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民间舞蹈传承人从艺史研究

时间:2022-08-26 12:03:16

江苏民间舞蹈传承人从艺史研究

【摘 要】民间舞蹈作为我国传统民间艺术形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发展特色,江苏民间舞蹈作为其中的一部分有着自身的发展特性,在这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民间舞蹈传承人,他们用自己对舞蹈的热情与追求来诠释民间舞蹈的魅力,也为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全部,本文就对江苏民间舞蹈传承人的从艺史进行分析研究,从中来了解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创新。

【关键词】江苏民间舞蹈;传承人;从艺研究

中图分类号:J7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1-0162-02

江苏民间舞蹈的风格是由苏南地区和苏北地区舞蹈风格共同组成的,因此它的舞蹈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在这样深厚的舞蹈环境中诞生了许多的传承人,他们用自己对舞蹈的追求与感悟,一生都在为民间舞蹈的传承而奋斗,因为有他们才使得江苏民间舞蹈被更多的人所欣赏,也是对民间舞蹈的一种有力保护,在这里就以传承人黄素嘉和荣杰为代表来了解这些传承人的从艺史。

一、江苏民间舞蹈特征

江苏属于我国华东地区,在地理位置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以长江为分界线可以将江苏划分为苏南地区和苏北地区,它们在民间舞蹈风格形成上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力,这就使得苏南地区与苏北地区的民间舞蹈风格有很大的差别,但是它们共同构成了江苏民间舞蹈的特征。

(一)苏南地区民间舞蹈特征

苏南地区属于江苏南部地区,它在地理位置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且长久以来它几乎没有经历过太多的战争,一直都是处于经济繁荣发展的状态,这是它与苏北最明显的区别。这种安逸平和又富庶的环境,使得这里的人们世世代代都宛如生活在天堂一般,享受着这种惬意安乐的生活,也因此这里有着“鱼米之乡”“天下粮仓”等美称,这样的氛围下的民间舞蹈有着一种温婉、灵动、优雅的风格特征。

苏南地区的民间舞蹈动作主要就是依靠躯干来展现舞蹈的灵动气韵,在整个舞蹈表演中舞者通过身体的扭动,尤其是肋骨、胯骨的扭动来带动全身的大幅度动作,把舞蹈中的温婉雅致表现的淋漓极致,比如说舞蹈《鱼篮花鼓》就是典型的胯骨运动带动肋骨运动的舞蹈,在这个舞蹈中充分地突出躯干的扭动来表现舞蹈中的灵性与雅韵。除了躯干的扭动就是在舞蹈中强调“绕”的舞蹈步伐,这个应该是受到当地环境因素的影响,逐渐形成的这种缠绵蜿蜒的舞蹈步伐,其实就是对苏南地区曲折幽深的园林长廊的模仿。苏南地区的民间舞蹈就宛如小家碧玉的水乡女子,有着一种特有的婉约与优雅,在舞蹈中最能体现出这种典雅柔情之美,并且在舞蹈中一直都是遵循着一种“点到为止”的尺度,在含蓄中蕴含着热情,尤其是在有限的条件下把表现力发挥到极致,这就是对舞蹈过程的一种有节制的动作表达。

(二)苏北地区民间舞蹈特征

苏北地区与苏南地区不同,它虽然是地处江苏的北部,但是它受到中原地区文化的影响比较深,在战争期间很多中原人口涌入,这样就使得苏北地区的民间舞蹈中有着外省舞风的特点,在整体舞蹈风格上表现出的就是一种奔放热情、粗犷大气的特征,这些特征在舞蹈动作中有着很明显的体现,具体来说有以下三个方面。

1.下肢动作为主。在舞蹈表演中,我们通常认为上肢动作主要就是用来表达人内心的情感与心情的,而下肢动作则是用来彰显舞者的活力与激情,也是蓬勃生命力的表现。下肢动作越丰富说明其生命力越加顽强,苏北地区受到中原地区文化的影响,在舞蹈风格上更注重下肢动作的表达,以此来带动身体其他部位的运动,在一跳、一动中体现出劳动人民顽强的生命力,这种舞蹈动作中下肢一直不停止地运动,也表现出了苏北地区民间舞蹈的豪爽大气。

2.动作幅度大。苏北地区民间舞蹈在舞蹈动作上讲究的是“长线条”与“大幅度”,也就是区别于苏南地区的“绕”(S形路线),它所保持和追求的是“Z”形路线,也就是说在舞蹈的线路上强调的是简洁明了,没有过多的浮夸动作就是一种直线型的节奏,在动作表演上发挥的空间很大,把苏北人民豪爽干练的性格发挥得淋漓尽致。

3.武元素的运用。苏北地区没有苏南地区那么祥和,会受到自然灾害、战争因素的影响,很多人为了糊口就会在街头表演杂耍来谋生,这种街头卖艺为了更吸引观众往往里面都会含有一定的武元素,甚至进行直接的武术表演,在舞蹈中逐渐的就融入了武元素,把武元素与舞蹈进行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苏北舞蹈风格,地域性更强。

二、传承人――黄素嘉从艺史

著名舞蹈编导家黄素嘉在江南生活了六十三年,从艺六十一年,可以说在江苏民间舞蹈的传承上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与感悟,因此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比如说《丰收歌》、《水乡送粮》等都是江南舞蹈作品中的经典。《丰收歌》获得了二十世纪华人舞蹈经典作品,她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创造出了新的传统,是对传统民间舞蹈的一种传承与创新。作为民间舞蹈的传承人,榱硕悦窦湮璧附行更好的传承就需要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同时也要热爱舞蹈艺术,用自己的理解与感悟去演绎它。

黄素嘉早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已经创造出了属于她的舞蹈时代,她所创作或指导的作品都得到了广泛的流传,其表演作品具有很明显的江苏民间舞蹈特色,在她的指导下可以感受到作为艺术家的率真与激情,以及对艺术的严谨与尊重。黄素嘉的舞蹈作品极富创造力和想象力,把一些生活用品融入到舞蹈的创作中,使其变得极富有内涵,也为艺术增添了许多色泽,比如说在《丰收歌》中的一条纱巾,就可以演绎出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又或者是翻滚的金黄麦浪,每个动作、神态都在传达着一种丰收的喜悦,也是对劳动者辛勤劳动的一种歌颂。在她从艺的这么多年,可以说是为艺术付出了所有,她从群众中获得创作的灵感,又用优秀的作品来回报广大群众,可以说她把民间舞蹈的传承当成了毕生的艺术追求,她的这种为艺术奉献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广大舞蹈艺术传承者所要学习的。黄素嘉用她的舞蹈表达出了她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用身体谱写出了舞蹈美丽,也让我们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艺术、什么是人生、什么是真正的艺术家,相信在未来艺术道路上,黄素嘉会走得更稳也更远,成为新的民间舞蹈传承人的有力依靠,也是一个好榜样。

三、传承人――荣杰从艺史

荣杰,江苏省睢宁县睢城镇人,编导,舞蹈家,他也是江苏省舞蹈协会理事,睢宁县舞蹈家协会主席,同时也是江苏民间舞蹈传承人之一。荣杰从小酷爱舞蹈,长大后他深入农村了解生活,向民间艺术家虚心学习,尤其是对睢宁县民间舞蹈进行深入的挖掘、搜集与研究,在此民间舞蹈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的发展,创造出符合时代精神的舞蹈作品,比如说在1985年创作出的群舞《九人落子舞》,此节目获得优秀节目奖,在1986年创作的《三人落子舞》参加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比赛获三等奖。除了这些创作的舞蹈,他本人也参演过多部优秀的舞剧,并在其中担任主要角色,比如《白毛女》《草原儿女》等。他以时代精神为主题,结合睢宁县特色的民间舞蹈,创作出以“落子舞”为素材的群舞,如《闹洞房》《龙虎斗》《落子舞》等,这些优秀的舞蹈曲目有些都被选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中,是新时代民间舞蹈的优秀曲目代表。

荣杰从艺三十多年间,不断地深入民间收集各种民间舞蹈素材,并把这些素材进行重新整合,让其焕发出时代的光辉,同时也是对民间舞蹈的一种有效的传承与保护,让更多的人去了解认识这种富有民族气息的艺术。他本人不但参与舞蹈的创作,同时也执导了许多大型的文艺演出,例如《光辉征程》《祖国万岁》等具有典型性的文艺晚会,在晚会中的各种代表性舞蹈节目都有其参与其中指导,把睢宁县民间舞蹈推向了一个高潮,他为这种民间艺术付出着自己是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民间舞蹈的传承、宣传、保护中,让更多的人去了解感受这种民间艺术的魅力。他复排的睢宁民间舞《落子》是第一批命名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龙虎斗》、《鲤鱼戏花篮》、《云牌舞》是第二批命名批准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荣杰本人也被评议为省级民间舞蹈传承人。

四、江苏民间舞蹈传承与创新

民间舞蹈作为舞蹈艺术中独树一帜的存在,它有着很深厚的群众基础,它是诞生在民间也在民间发展起来,是广大群众对艺术对生活的一种感悟、一种认知的体现,江苏民间舞蹈作为民间舞蹈艺术中的一部分,有着自身的发展特色,随着时代的发展也有了很明显的时代印记,这些都离不开传承人的作用。民间舞蹈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充分地反映出劳动人民对于生活、对于艺术的感悟与追求,在漫长的发展历史中逐渐形成自身独特的特性,而这些特性本身又与所在的地域环境有着直接关系,不同的历史环境造就了不同的民间舞蹈特性,而这都需要通过传承人来进行传承与宣传,只有了解的人多了才能对其形成有效的保护。

江苏民间舞蹈的舞蹈风格既有苏南地区的婉转雅致又有苏北地区的粗犷豪迈,这种鲜明的地区舞蹈特性使得它的传承也有着地域性,一般来说传承人都是比较专注在一个地区特色的民间舞蹈的研究上,这样会显得很专一,而且一个地区的民间舞蹈并不是一种舞蹈,它的素材是很广的,可以说在民间处处都有素材,这就需要我们的传承人要不脱离群众,从群众中去寻求创作的灵感,这样才能保持民间舞蹈精华的生命力。作为传承人不但肩负着对民间舞蹈的保护与传承,同时也要不断地去创新,只有这样这种独具特性的艺术才能代代相传,符合时代需求的才是民间艺术继承发展的方向,深入到民间才能让民间舞蹈的生命力更加的旺盛,为了将这些美好的艺术继续传承下去,就需要我们的继承人不懈地去努力,同时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去了解这样的艺术。

五、总结

综上所述,江苏民间舞蹈在民间艺术中有着自身的发展特色,它的传承与发展是离不开传承人的影响,在新时期,民间舞蹈传承人继承传统舞蹈精华的同时,结合自身的理解对其加以创新,让传统的传承更符合当代艺术的追求,可以说传承人对于民间舞蹈艺术的传承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王春蕾.浅谈中国民族民间舞的传承与创新[J].戏剧之家,2014,(11):179.

[2]皇甫雯.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与文化传承[J].戏剧之家,2016,(10):153.

[3]宋卉婷.江苏民间舞蹈女子动作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3.

[4]许岳军.江苏民间舞蹈的风格特征[J].大舞台,2014,(12):203-204.

[5]青鸢.情满江南――论黄素嘉舞蹈创作的魅力[J].舞蹈,2010,(07):36-37.

作者简介:

张 璨,淮阴师范学院,讲师,博士。

基金目:该文为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3年度立项课题“江苏民间舞蹈传承人口述史研究”(13YSC018)阶段性成果。

上一篇:甲状腺片临床应用进展及再评价必要性探讨 下一篇:汽轮机阀门流量特性对电力系统的影响及其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