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和合文化与和谐社会

时间:2022-08-25 06:55:07

苏州和合文化与和谐社会

摘 要:苏州佛寺庙堂众多,佛教兴盛,除了经济政治因素、佛法传播的历史悠久外,也由于苏州当地人文气息浓厚。和合文化发源于苏州寒山寺,并在苏州兴盛传播开来。和合文化与和谐社会紧密相联,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佛教;苏州;和合文化;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2)23-0178-02

一、佛教与和合文化

和合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所谓和合,是指自然、社会、人际、心灵、文明中诸多要素的相互冲突、融合,与在冲突、融合过程中各要素的优质成分融通为新结构、新方式和新生命。宇宙中间一切现象都蕴含着和合,一切思维都浸润着和合。在和合的视野中,自然、社会、人我、心灵、文明都是和合,乃至存有论亦是和合。存有就是和合论,即是对和合经验的反思、梳理和描述。佛教中的和合思想是指人自身的和合、人与自然界的和合。在人与自身的关系方面,佛教认为人的身心密不可分,身和心互相影响着对方。要升华到佛教的最高境界——成佛解脱,需要身和心的同时解脱,这样就自然导出身心和谐思想。

苏州是佛教的学术重地与佛教文化中心之一。历史上名僧来此活动者甚多。东晋道林来吴讲法,建支山寺。支遁俗姓关,河南人,25岁时出家,与谢安、王羲之等郊游,好谈玄理,作“即色游玄论”,阐扬般若学的性空思想。其作“标揭新理,才藻警绝”极有价值。晋末宋初名僧竺道生,来吴讲学,言“一禅提”也有佛性,“旬日之中学徒数百”,听者深受感动,据说连顽石也能点头。魏晋南北朝时期除外地名僧来吴地讲学之外,还有本地僧人学精习深,着力弘法,而获得一致赞誉。虎丘山寺的僧琚由于行为端方,深诣佛法,而被宋武帝招入建康,负责中国佛教的管理事务。唐寒山子至枫桥,他修习佛理从《金刚经》开始,专修禅定劝导世人弃恶从善,身还真性,以求彻悟。他认为人生变化无常,要努力勤修,破除现实中的种种执着,达到顿悟清净的境界。寒山子对佛理作了深入的探讨,并用是个做了普及式的推介,因此影响深远。元朝天如禅师倡道于苏州,利用古五松园遗址,为其师中锋创建菩提正宗寺。由于信徒众多,加上院内湖石独特,名声大振。明末苏州有高僧弘储禅师,兴化李氏子,得法于三峰汉月藏,崇祯初住祥符寺,后主持能仁、虎丘、饶峰、灵岩等寺。民国时期净土宗第十三祖印光驻锡苏州前后达十一年,在灵岩山寺弘扬该宗学说,使灵岩道场以净土特色名扬海内外。印光,光绪十九年南游普陀寺。1930年掩关报国寺,1937年移居灵岩,三载示寂。苏州自南北朝以后,衣冠南渡,逐渐形成文化重心,特别是唐宋之后,三教进一步融合,在各文化流派的交流中容易产生新的思想,因此,苏州成为佛教讲学的重地与一些流派的诞生地。在全国佛教文化中占重要地位。

苏州佛教强调人间化、世俗化,将佛理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寺院不仅是静修之处,也是民众祈拜佛祖、寄托精神的场所,还是与士绅探讨佛学的学术重地。苏州佛教博采众长,对儒道与民间杂神采取相容态度。中国佛学的“积德行善”思想浸透着儒家精神,佛钟上的八卦图案说明受到道家影响。苏州僧侣直接施粥疗饥,替百姓摆脱困苦。在明末,兵火遍地,老百姓痛苦万分,寒山寺僧性能用自己代管的栈房收留这些留难者,并取米做饭供给膳食。苏州不仅是佛教胜地也是和合精神、和合文化的发源与兴盛之地。苏州的和合文化不仅体现在人与人间的和谐互助,也体现在它的园林建筑模式、古朴的街道中。

二、苏州山水与和合文化

苏州山水是旅游胜地,由自然山水逐渐形成“模山范水”的园林。始于春秋吴王宫苑,多建于太湖山水之间,号称“半城园亭”,被誉为园林之城。由此风影响,苏州宅园与寺院便更为相近,更易相互作用。从景区的设置、空间的划分、层次感、纵深度,景物和空间的对比、衬托,对景和借景等,园林和寺院因为都已成为中国传统建筑,逐渐形成了相互作用的效果。拙政园中可以望见北寺塔,以此为借景。北塔报恩寺,时为寺院,时为园林,这是相互转换,逐渐有统一的环境,人们既可以游览园林景致,又可登塔眺望苏州风景。北寺塔成了苏州标示之一,外地游客从火车站进城,首先见到北寺塔,入园也是观赏塔的雄伟,失去了烧香敬佛的意愿,而在其他大殿烧香礼佛依然,出殿便也在游览其中的园林景致,两者已密不可分。园林与寺院在此相互为用,相得益彰。一般寺院选址,本都见于郊野山林之中,寺院和周围自然景观融为一体,自然景观成为寺院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才有“天下名山僧占多”、“名山郊野藏古寺”之说。自然景观和园林景观与僧人的精神追求和物质条件都是相吻合的。既有自然形成的景色,也有僧人后来的保护和修建,山僧野性好林泉,僧人们乐于园林之美,有禅修相得之便。

街弄命名时也常常赋予佛教寺庙文化,从而确定方位。如莲花巷苏州城区其实冠以“莲花”的有几条,如莲花巷附近,即道前街原府前街段以南,书院巷、侍其巷北侧,就有东采莲巷、西采莲巷、南采莲巷、北采莲巷。今书院巷是原书院巷和原三多巷合并而成。原三多巷在元代明初就称莲花池巷,古代在这里有面积极大的水池,为专植莲花的“荷塘”,后来池水干枯,成了住宅区,通道后称作莲花池巷。再如和合弄,苏州名物凡取名和合,毫无疑问都与和合祖殿寒山寺有关或多或少有关联。“和合”一词在儒家典籍中最早出现,大约在《管子》中,狭义地象征喜庆或者男女相爱,本意喻为广义的团结友爱,确实是来源于《南山钞》、《大乘百法明门论疏》等佛学经典。“和合”解释为“和合众”或“和合僧”,也译为“合”或“众”,四种意译都表达同一个意思:僧团,即僧众或法众。《南山钞》上说,构成和合必须有两个条件:理和、事和。理和便是“皆遵循佛教教义,以涅槃解脱为目的”,所谓事和,则包括六个方面,个体要求是协调,并兼有相同、共同的含义。其中“理和”,用现代汉语讲,是为了同一目标,必须拥有一个共同的理想,以求务必达到一个共同的目的:弘扬佛法。

《大乘百法明门论疏》卷下有“众缘聚会,名为和合”,《明门论疏》还进一步解释,“言和合性者,谓于诸法不相乘反”。作为和合弄命名是很般配的。古代有所谓:“和合香”,是用多种香料配制而成的,其中主要香料成分就有丁香。正因为有这层原因,丁香弄、和合弄,应当用在一起。在丁香弄中取名的和合弄者,显然对“和合”有很深理解,至少他懂得“和合”是众缘聚合,诸法相乘。因此在强调阶级斗争的年月里,一些人迎合某种政治需要,对不讨巧的“和合”进行秘密取消,是极左思潮下产生的一种怪胎,是一种粗暴、卑劣的行为。也正因为如此,在提倡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取名和合大道、和合街,是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大聪明、大智慧、大胆识。

三、和合文化促进社会和谐

和谐社会,众缘和合。这个主题是围绕佛教“和”这一核心理念而展开的。“社会和谐”便从人的内在精神范畴扩展到外在的客观范畴。这既是佛教“和”的精神旨意所在,也与追求和谐的时代主题完全吻合;既是从理论到实践的必然,也是“和”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如果把和谐社会的追求投射到整个世界的范畴,那更加迫切的还是对和平的追求。于是,在一定的范围内对和谐社会的追求便转化为对世界和平的渴望。所以,我们顺着从内在到外在,从小范围到大范围的理路,由“和谐社会,众缘和合”,到“和谐世界,众缘和合”。

和谐更多强调的是各个领域、各个要素之间关系的融洽与相互之间的配合,就像主席在在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讲话中所提出的六项标准,即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而和平则强调的是世界各国之间、各民族之间、各地区之间矛盾的化解和对立状态的消除。所以,和谐主要是一定范围内的社会美好状态的追求,而世界范围内的和谐实在是一个太难的问题。我们的世界更需要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真诚合作,才能正确地面对我们共同的问题。

无论是从家庭还是从社会来观察,佛教的义理都可以落实到家庭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大力推进和谐文化建设,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借鉴人类有益的文明成果,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精神瑰宝,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和合文化是一种新型的文化形式,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力量源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充满活力的社会,也是团结和睦的社会,必须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巩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巩固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大团结。

参考文献:

[1] 叶圣陶.和合学概论——21世纪文化战略的构想[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2] 何松.净土信仰中的和谐理念[J].中华文化论坛,2009,(3).

[3] 汪志强,李合春.佛教净土思想与和谐社会[M].中国宗教,2006,(1).

[4] 柯继承.苏州老街志[M].扬州:广陵书社,1996.

[5] 曹胜高.国学通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6] 张存俭,鲍宇.中国古代和谐思想及其现代价值[J].理论学刊,2005,(8).

上一篇:浅谈电力服务快速响应中心运营建设 下一篇:利用模拟仿真技术改善高校学生考证效果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