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背景新农村规划策略研究

时间:2022-08-25 08:36:10

都市背景新农村规划策略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对光明村新农村规划的研究,探讨在土地流转机制下,都市边缘区农村关于打造都市农庄,发掘农业文化,以促进产业体系调整、村庄建设以及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的规划策略。

关键词:大河西先导区;都市农庄;土地流转;产业体系;村庄建设;农业文化:都市农业生态旅游

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0)06-0090-02

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确立,使长沙面临着“省域中心城市,区域中心城市”战略转型的重大机遇。在“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长沙市大河西先导区概念规划中,提出了都市区域城乡统筹发展的规划要求。而按照都市农庄模式开展的光明村建设,是对上层次规划落实的积极探索。

1 发展契机

1.1 区域条件

光明村位于望城县自箬铺镇,东距长沙市区仅15km,西依宁乡金洲新区,金洲大道从村庄中部通过。村庄风光秀丽、环境宜人,保持了原生态的田园风貌,具备发展“都市生态农庄”的前提条件。

1.2 都市农庄

中国农业以不多的土地养活了世界上最多的人口。在解决了温饱问题之后,中国农村将何去何从?这是当前农村发展的核心命题之一。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在根本上有别于城市,类似于光明村这种位于都市边缘而又未整体纳入城市规划区的村庄,不能坐等“城市化”的到来。而应该探索一条适宜自身发展的道路・

当人均GDP达到2000美元的临界,休闲产业将进入高速发展时期,目前城市周边、特别是大城市周边的休闲农业的发展条件已经成熟。“都市农庄”指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发展农业生态旅游,一方面是传统农业向都市生态农业转变,另一方面是农业与旅游业的结合发展。在光明村试行这种都市农庄发展模式是大河西先导区城乡统筹发展的有效尝试。

1.3 土地流转

农业用地在土地承包期限内,可以通过转包、转让、入股、合作、租赁、互换等方式出让承包权,鼓励农民将承包的土地向专业大户、合作农场和农业园区流转,发展农业规模经营集体建设用地可通过±地使用权的合作、入股、联营、转换等方式进行流转,在不改变家庭承包经营基本制度的基础上,把股份制引入土地制度建设,建立以土地为主要内容的农村股份合作制,把农民承包的土地从实物形态变为价值形态,让一部分农民获得股权后安心从事二、三产业;另一部分农民可以扩大土地经营规模,实现市郊农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

土地流转政策试点的核心意义在于:在不动摇土地所有制的基础上,坚守基本农田保护界限,整合各项资源,使农业走向产业化经营。通过成立农村股份合作制实体,借助规划的指引,实现村庄产业化发展,是光明村实施“都市农庄”规划概念的重要支撑。

2 规划设计策略

2.1 规划内涵

基于土地流转政策的试点,长沙市启动了光明村新农村规划与建设工作,旨在打造一个

“具有湖湘特色,集休闲、渡假、观光于一体的都市生态农庄第一品牌”。

光明村新农村规划包含村庄产业体系调整和村庄建设的各个方面,如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农业科技展示与创新、农业文化传承与创造、农业管理与服务、村庄建设发展与控制、村民生活形态引导等。上述各方面的规划控制与引导,在提高村民生产、生活水平的前提下,也是为发展都市农业生态旅游创造软件与硬件条件。

2.2 村庄产业体系调整

村庄产业体系的转变包括生产方式、加工方式、销售方式的转变。不同于远离都市的乡村,光明村产业更多的表现出“都市农庄”特征,是都市的后花园与后勤基地。

光明村规划通过农村股份合作制实体的组织,整合资源,龙头企业引领,农户参与经营,形成包含生态观光农业(油菜花、湘莲、鱼塘)、高效农业(隆平水稻)、山林农业(苗圃)、农艺园(花卉、蔬菜)、果园(葡萄、梨花、桃花、批把)、净菜配送基地、养殖加工基地、特色商业街以及度假基地、体验基地的产业体系。

产业体系的调整,实际上就是在保留乡村特质的基础上,建立复合的农业经济结构,走农业产业化之路。这些具有乡村特质的产业,同时也是农业生态旅游体验的主要内容。

2.3 村庄建设

村庄建设是提升产业发展、提高村民生活水平、发展都市农庄旅游的基础。光明村村庄建设总体规划包含总体布局、各类建设用地规划、道路交通规划、空间形态与管制规划、绿化景观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公用工程设施规划等内容,用以控制和引导各项建设。而具体的建设实施,则需要更深层次的涉及到建筑、景观等各个方面的详细设计来指导。

乡村之所以不同于城市,根源于建立在自然环境基础上的农业文化。服务村庄生产和生活,是村庄建设的基本层面;农业文化的传承与创造,进而发展都市农庄旅游,为乡村的后继发展提供原动力,是村庄建设的拓展层面。

2.3.1 村庄建设主题

长沙市规划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规划方案提出光明村村庄建设主题为“湘,乡情”,包含两重含义。第一是地域特征,“湘”,建设发展模式立足于湖南长沙,对本地同类建设有指导意义;同时,建设的表达语言(建筑、景观等)要体现湖湘人文。第二是乡土特征,“乡情”,乡村建设不同于城市建设,要探索一种现代乡村建设的新模式。

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方案提出光明村村庄建设主题为“河西走廊、光明蝶谷”。从对光明村区域与场地关系的解读出发,提出具体的形态化的主题。

“湘,乡情”主题从地域文化内涵提出建设要求,而“河西走廊、光明蝶谷”则从规划形态上提出具体概念。二者的结合是对村庄建设主题全面的阐释。

2.3.2 公共设施建设

光明村村庄道路系统、公共服务设施、公用工程设施等方面的建设,要与乡村景观建设结合,体现乡村特色。

目前,村庄道路系统不成体系,需要布局合理、经济适用的道路网系统。规划在充分尊重现状的基础上。满足村民生活、耕作需求,并结合村产业发展运输和旅游观光需要,合理组织村庄对外交通及内部交通,形成完善的村庄道路系统。

村庄的公共服务区满足村庄公共生活需求的同时也是旅游服务设施。作为村庄公共空间,公共服务区是主要的活动场所,也是村庄形象展示窗口,规划用地指标高于一般乡村。

规划完善村庄公用工程设施,同时结合景观改造水利工程设施。

2.3.4 居住群落建设

规划研究乡村生活行为特征,整治、建设与控制结合,打造光明村居住群落。山脚田间,灰顶白墙的民居,院落环境与群落环境的融合,提高村民居住质量,村庄形象更突出。设计保留传统村落山水田园格局,重点营造晒场、街巷、井台、水塘、院落廊道的空间结构,尺度宜人,小环境生动,是村民乐于驻流的场所。

2.4 都市农业生态旅游

规划通过显山、理水、层谷、营田、护林、筑居、围院、景路等手法,塑造山谷河流。绿野仙踪,和风细雨,归田园居的“五彩蝶谷”。光明村在传统观光型农庄的基础上,土地流转机制的确立,使得农村股份合作制买体的集约经营,对外招引龙头企业,发展都市科技型、休闲度假型、体育休闲型、商务旅游型农庄可得以实现。

3 规划实施

3.1 关于实施途径的策略

在市、县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成立村庄合作社。合作社承担两个方面的任务,一是村庄土地整理和基础设施的建设,二是以经济实体的身份发展重点产业。与此同时,积极招商引资,引进外来资金合作经营。在重点项目投入经营后,利用规模化的集聚效应,农户个体的产业发展才有依托。

3.2 关于规划操作性的策略

1)总体规划编制完成后,可依据总体规划委托近期道路、公用工程设施设计,先行实施基础设施部分。

2)由政府、合作社作为主体投入实施的门户景观和其他重点景观部位等可以直接委托进行建筑、景观设计。

3)由政府、合作社作为主体投入实施的公共服务区和民居整治,建议以组团为单位,在编制详细规划的基础上,委托建筑、景观设计,逐步实施。

4)对外引进的项目,在明确投资主体后,按照总体规划控制要求,逐步控制实施。

3.3 现阶段规划实施成效

现阶段,光明村已完成村庄入口广场及服务中心、部分民居改造、主要道路改造、外部环境整治工程;通过土地整理,开辟了农业产业园地。村庄规划实施已初见成效。

上一篇:名人故居保护与开发浅析 下一篇:“两型社会”背景下长株潭规划建设体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