2022-08-26 02:40:43

浅谈盐津县茶叶产业发展问题及对策

[摘 要] 本文剖析了盐津茶叶产业发展上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茶叶产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高度阐述了盐津茶叶产业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 茶叶 产业 发展 对策 建议

[中图分类号] S5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1-0023-02

茶叶产业是盐津的优势产业,种茶历史悠久,就产量而言,盐津茶叶生产在云南的地位不高,但盐津茶叶现有品种上的特色是昭通小叶茶生产大县,经过几年的开发,已形成相当的基础和规模。茶叶产业在全县农村经济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已初步具备产业化发展经营的条件和基础,一些茶叶品牌在市场上已有较大影响,充分认识盐津茶叶产业现状及找出存在问题和不足,发展好茶叶产业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盐津茶叶产业现状

1.生产发展情况

2012年底,有茶园面积8.92万亩,其中小叶茶7.42万亩,苦丁茶1.5万亩,采摘面积8.4万亩,年产干毛茶2930吨,平均单产仅34.8公斤,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单产在25公斤以下的就有4万亩占总面积的45%,属典型的低产茶园区,经济效益低。

盐津是全国592个贫困县之一,受经济因素的限制,工业发展落后,因而盐津境内受工业“三废污染”程度较轻,根据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查测试中心的检验报告,盐津茶叶中的铅(以pb计)、铜(以cu计)、农药残留等含量都不超过无公害农产品(茶叶)的质量标准。因而茶园在改造和新建时都是按照无公害茶园和有机茶园的要求进行栽培管理,现有绿茶基地20000亩,优质苦丁茶基地3000亩,已获得无公害产品基地认证。

2.企业及加工情况

盐津现有初制茶厂75个,精致茶厂4个,名优茶厂4个,苦丁茶厂2个,全县茶叶加工企业成规模的有盐津俊逸茶叶有限责任公司和盐津县兴隆乡茶叶有限责任公司两家企业。“盐津俊逸茶叶有限责任公司”下辖35个初制茶厂,2个精致茶厂,3个名优茶厂,1个苦丁茶厂。拥有平头山绿茶基地1个,牛寨苦丁茶基地1个。总资产2880万元,年可产毛茶600吨,名优茶及苦丁茶25吨,产值达1980万元,创利税300万元。公司现有职工95人,拥有专业技术人员25人。

兴隆乡茶叶有限责任公司于2002年4月成立,由兴隆乡原茶厂经理葛荣栋等4人股分组建,管理人员48人,注册资金300万元,总资产6155万元。主要经营小叶茶,该厂在蒿芝分水岭租赁30年期土地5000亩,建成高标准有机茶园3000亩,有名优茶厂1个。

3.品牌开况

盐津县俊逸茶叶有限责任公司自成立以来,重点开发研制名优绿茶及苦丁茶系列产品,与西南农大食品科学院签订了科技合作项目,先后研制开发了“苗岭碧芽”、“摩崖银毫”、“苗岭松针”、“柔柯早青”、“寒烟翠苦丁茶”等名优茶及苦丁茶系列产品。其中:“苗岭碧芽” 获第二届中国(成都)国际博览会金奖、杭州第四届“中茶杯”评比中获特等奖,、日本静冈国际名茶评比中获国际名茶金奖;“摩崖银毫”在第四届中茶杯评比中获一等奖,“靓颜苦丁茶”在第二届中国(成都)国际博览会上获银奖,“云津苦丁茶”获第六届云南省“消费者喜爱商品”称号,“寒烟翠苦丁茶”获第二届中国(云南)茶叶产品交易会名优茶评比金奖,在韩国名优茶评比中获金奖。同时兴隆茶业公司也与四川叙府茶叶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的龙芽被认定为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

二、盐津茶叶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科技服务跟不上,管理粗放,科技含量低,单产水平低,整体经济效益低下

2.机制不健全,产业基础薄弱,没有形成“基地+公司+农户”的产业优化结构,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低

盐津县的茶叶产业还没有真正步入产业化发展的道路,公司、基地、农户没有很好的整合,茶叶产业自然是一盘散沙,多数茶园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加上企业自身辐射能力和带动能力都较弱,没有与茶农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共同体,都只顾自己的眼前利益,缺乏长期发展的战略和规划,这样造成彼此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低,没有形成双赢的局面,这是我县茶叶产业发展中最为根本的问题。

3.茶叶加工企业运作不规范,没有制造起到龙头企业的作用

除盐津俊逸茶叶公司和兴隆茶叶公司在生产技术上有些进步,设备有些改善外,其他茶叶加工企业生产还处于传统工艺、传统产品阶段,生产设备属上世纪70、80年代的水平,产品科技含量不高,附加值低,与著名产茶大区存在较大的差距。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龙头企业,因而就不可能起到产业上的龙头作用。

4.有优秀的品牌,却没有带动企业的发展

“云雾山中出名茶”是盐津茶叶产业真实地写照。茶叶的品质极佳,这是盐津的优势区域环境所决定的,“盐津俊逸茶叶有限责任公司”研发生产的“苗岭碧芽”、“摩崖银毫”、“寒烟翠苦丁茶”等品牌多次在国际,国内获金银奖等殊荣,因营销策约不当和资金缺发,没有形成批量生产,有好的品牌,确没有很好带动茶叶产业的大发展。茶园单产水平仍然极其低下,亩产鲜叶不到100公斤,茶农收入增幅不高,这是一种不良的经济怪现象,同时也证明盐津在茶叶产业的发展具有极大潜力。

5.管理部门多,协调统一难

县农业局、林业局、发计局、产业办、扶贫办、供销社、茶叶公司都在抓,都在管,但真正需要解决的困难和问题,却很难得到解决,这样造成茶叶生产布局、栽培、管理、加工、销售等方面很难协调统一。

三、发展对策

1.理清产业发展思路,重点发展好小叶茶生产,增加产量,打造盐津茶叶品牌

茶叶生产发展过程中,品牌的塑造是茶叶增值中不能忽视的方面,目前,中国的茶叶市场被形象地比喻为“有姓无名”,有姓是指有品种,无名是指没有自己的品牌。因此,盐津茶叶的发展必须自己品牌的塑造,不断提高茶叶深加工的比重,提高产品附加值。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紧紧抓住当前茶叶市场良性方展的机遇,积极面对国内外茶叶市场的挑战,利用小茶叶主产区的特色,重点发展好小叶茶生产,以现有茶园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利用盐津山区优势和自然条件,逐步扩大茶园种植面积,以科技为依托,提高茶园管理水平,增加茶叶产量。

2.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一方面,要从计划经济的观念转变为市场经济的观念,着眼于国内和国际市场。另一方面,要从只见茶叶不见茶文化的观念转变为以茶文化带动茶叶产业的观念。

3.加强对茶叶产业的领导

县乡应成立茶叶基地建设领导组,由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主管部门领导任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任为成员,下设茶叶产业办公室,搞好基地茶园建设的组织和协调工作,并由县、乡、村、社干部和技术人员共同组成执行组,负责项目的实施。真正形成分管领导亲自抓,职能部门专门抓,乡、村、社干部主动抓的组织领导体系,搞好茶园建设引导、支持、协调和服务工作,推动茶叶产业化发展。

4.建立协调的经营管理体制

市场是商品的最终归宿,商品能否占领市场,除商品自身品质外,经营管理体制是关健。为建立规范协调的茶叶经营管理体制,实行“一个产业、一个规划、一套政策、一套班子、一套实施办法”的五位一体生产、加工经营管理模式,克服条块分割、部门制约的体制障碍。规范收购、经营管理渠道,统一收购政策。组建茶叶开发集团公司或茶叶协会,各乡镇设分公司或分协会,全面负责茶叶的生产、加工、销售及技术服务和新产品开发等工作,另外建立健全抗市场风险机制,由政府和茶叶经营单位共同建立风险基金,以保证茶叶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5.改造老茶园、规范化建设新茶园,大力推广良种茶树

我国茶叶平均单产51公斤,云南平均亩产38公斤,而盐津茶园平均单产34公斤左右。为了改变这种落后状况,必须对老茶园进行改造,建设新茶园,扩大无限性茶树良种种植面积,并对茶园进行科学的标准化管理,实现茶叶生产的优质高产,建设好茶业的第一车间,为生产名牌茶叶创造坚实的基础。

6.积极发展无公害茶和有机茶

随着国内外市场上普通茶供大于求,价格下跌,但是无公害茶和有机茶销量却快速增长,由于有机茶安全保健,色、香、味具佳,在市场上售价比一般名茶要高出30%-50%。盐津大部分茶园都分布在远离城镇的山区,空气湿润,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病虫害少,具有生茶无公害茶、有机茶的优越条件。

7.依靠科技,提高茶叶生产的科技含量

科技进步是茶业现代化的根本保证,要把新品种、新技术加快推广到生产实践中去,开展技术培训,全面提高茶农、茶工的素质,重视培育企业文化。

茶叶科技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是研究和制定茶叶的标准化生产规程,当前的茶叶生产技术多数仍是传统生产和加工工艺,很不适宜茶叶发展的客观要求,限制了茶叶产量和质量的提高,影响了茶叶生产的经济效益。我们应该把现代科学技术和传统经验结合起来,确立合理的技术指标和技术措施,这对于创造名牌茶品,扩大市场竞争,快速发展盐津茶叶产业具有重大意义。

8.创造名牌,开拓市场

名牌就是效益,名牌就是市场。浙江以“龙井茶”这个独有的品牌 ,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占有很大的市场份额。盐津虽然已有茶叶名牌产品,但要占领国际国内市场,提高效益,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知名度,开辟新市场,改善营销策略。

9.走出去,引进来,建设开放式的茶产业

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必须实施“走出去、引进来”的战略,建设开放型、外向型的茶园,建设开放式的茶产业,引进外面的资金和技术。

10.高度重视,加大投入

茶叶是盐津主要支柱产业之一,是“衣食万户”的产业,是最有希望发展壮大的产业,需要各级政府和社会各方面都来重视茶产业的发展,千方百计增加投入,综合运用税收优惠政策,让技术改造、市场建设、基地建设、科技推广等扶持政策,向茶产业和茶文化倾斜,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实在在地推动盐津茶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云南农业探索与实践.黄炳生.云南科技出版社.2003年9月第一版.

[2]云南省农特产品加工基地建设规划.覃志豪.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6年11月.

[3]盐津统计2012年.盐津统计局提供.

上一篇:勇于创新 促进贵州油茶产业的快速发展 下一篇:发展低碳农业经济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