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产品价格波动对CPI的影响分析

时间:2022-08-12 01:47:14

中国农产品价格波动对CPI的影响分析

摘要:近期引起中国农产品价格上涨的诱因很多。通过2006年1月~2011年8月的月度数据检验金融危机前、危机期间和危机后农产品价格与居民消费物价指数的互动关系表明,三个阶段的二者关系变化显著,而且危机前后农产品价格对CPI的影响比危机期间更明显,这一结果反映出当前中国农产品品质不能适应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的需求。

关键词:农产品;价格波动;通货膨胀

中图分类号:F30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1)11-0019-04

2010年6月以来,中国CPI出现持续上涨,已经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一系列不利影响,以至于稳定物价已被中国政府摆在2011年度十大工作之首。许多学者认为,粮食、蔬菜、棉花等主要农产品的价格上涨是该轮CPI上涨的重要推手。笔者认为引起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原因经纬万端,造成通货膨胀的诱因同样繁多复杂,究竟近期的CPI持续上涨是否由农产品价格上涨所至,尚需要认真梳理引起中国农产品价格上涨主要原因,并通过实证检验农产品价格上涨与CPI的关系,方能有效采取应对措施,确保宏观调控目标的顺利完成。

一、中国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原因分析

关于中国农产品价格波动原因,学者们站在各自角度给出了不同的解释。张永生(2008)指出,中国目前的农产品价格上涨除了受工业化过程中的长期性趋势影响外,短期的国际市场影响、生产季节性等扰动因素以及市场流通、生产加工体系与市场机制不匹配,进一步加剧了农产品价格上涨。黄季、杨军等学者(2009)认为,全球能源价格的大幅上涨、生物质液体燃料的扩张、市场投机及一些国家所采取的贸易限制政策等因素是导致2006--2008年粮食价格大幅上涨的主要原因,而全球金融危机导致的石油价格巨幅下挫和生物质液体燃料产业萎缩是2008年下半年以来全球粮食价格大幅回落的主要原因。

笔者认为,中国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原因之所以有如此丰富的研究观点,是因为引起农产品价格波动的诱因十分复杂。从环境因素看,包括国内和国外因素。从运行机制来看,有市场的原因,也有政策的原因。从供求关系来看,有生产原料供给决定的,也有需求决定因素。从农产品价格波动产生的形态来看,有短期的还有长期的,有局部的还有普遍性上涨。从内外因素来看,有经济增长、人口增加以及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等外部影响,也存在自然资源、劳动力、农业生产方式等内部条件约束。所以,在分析农产品价格上涨原因时要根据具体的情况作具体分析。在出现农产品价格上涨时,尤其要关注农产品价格是否是普遍上涨及能否造成通货膨胀。

综合各种观点并结合当前实际,笔者认为近期中国农产品价格大幅上涨的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

1.劳动力转移形成农产品供给型价格上涨。众所周知,中国长期形成的农业劳动力密集型生产方式迄今没有根本变化,所以农业生产率增长缓慢,也产生了大量的富余人力资源。令人欣慰的是,随着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步伐不断加快,工业部门和城市吸纳了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但是也形成大量的农产品需求缺口,造成大批青壮年劳动力从农村流失,导致农业生产力水平因劳动力主力流失而裹足不前,农产品供给因市场需求缺口过大而力不从心,加之土地资源供给刚性,农产品上涨形势昭然。

2.投机因素助推部分农产品过度上涨。在近期国家对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下,原有的房地产、大宗矿产品资本投资风险加大,部分游资转向农产品交易,从而放大了供求矛盾,推高了农产品价格。另外,部分与农产品有关的不法企业为谋取不当利益,利用国家相关农产品价格保护政策借机涨价,也是农产品投机助推型价格上涨中值得关注的因素。

3.流动性过剩造成农产品价格普遍上涨。近期中国农产品价格上涨现象在不同产品间相互影响,出现普遍涨价的现象,与2010年国内实施的宽松货币政策所带来的流动性高度相关。因为,在M1快速增长的背景下,农产品价格和CPI指数较快增长是不可避免的。

二、农产品价格波动与通货膨胀的相关分析

(一)中国农产品价格波动与通货膨胀的一般分析

农产品价格作为物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其变化与通货膨胀的关系一度成为国内关注的焦点。目前学术界有着两种不尽相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农产品价格上涨会引发通货膨胀。张文朗、罗得恩(2010)认为从中期来看,需求压力对中国食品价格上涨的作用更为重要,食品价格上涨正在推高中国通货膨胀预期,但尚未成为工资上涨的决定性因素。第二种观点认为农产品价格上涨不一定导致通货膨胀。卢锋、彭凯翔(2002)认为通货膨胀与粮食价格存在长期均衡关系,通货膨胀影响粮价的变动,粮价上涨不是通货膨胀的格兰杰原因。

实际上,上述两个观点可以归纳为一种解释:在长期中,农产品价格波动因为农业在总体产业结构中的比重正在逐步减少,对消费指数的影响将趋于减弱,但如果受一定外在因素影响,在某一经济周期的特殊阶段,将会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金融危机期间,对正处于转型期的中国而言,就是一个受内外因素共同影响的特殊阶段,农产品价格肯定会对消费指数产生影响,但是影响程度究竟有多大,需要做进一步的实证分析。

笔者认为,近期产生农产品价格波动的诱因十分复杂,但农产品价格波动与通货膨胀存在某种关联。因此无论是什么原因导致农产品价格波动,只要价格波动幅度在可控的范围之内且有利于经济增长就不足为虑,但是一旦农产品价格出现快速上涨。以至于有造成整体市场价格普遍上涨的趋势,那么就要认真对待,梳理其中的主因,预防通货膨胀出现。

(二)农产品价格波动对通货膨胀的实证分析

1.指标选取与预处理。本文选取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作为衡量通货膨胀的指标,全国农产品批发价格指数(WPI)作为衡量农产品价格波动的指标。样本区间为2006年1月-2011年8月的68个月度数据,经计算将所有数据以2005年12月为基期生成定基月度环比数据。具体数据来源于农业部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网、国家统计局网站和农业部的“全国农产品批发价格指数”报告。

从图1中可以看出,在统计期间中国农产品批发价格与居民消费物价都存在较大波动,并且两者的变动趋势基本一致。

通过相关分析可得到各序列的相关系数矩阵,相关系数r取值范围是[-1,1],其绝对值越接近于1,两个序列相关性越强。r大于零时,表示两序列正相关;r小于零时,表示两序列负相关。计算2006年1月-2011年8月中国农产品批发价格指数(WPI)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l)之间的相关关系,可以得出序列WPI和CPI之间相关系数达0.975,表明它们之间存在高度正相关性。

2.相关检验。为了避免“伪回归”,找到两变量间的真实的稳定关系,我们要考察时间序列的平稳性,即进行单位根检验。为了防止数据的剧烈波动,取

WPI和CPI的对数lnWPI和lnCPI。通过观察折线图对数化的农产品批发价格指数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都存在截距,且随着时间的推移都呈现增长趋势。因而在选择ADF检验时包含了截距项和时间趋势项,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结果表明:两个对数序列的ADF统计值均大于各种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所以不拒绝有单位根的原假设都是非平稳序列,不满足做格兰杰因果检验的前提条件,因此对两序列一阶差分并进行单位根检验。由表1检验结果可知,两序列的ADF统计值明显小于各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因此可以拒绝有单位根的原假设,两序列均是一阶单整序列,记为I(1)*,满足做协整检验的前提条件,所以为了进一步考察两变量间的长期稳定关系,我们对两变量进行协整检验。

本文采用EG检验,考察服从一阶单整的变量lnWPI和InCH是否存在某―平稳的线性组合。首先,用变量lnCPI对lnWPI进行OLS,回归结果如下:

InCPI=0.660+0.1301nWPI+0.727lnCPI(-1)

t=(6.475)(7.353) (18.847)

然后,对残差序列e进行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显示,ADF统计值为-8.143918小于显著性水平1%时的临界值2.605442,因此残差序列e是平稳序列,两变量LNCPI与LNWPI具有协整关系,即二者存在长期平稳关系,但相关未必因果。为了更好地理解两者间的因果关系,进一步做格兰杰因果检验(见表2)。

由表2可见,原假设农产品批发价格指数不是格兰杰引起CPI的概率值为0.049,小于0.1,因此拒绝原假设,可以认为农产品批发价格指数是CPI的格兰杰成因,与此对应的是CPI不是农产品批发价格指数的格兰杰成因,其概率为0.167,大于0.1,即接受原假设CPI不是农产品批发价格指数的格兰杰成因。因此农产品价格的波动决定了中国目前的居民消费物价水平,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将使中国面临通货膨胀的压力加大。

3.模型估计。考虑到危机前后两者关系可能有所变化,本文分别做了总体、危机前、危机期间及危机后四个农产品价格对通货膨胀的影响的模型估计,危机前后及危机期间其样本跨度分别为:危机前为2006年1月2008年5月(29个月),危机期间为2008年6月2009年10月(17个月),危机后为2009年11月2011年8月(22个月),估计结果见表3。

通过对金融危机前、危机期间和危机后的回归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农产品批发价格指数(WPI)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的影响呈强一弱―强的趋势,即在金融危机前农产品价格指数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影响较大,WPI变动1%,CPI将变动0.41%,而在金融危机期间WPI变动1%,CPI变动0.06%,WPI对CPI的弹性下降了85%,影响明显减弱,危机后至今WPI变动1%将带动CPI变动0.39%,影响快速回升,这一变动趋势与之前检验过两者存在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出现了矛盾!原因有以下三点。

1.农产品批发价格指数与居民消费物价指数两者的变化趋势符合恩格尔定律。在受到金融危机冲击后,国家在2008年11月便出台了4万亿元刺激经济计划,在这一刺激下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增长,居民对食用农产品的支出变化不大,这符合恩格尔定律,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食品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有逐渐下降的趋势。

2.农产品需求价格弹性小,农产品价格相对下降产生的替代效应有限。在危机期间,农产品价格的相对下降,但农产品需求缺乏弹性,价格下降不能带来需求量的较大幅度上升,农民增收难,甚至面临“谷贱伤农”的困境。

3.现有农产品品质较低无法满足人们对提高生活质量的追求。大多数学者在分析农产品市场时会假设农产品市场是完全竞争市场,农产品是完全同质的,但进一步放宽对农产品同质性的假设,即农产品在品质上是有差异的,这一假设更符合中国的情况。在过去10年中,中国的牛奶和橄榄油的消费量分别增长了7倍和6倍,植物油(代替了不够健康的猪油)的消费量翻了一番。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人们更加关注农产品品质的提高,对高品质的农产品,市场需求是很旺盛的。而中国目前普遍较低品质的农产品,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已不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

总之,在CPI中最直接反映农产品比重的部分是食品,它在中国CPI构成中占34%,而构成CPI的其他部分――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占14%,居住占13%,交通通信占10%,医疗保健个人用品占10%,衣着占9%,家庭设备及维修服务占6%,烟酒占4%。根据上述分析,农产品价格下降,在农产品同质性及农产品需求缺乏弹性的假设下,居民相对收入增加,对生活质量的追求,使得构成CPI的其他组成部分的支出增加,同时危机期间的4万亿元财政投资实实在在地提高了居民的收入,即收入效应大于农产品相对价格下降的替代效应。因而在农产品价格下降的同时,农产品的需求没有相应上升,进而CPI没有一同下降而保持平稳。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中国农产品价格在2006-2011年8月经历了三个阶段:2006-2008年第一季度持续攀升,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大幅回落,到2008年12月已跌至2007年上半年水平,但从2009年10月后又大幅上涨,2011年8月达到历史最高峰。本文研究表明:劳动力转移、投机因素和流动性过剩是2009年10月以来农产品价格出现大幅上涨的主要原因。

本文研究还表明:金融危机期间,对处于转型期的中国而言,是一个受内外因素共同影响的特殊阶段,CPI出现对农产品价格的背离是由于当前中国农产品品质不能适应消费者对质量的需求导致的。因此,为了防止农产品价格大起大落,确保农民增收和农产品有效供应,需要在以下四方面采取积极应对措施。

(一)加大宏观调控力度,有效抑制流动性过剩

货币发行速度超过经济发展的速度将会造成流动性过剩,因此,要想控制农产品价格的过快上涨,必须将货币供给控制在合理的规模之内。2010年底以来,中国虽然实施了一系列将适度宽松向稳健转变的货币政策、降低通胀预期的措施,但农产品价格全面上涨的趋势并无改变。从长期看,要综合运用准备金率、利率等手段,加大货币政策的从紧力度,减少资金的流动性,改变市场流通中货币与农产品两者的数量比例关系,减少货币溢出效应对农产品价格的影响。

(二)抑制市场投机,引导资金流动

农产品市场上的投机行为对改善中国实体经济增长和农产品供给没有太多帮助,对宏观管理部门来说,在依靠加息、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手段减少资金流动性的同时,也需要利用市场,把这些资金真正导向那些具有前景的新兴产业,以消除经济结构失衡带来的潜在威胁。

(三)加快对农业中介组织的建立和完善

在政府的引导下建立农业中介组织,一方面可以解决农民面对的信息不充分的问题,让农业生产更加平稳,解决因为生产周期而带来的滞后风险,同时减少农产品收购的中间环节,降低农产品销售的市场价格;另一方面降低农产品的销售价格,可以优化居民的消费结构。在政府引导下农业中介组织的建立,可以为增加农民收入,优化居民消费结构起到作用,是一个帕累托改进的过程。

(四)提升农产品品质,增加农民收入

当前国家在工业反哺农业的过程中,对农业投入的力度不断加大,可是减免农业税和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只是简单地刺激生产、增加产量,并不能真正变输血为造血,变拯救为自救,只有想方设法让农业这一面临巨大风险的弱质产业有利可图,才会唤起农民的生产热情,同时确保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农产品品质是决定农产品价格和市场竞争力的关键因素,直接影响农业及相关加工业、轻工业的经济效益,特别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的改变,要做好农业产业升级,使产业的发展和人们对生活质量的需求相适应。但由于农产品品质评价具有复杂性以及中国对农产品品质研究的基础薄弱,解决和突破农产品品质问题需要思想上高度重视,在科研领域、生产过程、生产环境、储运加工过程及生产人员素质等全方位地协调地予以解决。

上一篇:国际投资促进体系组织模式研究 下一篇:论制度环境对物流交易组织方式演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