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校财政学特色专业建设研讨会观点综述

时间:2022-08-26 12:50:01

全国高校财政学特色专业建设研讨会观点综述

摘要:为加强全国高校财政学特色专业建设,2011年4月全国高校财政学特色建设研讨会在石家庄市举行,会议围绕财政学专业建设、财政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财政学专业教学改革三个主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高校;财政学特色;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F8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1)11-0094-03

为了加强全国高校财政学特色专业建设,2011年4月23日,河北经贸大学财政税务学院举办了全国高校财政学特色专业研究研讨会,教育部领导和河北省财政厅领导及全国22所高校教师参加了此次会议并提交论文近30篇。

中国财政学研究会会长、教育部领导和河北省财政厅等领导分别致辞。河北经贸大学财税学院古建芹院长主持开幕式并介绍了会议主旨:承担财政学质量工程特色专业建设任务,在特色专业建设中的困惑,需要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使各学校财政学特色专业建设成效显著,使经费运用有效率;河北经贸大学在财政学特色专业建设中遇到许多问题,希望得到更多的支持和帮助;本次大会承担着为各校加强财政学教学工作搭建交流平台的责任。

会议共分为三个议题:财政学专业建设主题、财政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主题、财政学专业教学改革主题。与会代表围绕这三个主题,就如何加强财政学特色专业建设及此次会议宗旨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现将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一、关于财政学专业特色建设主题

针对财政学专业特色建设这一主题,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深入研讨。中国人民大学安体富教授首先对我国财政学的历史渊源进行了阐述,总结了国内各财政学家达成的共识:(1)财政学的主体是国家。(2)财政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剩余产品。(3)财政学的目的是满足公共需要。(4)具体表现形式是价格体制。安体富教授还特别指出:要将如何处理财政学与马克思主义经济的关系作为一个重大课题加以研究,同时在借鉴西方财政学研究的基础上,建立立足中国实践、有中国特色的财政学;他还指出研究财政学不仅要有思想理论、制度、研究方法的创新,还要有中国财政学研究的模式。

中国财政学学会会长、中央财经大学马海涛教授针对我国财政学建设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特色是时间的积累,把握好特色不仅仅是口号,并强调四个做法:(1)财政学学科与其它学科的交叉融合。(2)深化学科的纵向研究。(3)体现财政学特色,明确培养目标。(4)财政学科建设要体现特色,不能仅以就业为指挥棒。马海涛教授的前三个提法得到了与会代表的认同。但是对于马海涛教授第四个观点,南京审计学院裴育教授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财政学方向与设立问题,地方性学院要考虑就业的因素,建议应结合学校实际进行专业定位,构建与学校类型相适应的财政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江西财经大学蒋金法教授支持其观点,认为财政学发展要市场化、国际化:(1)各院校培养要有区别,有分工。(2)地方院校应以应用型为主,建立在市场的基础上,根据市场特色和财政学优势建设学科。(3)国际化是财政学研究的需求。

河北经贸大学张晋武教授则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1)在学术门派固步自封的情况下,全国不可能都搞出特色来,一些基本的东西都一样,都是为地方经济服务,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内容。(2)就业导向对学科建设的影响。要实现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一方面搞通识教育,一方面专业又搞得太细,存在相互矛盾。(3)基础能力的缺陷是本科教学中最严重的问题。应简化课程,探讨科学教学法,发挥学生个性,引导学生创新能力发展。

首都经贸大学姚东旭教授认为:(1)当下对特色专业建设在认识上有误区,特色专业不是在全国相互比较上存在特色,而是在区域性上比较,应是在整个专业范围内存在特色。(2)要重新认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从实践来看,其受社会需求影响过大。财政学专业设置偏窄,应该有宽泛的范畴。(3)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重视就业,同时也不要被就业率所影响。

河北大学孙健夫教授从财政学特色专业的目标定位、财政学特色专业的课程体系、教材建设、双语课程、师资队伍建设五个方面提出了财政学特色专业建设思路。

二、关于财政学特色专业建设的途径

辽宁大学杨志安教授在全面总结辽宁大学建设国家级质量工程――财政学特色专业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四项举措:(1)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即从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等方面人手,如建设教学实践基地、组织学生社团、举办学术沙龙、专家讲学等形式。(2)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制度,如“名教授执教核心课”、“用外语讲授专业课”、“本科生导师制”等。(3)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如鼓励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或到国内外进修,奖励和资助高水平科研成果,优化引进人才的特殊政策等。(4)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从课后阅读、学生科研及教学实践三个方面进行培养。

新疆财经大学赵国春从区域性地方财经院校的视角出发,她认为新疆财经大学作为少数民族地区院校,要保持自己的培养特色,专业建设目标要明确,规划要到位,建设财政学特色专业有三条途径:(1)设立一个财政教学实验规划区,支撑专业建设。(2)加强师资的核心力量,注重培养本土博士,回流人才,提倡民汉教师融合,民汉教学一体化。(3)借助外力提高教学水平,边远地区院校要积极搭建学术交流平台,使用高科技教学手段等。

集美大学黄书猛教授认为地方性院校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1)做好专业建设目标定位,着力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以地方特色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2)加强教材与课程建设,加大科研力度,突出研究特色,加强实验教学和学生创业指导中心建设。(3)地方院校要明确自己的定位,要从培养应用型人才、从最基础的方面做起。

安徽财经大学经庭如教授从如何强化财政学专业实践能力出发,赞同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1)请进来。要聘请有实践经验的导师和讲师。(2)走出去。选择老师到财税、国税、地税部门挂职,提高业务能力。(3)鼓励申报课题,强化科研能力。

河北经贸大学王晓洁教授从探析特色专业建设与通识教育之间的关系角度出发,她认为当前教育的功利主义,使得特色专业建设成为形象工程。财政学特色建设从立项到评估,耗费人力、物力、财力,效果却有待商榷。她指出特色教育和通识教育可以兼容,应秉承通识教育之精神,加强教师修养。

河北经贸大学石丁教授介绍了河北经贸大学财政学特色专业建设的探索。他认为:要建立注重个性、分流培养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要走以人才需求为导向,以专业方向为支撑的专业发展路径;要突出实用性的教学模式,提高实验类课程比重,增加实习时间等;注重提倡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师队伍建设思路等。

三、关于财政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与会代表都主张人才培养要注重学生个性,加强学生科研能力和注重师资队伍的建设,但在具体

方式上有所不同。

江西财经大学肖建华教授认为,要注重培养专业加个性、分类培养的能力复合型创业人才,建立“三个课堂、四类实践”的实践教学体系。山东大学李齐云教授认同肖建华教授的观点,即要构建宽口径学科平台与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并以山东大学本科生为例,阐述了具体做法。

西安财经学院李社宁教授对如何建设创新财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一是以增强学生实践能力为重点注重与实际部门的联系;二是鼓励学生考公务员,注重解决学生就业问题。

河北经贸大学古建芹教授认为财政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应该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宽厚专业基础及相关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简称为“一基两翼三心四力”。

广东商学院姚凤民教授从提高大学生教学参与度视角提出了探究式教学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思路,主要包括转换教学理念、以问题为指引展开互动、精简教学内容、以讲述思路为主等。

四、关于财政学专业教学改革主题

广东商学院于海峰教授从五个方面对财政学专业实验教学进行了创新模式设计:(1)基础支持平台建设,包括实验室环境、师资队伍和实验经验交流等。(2)创新实验体系构建呈梯状结构,主要由基础课程、专业技能、引导式综合实验、开放式仿真式实验四个模块构成。(3)立体实验模式结构,从实验操作、实验项目研究、综合仿真三个方面进行。(4)建立实验效果反馈机制,从建立反馈机制管理制度、实验效果评价、反馈效果的应用与参考三个方面入手。(5)专业知识深入实践,通过网络平台或专业实习等来强化专业知识。

中山大学林江教授提出,财政学特色专业建设要吸引学生、老师的注意力,同时要拓宽财政领域,多设一些分支学科。如政府方面对产业的扶持,从财政学方面进行研究,即产业财政学;还有区域财政学,如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启示,发展高端服务区;实验财政学,将计量与统计用于其中;政治财政学,研究腐败问题;国际财政学,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如何处理财政关系;还有金融财政学等分支。

中央财经大学曾康华提出,在目前我国财政学课程体系构建中,要着重和国际接轨,注重使用外文教材,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这些方面与国际相比还较弱,这主要表现在英语和数学两个方面。

天津财经大学李兰英教授对财政学专业考试形式进行了思考,认为在考试内容上应由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创设新的“问题情境”,增强学生“参与意识”、“角色意识”。

除此之外,有学者还就财政学特色专业建设的其它方面进行了探讨。河北经贸大学刘德成教授从财政学教学内容和方式建设人手,并以《中国税制》教学为例,提出要从实践看税制基本理论、中国现行税收制度,并对现行税收制度进行了分析与展望,认为课程设置要体现人才培养观念。中国人民大学贾俊雪则强调财政学特色专业要注重基础,强调在学习能力方面要有好的逻辑思维。河北经贸大学李雪筠教授以《国际税收学》为例,提出了“三个课堂整合”教学模式的构建。

与会代表观点纷呈,讨论热烈,相信对推动财政学特色专业建设将大有裨益。

上一篇:产业集聚\扩散与区域协调发展 下一篇:环境保护非政府组织参与民族地区公共管理的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