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中山:从伟人摇篮到精神家园

时间:2022-08-26 02:19:22

百年中山:从伟人摇篮到精神家园

以辛亥百年为契机开发中山故里,是当地政府的“十二五”工作重点。从伟人摇篮到地方自治模范,再到全球华人的精神家园,翠亨村即将完成三级跳。

“欲借外国之资本主义以造就中国之社会主义,调和此人类进化之两种经济能力,互相为用,以促进将来世界之文明。” 孙中山故居纪念馆,1956年建立,坐落于广东省中山市翠亨村。有别于其他众多以孙中山为主题的纪念馆 这里主要展示孙中山生平思想、童年生活和家族关系。

广东省中山市翠亨村的中山纪念馆里,孙中山早先说过的这句话,被摘出来,用中英文悬挂在显赫位置。副馆长林华煊给来访的游客讲解时,总喜欢提到这句话,并且意味深长地说,中国今天的改革开放,就是在践行孙中山当年的经济思想。

作为遐迩闻名的中山故里,当地人对孙中山怀有一种特别的感情。“他与美国的华盛顿、印度圣雄甘地一样,是世界上争议最少、认同度最高的三大伟人之一。”中山市委常委、宣传部长丘树宏这样评价孙中山。

在大陆,孙中山被官方尊为与、邓小平并列的“中国20世纪三大伟人”;在台湾,孙中山被尊为永久总理;在海外侨界,孙中山同样享有崇高声誉。丘树宏认为,“假如要找一个全球华人能够共同尊崇并认同的政治领袖,非孙中山莫属。”

基于这一认识,在辛亥革命百年纪念之际,中山市政府着意整合中山故里和沿海经济资源,围绕孙中山出生地翠亨村这一核心区,建设一个翠亨新区,作为“全球华人共同的精神家园”。

中山故里,伟人摇篮

翠亨村位于中山市东南20公里外的南朗镇,是一个只有二百余人口的小山村,坐西向东,背倚五桂山余脉,三面环山,东北面朝向珠江口。村落四周布满稻田,溪流在村中蜿蜒穿过,颇有几分灵秀之气。

1866年,孙中山出生于这里的一户普通农家,小名“帝象”,全家靠租耕村东北的二亩半稻田为生,当时俗称“地方自治模范龙田”。孙中山在这里度过童年,他与所有农家子弟一样,上山打柴割草,下田插秧打禾。 1866年11月12日,孙中山出生于翠亨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在12岁渡海去檀香山读书前,他在这里度过了童年时光。图为20世纪20年代翠亨村航拍照。

据与孙中山同时代的乡邻陆灿回忆,那时的翠亨村,有一百来座砖瓦房子,有中国常见的矮围墙环绕,一些泥草房零星分布在村边,村民好像永久依着轨道一样,过着温和无变的生活。

由于地处偏远,翠亨村享受着一定程度的自治。地方官员很少来这里,每年只要缴纳足够的田地赋税,基本上就放任不理了。但这些征收赋税的官吏出现时,会用苛刻、横暴的手段对待村民,有时仅仅为了娱乐就放火烧掉茅草屋的屋顶。

孙中山后来向美国传记作家林百克回忆童年生活时说,翠亨村民非常“厌恶权力,觉得同来自香山县城的官吏越少交涉越好。村中的长者总是催促村民快些交税,因为他们看纳税就像纳贿与水盗一样,付了税就没事了。”

偏僻的翠亨村疏离于当时清政府的政治体系之外。孙中山12岁出洋时,只知道香山是翠亨的县城,都没听说过北京是皇权的中心,在村民的意识里,“凡与法律秩序有关的事情,香山就是权力的终点,与北京没有什么关系。”

但是另一方面,翠亨村南距澳门37公里,并隔珠江口与香港相望。鸦片战争后,五口通商,珠江口外伶仃洋面上经常有外国船只停泊,往来出没的洋人给童年孙中山留下深刻印记。

“这些外国人,金钱都很富足。他们所穿的衣服,很是奇怪。最异样的是他们头上没有辫子,有几个竟一丝头发都没有,但是有不少胡须。他们的胡须,有时会有火一样的红。那些外国人性情暴躁,用锋利的刀子吃东西,有烟从他们常用的枪里出来。”

而当地由于“地多沙瘠,土质粗劣,不宜于耕”,乡里人为谋生计,多游贾于四方,其从广州、香港、澳门、金门、檀香山回国者,经济丰裕,颇称富足。在这种出海经商风潮的刺激下,孙中山长兄孙眉,在1871年17岁时即到檀香山谋生,后来拥有了檀香山茂宜岛的大片牧场,成为孙家最主要的经济来源。

1878年,孙中山还没有读完四书五经,即和母亲随出海谋生的乡人,从澳门出发,跨海远赴檀香山,投奔孙眉。这番出洋,孙中山“始见轮船之奇,沧海之阔,自是有慕西学之心,穷天地之想”。

孙中山在檀香山接受了5年西方教育。1883年,他因为想加入基督教与长兄孙眉意见不合,被孙眉送回翠亨村。这时已经被西方科学熏陶过的孙中山,难以容忍村里人烧香磕头、敬奉神灵的种种陋习。他与同乡的陆皓东动手损毁了村庙北极殿里的神像,引起村民的极大反感,被认为亵渎神灵,大逆不道,将给全村带来灾难,将他逐出翠亨村。

这一年,孙中山年仅17岁,面对恼怒的乡亲,他几乎是落荒而逃,不得不转往香港求学,此后极少回乡。但他给翠亨村带来的烦恼和不安并没有完结。

1895年10月,孙中山策划广州起义,未及发动便告失败,他本人避走海外,陆皓东被捕牺牲。消息传来,震动了整个翠亨村,村民们无法理解这个年轻人为什么非要鲁莽地闹革命。乡正陆星甫更是坐立不安,担心清政府追究他的责任,恼怒地说:“这些年轻人发疯了,他们会使全村人丢脑袋的。”为防备官方的报复性搜捕和屠杀,翠亨村一度全村警戒,在周围布置了带枪的村民。

此后十多年,孙中山因受清政府通缉,再没有回乡。直到辛亥革命后,他辞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才于1912年5月27日,再次回到阔别16年的翠亨村。这次荣归故里,他大宴乡亲,全村及附近石门九堡60岁以上的村民,包括此前上不了台面的女性,都被提倡男女平权的孙中山请来赴宴。

这是孙中山最后一次回翠亨村,给乡党邻里留下了崇高、伟岸的英雄形象。乡绅林锡翰致词欢迎孙中山,称他“建不世之奇勋”,乡人“争愿一望颜色,以餍崇拜之心”,开始对这位亵渎神灵、带头造反,给翠亨村带来过恐惧和不安的革命者刮目相看。

他们遵循给帝王将相做家谱的正史传统,从记忆深处搜罗童年孙中山的奇闻异事,以与他大总统的身份相契合。从这时开始,“帝象”、“龙田”等名词在民间就有了新的解读,直到如今,中山市民俗博物馆兼中山纪念馆馆长萧润君仍认为,“冥冥中自有天意,不由你不信。”

地方自治模范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按照中国传统修史的老例,孙中山成名后,整个翠亨村,包括孙家祖坟所在的犁头尖山,就要戴上“龙兴之地”的桂冠,其“龙脉”和“王气”都会成为风水研究的典范。

古人对风水的讲究是,“左有流水谓之青龙,右有长道谓之白虎,前有池谓之朱雀,后有丘陵谓之玄武,为最贵地。”拿这一标准来衡量,当地普遍认为,翠亨村藏风聚气、负阴抱阳,体现了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周围地形地貌、山水自然风光和谐统一,是不可多得的“最贵地”。

以这块“最贵地”划一个半径100公里的圆圈,这里面出了很大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大人物,从容闳、郑观应、康有为、梁启超、唐绍仪到孙中山,百年间,名流辈出,灿若群星。萧润君说,没有这个圈,中国的近代史都不知道该怎么书写。

当地学者从中西文化交融碰撞的大背景下来解读中山“地灵人杰”的奇特现象。中山市文联主席胡波将之形象地概括为“咸淡水文化”――海陆交汇,中西碰撞,养成了当地农耕与工商并重、开放与保守并存、土著和移民共处的多元文化。

这一说法源于翠亨村外的江海汇融。当地人说,黄昏时分,爬上村后犁头尖山,远眺伶仃洋,珠江人海口咸淡水交汇,浑然一线,清晰可见。与这一自然现象相对应的地域文化,就是近代史上蔚为大观的香山买办。

五口通商后,香山人成为通商口岸洋行的第一批买办商人。以唐廷枢、徐润、容闳、郑观应等为代表的香山买办,以一种开放包容的态度,冒着被中国传统社会抛弃的危险参与国际贸易,还在“东西方之间的文化、语言、制度鸿沟上架起了桥梁”。

孙中山就是在这种浓郁的买办文化的熏陶下发育成长。终其一生,他的思想意识带有浓厚的西方文化色彩,而精神气质和文化性格又始终走不出中国传统和岭南文化的光影,

置身中西文化的中间地带,孙中山一生际遇颇为尴尬。在西人眼里,他不过“是一个西方化了的农民,一个现代文明的局外人,终其一生都摆脱不了名流对他的偏见”;而在中国,他又是一个被误解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屡屡碰壁:早期在香山,他上书乡绅郑藻如,希望革新生产技术,改良乡风民俗,没有得到回应;后来上书李鸿章,希望改良中国政治,又遭对方婉拒;在同盟会内,他的三民主义被简化为民族革命或民族、民权二民主义,最为看重的民生主义,一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他花费毕生心力完成的《建国方略》,不但终其一生都没有机会付诸实践,还遭到绰号“孙大炮”的嘲弄。

孙中山《建国方略》,以地方自治为基础,按照军政、训政、三个时期,循序渐进。然而,在长达30年的政治生涯中,他从未领导过一个统一的中国,其治国之才和决策能力既无从实施,也无从考察。1920年,唐绍仪就曾建议孙中山在香山县设立模范县,实行地方自治。1924年一大,孙进一步提出建设自治县的各项改革和具体方法,认为这是“党纲之最小限度,目前救济中国之第一步方法”。

他心目中的自治县模范是:

其程度以全县人口调查清楚,全县土地测量完竣、全县办理妥善、四境纵横之道路修筑成功,而其人民曾受四权使用之训练,而完毕其国民之义务,誓行革命之主义者,得选举县官以执行一县之政事,得选举议员以议立一县之法律,始成为一完全自治之县。

1925年孙中山去世,香山县改名中山县。1929年,国民政府接受胡汉民、戴季陶、吴铁城等人的提议,将中山县定为模范县,直属南京国民政府,在全国率先试行训政,实行地方自治,全面推行现代化建设,以此积累地方自治经验,为孙中山《建国大纲》和现代化构想寻找有效途径和可操作方法。

曾任中华民国首任总理的唐绍仪亲任模范县县长,直接参与模范县的创建和组织管理。他走马上任时表示,决心以25年时间把中山模范县建设妥当。

全球华人的精神家园

随后的战乱和革命中断了中山模范县建设。直到改革开放后,中山才又得风气之先,成为广东改革开放“四小虎”之一。30年间,它以全省1%的土地、2.5%的户籍人口,创造了全省4%的GDP,综合实力连续多年在广州、深圳、佛山、东莞之后排全省第五。2010年,中山人均GDP跨越1万美元大关(广东省人均GDP7000美元)。孙中山当年设想的诸多现代化战略目标,有些已成为现实,但县级自治的理想仍付阙如。

多年来,秉持“藏富于民”的发展理念,中山人过着相对富足的日子,恬淡平和,怡然自得。他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一个说法是,“三年,中山没有饿死过一个人;十年,中山没有整死过一个人;三十年发家致富,中山没有撑死过一个人。”

国际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在动荡中重新盘整,一向以出口为导向、以劳动力密集型加工业致富的中山也面临转型升级的问题。按照中山市政府的构想,中山需要优化区域经济战略布局,实现从内河城市向滨海城市的跨越,而突破口,就在依山面海的翠亨村。

一百多年来,翠亨村守着伟人故里这样一块风水宝地,并没有大的改观和发展,仍然保留着自然村落的原生形态。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作为部级文物保护单位,中山故居需要得到严格保护的需要。

前几年,中山纪念馆将孙中山童年耕种过的“龙田”纳入管理范畴,并雇人耕种,尽量恢复当年原貌。现在,随着翠亨村村民陆续迁入新居,他们的老宅也交由纪念馆统一管理,使中山故里的保护范围由中山故居扩大到整个翠亨村。

“我到过很多名人故里,与之相比,中山纪念馆围墙里的文物保护是全国一流的,但是围墙外的开发,我们做得很不够。”丘树宏说,以辛亥百年为契机,中山故里的开发,将是“十二五”期间政府工作的重点。

今年4月,中山市委明确提出“以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统筹全年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这是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我们以孙中山文化节为重点,把纪念活动跟经济、社会、民生、旅游、文化和城市建设全方位结合起来。”据丘树宏介绍,中山今年推出的活动包括:与民革中央、广东省政协合办翠亨论坛;和各地电视台合作推出“辛亥百年走百城”电视节目;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以慰问侨乡为主题在中山演出;还有第二届中山杯华人华侨文学奖评选活动,等等。

重头大戏还是启动翠亨新区的建设。中山市的规划是,第一步将翠亨村升级为5A级旅游景点;第二步以翠亨村为核心区域,把周边的滨海地区划进来,连片开发,建一个翠亨新区,成为中山发展的一个新亮点。

这一构想从去年开始上升为中山市政府决策。翠亨新区初期规划用地50平方公里,在中山人眼里,这是一个与珠海横琴、深圳咸海同样宏伟的开发计划。市政府希望以辛亥百年为契机,利用孙中山的伟人形象和在华人世界中的影响力,启动翠亨新区的建设,最终目的是把新区建成“海内外华人共同的精神家园”。

北京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副院长陈可石博士受中山市政府的委托,作为总设计师规划翠亨新区。他设想围绕孙中山所处的时代背景,建造一个民国小镇,小镇要体现清末民初的世俗生活,风和日丽、恬静安逸,大家安享太平,没有半点革命气氛。

“和平、安宁、幸福,还有浓郁的艺术情调,诗意化的生活,这其实就是革命先辈所期许并为之奋斗的目标。”陈说,在翠亨,孙中山的出生地,“我希望能用这么一个社区,表达他一生革命不止、奋斗不休的终极理想。”

上一篇:广州船舶燃油使用标准公布 下一篇:央企一把手:理想的仕途中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