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战略选择

时间:2022-08-25 06:40:17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战略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基本上是以速度型、粗放型的增长方式为主要特征的。因此,虽然保持了20多年的高速增长,创造了令世界瞩目的奇迹,但种种迹象表明,中国也为高速的经济增长付出了高昂的代价。

一是消耗了大量资源,加剧了资源短缺。传统的经济发展,对资源的利用是粗放的和一次性的,通过把资源持续不断地变成废物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最终导致了许多自然资源的短缺与枯竭。我国的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靠消耗大量资源实现的。2003年我国消耗的各类国内资源和进口资源,经折合后粗略估算为50亿吨,其中,原油、原煤、铁矿石、钢材、水泥的消耗量分别为全球的7.4%、31%、30%、27%、40%,加上土地资源、水资源等自然环境资源的约束和挑战,已严重制约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是环境污染严重,进一步加剧了资源的浪费速度。高消耗换来的高增长,必然是高排放和高污染。我国废弃物排放水平大大高于发达国家,单位产值的废水排放量比发达国家高4倍,固体废弃物排放量高10多倍。据世界银行测算,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每年仅空气和水污染带来的损失占GDP的比重就达8%以上。2003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占GDP的15%。经济增长是以牺牲生态环境质量为代价的。

三是经济增长的质量不高,效益差。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结果,必然是低效益。据有关专家测算,中国目前GDP的总量不足世界的4%,但创造单位GDP所消耗的资源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很多,是美国的4.3倍,德国和法国的7.7倍,日本的11.5倍。建国50多年来,GDP增长了10倍,但矿产资源消耗增长了50倍,是一种有速度无效益的增长。

显然,过去的20多年,我们是用沉重的代价换来了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然而,要在“十一五”规划期内继续支撑这样规模的经济持续发展,靠原有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难以为继。为此,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强调,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正在成为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一项重要内容。

目前,西方发达国家正在把发展循环经济、构筑循环型社会体系作为实现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并以立法的形式加以推进,使循环经济与知识经济并驾成为21世纪经济新“亮点”。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先进的经济形态,是集经济、技术和社会于一体的系统工程。因此,发展我国的循环经济,需要政府、企业、科学界和公众的共同努力来推动。

第一,建立健全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依法推动循环经济发展。一是认真贯彻落实已有的相关法律法规和规定,依法促进废物资源化和无害化等,提高资源利用率。二是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抓紧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对循环经济加以规范,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第二,强化政策导向,形成循环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一是用足用好国家对资源综合利用的优惠政策,充分发挥优惠政策的鼓励、引导和扶持作用。二是以与时俱进的精神,完善综合利用的优惠政策,研究制定适应新形势的政策体系,通过政策的导向作用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第三,加强政府引导和市场的推进作用。一是需要政府通过必要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对循环经济发展的行为加以限制、鼓励和规范。二是政府要增加资源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理方面的投入,并将成果进行推广,或者从国外引进先进技术装备进行典型示范。三是建立起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促使各级决策部门选择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的发展道路。当然,政府的引导必须与市场经济手段并用,离开市场机制的作用是行不通的。

第四,加大对循环经济的宣传和对公众的教育力度,积极倡导绿色消费。一是通过学校和大众传媒等方式进行循环经济意识教育,使循环经济成为公众的共识,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二是引导消费者转变观念,改变消费方式,提倡绿色消费。

上一篇:略论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政府职能转变 下一篇:社会关系和谐: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