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知识经济与跨越式发展战略

时间:2022-08-25 07:29:32

论知识经济与跨越式发展战略

摘要:知识经济作为新兴的经济形态,将给人类社会带来极其深刻的影响,在21世纪必将占据主导地位。利用后发优势,采取以知识经济为核心的跨越式发展战略是唯一正确且现实可行的发展道路。我们必须抓住知识经济和振兴老工业基地的重要机遇,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实现黑龙江省“后来居上”。

关键词:知识经济;跨越式;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F12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03-0014-02

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知识经济在本质上是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和以科学技术为主的知识的生产、分配及消费(使用)为重要因素的经济,它区别于以前的以传统工业为支柱产业、以自然资源为主要依托的工业经济,是一种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的富有生命力的新型经济形态,给人类带来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和深刻的。

知识经济具有如下主要特征:

1.以高科技产业为第一支柱,具有高收益性。根据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OECD)的有关调查,20世纪90年代初期主要OECD国家在工商业的应用科技研究和开发方面有将近2/3的费用直接投资于高新技术产业。经过短短几年时间的投入和研究,其投入的收益渐显端倪,并且这种投入后的收益已经开始按指数级增长。受利益的驱使,越来越多的工商业者先后增加对新技术产业的投入。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促进了生产力的快速增长,而生产力增长所带来的丰厚收益又将进一步支持对高新技术研究和开发的投入,于是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从而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2.资产投入无形化,人力资源成为最重要元素。知识经济是以无形资产投入为主的经济,知识、智力等无形资产的投入起决定性作用。如果没有大量的高科技人才作为依托,知识经济就不可能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知识经济的实现使得所有的经济部门都以知识为基础,且以知识为经济增长的原动力,于是那些拥有先进技术和最新知识的劳动力群体逐步成为经济发展的决定性生产要素。美国许多跨国企业的无形资产投入已经超过了总资产的60%,无形资产的升值也将带来社会价值观的变化,培养高科技人才、争夺高科技人才已成为世界潮流。全球不断加剧的高科技人才竞争态势正是对这一特点的最好证明。

3.全球性和不均衡性知识经济在本质上是国际性的,遍布全球的计算机网络使得跨越国界的投资、生产、管理、市场、营销、劳动、技术成为一个不可阻挡的世界潮流,各国之间的相互依存也越来越明显。世界经济一体化或者说经济全球化,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另一必然结果。随着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分工的进一步深入,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已初见端倪。高技术产业较之以前钢铁、机械和纺织等产业不同,产业技术领域十分广阔,而且更加便于国际化分工。任何一个国家都可以利用自己的智力资源优势而“有所为,有所不为”,在世界一体化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有利于落后国家的追赶,参与国际分工,成为世界经济一体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些倾向正在实质性地改变着发达国家本身和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竞争,但是他们对发展中国家包括对中国的影响也许更为深远。

社会发展是个自然历史进程,但不排除某个历史时期的某个国家或地区的超常规、跨越式发展。跨越式发展是一种新的发展方式,是指落后国家或落后地区,为了缩小与先进国家或地区的差距,直接吸收人类先进文明成果,主要是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通过实施不平衡发展战略,先在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和重点地区率先突破,并带动和促进其他行业、其他领域和其他地区快速跟进,最终实现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和国家发展水平整体跃升的一种新的发展方式。

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马克思、恩格斯形成和发展了社会主义“跨越论”的思想。1881年2月,马克思在《给维・伊・查苏利奇的复信草稿》中明确指出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俄国“有可能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大峡谷,而享用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肯定成果”。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也是邓小平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应有之义。邓小平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就指出:“我们国内条件具备,国际环境有利,再加上发挥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办大事的优势,在今后的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出现若干个发展速度比较快、效益比较好的阶段,是必要的,也是能够办到的。”也明确指出:“进入新世纪,发展要有新思路,发展是硬道理,是新世纪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题”,并强调“我国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很多,在较长时期内保持经济的快速增长仍有很大空间。”跨越式发展主要是就经济而不是就社会而言的,经济又主要指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跨越式发展的提出主要是依据戴维・罗默1986年提出的“新经济增长”模型理论和受到世界银行总结的韩国快速追赶发达国家的模式,以及OECD的麦迪森等人的启发提出来的,认为落后国家有可能追赶发达国家,当时用了英文“leapfrog”一词,即“跳跃”或“蛙跳”的意思。

黑龙江省要充分利用知识经济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

1.要革新观念,采取切实措施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创造环境,加强导向,创造一个提倡革新的文化环境。大力资助研究人员从事科技发明,运用市场机制鼓励优秀科技人才脱颖而出,促进科技人员自由流动,使现有省内广大科技人员的能量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黑龙江省应该抓住机遇,面向省内加速人才培养,提高技术工人层次;面向省外和国外加速人才引进,积极培养和形成人才的合理流动机制。对尖端科技人才要加大扶持奖励力度,为其提供优良的创新发展环境,有条件的企业更应抓住黑龙江省经济和社会大发展的机遇,积极吸纳和储备人才,支持科技人才的创新工作。

2.必须特别重视发挥制度创新的优势,克服制度劣势

黑龙江省首先必须发挥制度创新的优势,深化改革,健全市场经济体制,弥补在价值判断体系、组织化程度、财富观念、行为习惯和能力、心理意识等诸多方面的落后和差距,这样才能真正推动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我们应该树立科学发展观,缩小体制、制度方面的差距,创新和积累制度资本,完善制度环境,学会运用市场机制求生存谋发展。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金介”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发挥政府部门的引导协调作用,调动高校、科研院所、产业部门、金融机构和中介组织等各方面的力量,形成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知识创新体系,合作研发解决黑龙江省支柱产业和重点企业存在的人才、资金和技术等瓶颈问题。消除各种体制机制,打破行业和市场垄断,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

3.加大知识投入,鼓励企业创新,发展高新技术,加强高新技术和现代服务业的交叉融合

增加对高科技的投资,加快黑龙江省优势项目的研究和产业化发展的步伐,培育强大的知识经济产业支柱。要结合东北振兴,依据转制后黑龙江省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和推行促进企业技术改造的风险投资政策和措施。积极推广新技术应用,完善支撑条件,强化科技与经济结合的纽带,全力支持与知识经济相关产业的快速成长。注重开展原创性研究,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大力进行技术创新,形成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技术优势。知识密集产业既要重视技术创新,也要加强技术和服务集成创新以及制造和营销服务集成创新,高技术产业侧重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与社会科学的交叉融合,而知识密集产业强调服务、技术、创意、文化、制造等的交叉融合和集成来创造价值。加强大中型企业的研究开发机构、中小企业技术服务体系的建设,促使企业成为产品和技术开发的主体。

4.采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支持相关产业发展,集中力量进行重点突破

以“哈大齐高新技术产业带”为契机,突出哈尔滨的电子信息软件、新材料、新能源、航空航天、生物医药、光机电一体化等产业优势,以及大庆油气化工、精细化工与新材料,齐齐哈尔的装备制造、重型机械,绥化的农副产品精深化工、现代农业等产业优势及特色,规划建设相应领域的实际研究平台,进而带动牡丹江、佳木斯和四大煤城等东部6座城市的新材料、煤化工等特色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带动黑河、大兴安岭、伊春等北部3个城市现代农业与生态林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集中力量实施“黑龙江省高新技术自主创新六大科技专项”,包括先进制造与信息化、新能源与节能技术、新材料与精细化工、农产品优质高产与精深加工、生物技术与医药、环境保护与公共安全技术6个专项。进一步增强全省特色及支柱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 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M].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M].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

社,2006.

[4] 陈明,王欢.东北振兴途径探讨[J].渤海大学学报,2006(7).

[5] 张继良,杨超.台湾产业结构转型对振兴东北经济的启示[J].当代经济研究,2006(7).

[6] 赵国鸿.“十一五”产业发展导向:走新型工业化道路[J].中国金融,2006(1).

上一篇:超越“公”与“私”:论所有权的社会化变革 下一篇:地区性行政垄断深化“产业歧视”的经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