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棱镜里看人性

时间:2022-08-25 04:11:28

一首人性的叙事诗

上戏青年剧团版《雷雨》

如果话剧《雷雨》离开了社会问题剧,该是何种模样?

2007年,上海戏剧学院青年剧团版的《雷雨》,给观众带来了一种新的尝试和新的思考。

社会、性格、命运,这曾经被称为《雷雨》的三个层面。然而,历史的特殊性使得以往的《雷雨》演出版本总是偏重于社会这一层,难以突破单调的意识形态的控制。导演王延松大胆分配了这出戏的三个层面,用多棱镜般的各种戏剧元素,展示出经典作品的现代性。

把“阶级性”从“人”中抽离之后,人便只剩下了普遍的“人性”。在现代语境下,从广度看人性泛指一切人类情感、欲望和本能,从深度上又特指那些被意识所蒙蔽的潜意识。以这种视角将《雷雨》的人性层面加以突出时,这个悲剧便不在于腐朽的社会、不在于堕落的家族,而在于每个人自身了。因此,“”这个社会性问题便被赋予了二女一男“循环再现”的命运式主题。而繁漪的控诉,也从“反封建”、“暴露大家庭罪恶”的社会性主题,转到了呈现人类原始情感与社会伦理的悖论上。

命运大于社会、残酷大于问题、古希腊悲剧大于易卜生。从这个理念出发,王延松把八个角色放在一种情爱与伦理的对立矛盾中,炙烤着普遍人性的丰富性与可能性。

在结构上,除加入颇受争议的序幕和尾声外,剧本还大幅删减了第三幕、简化了第四幕。这种改动,弱化了鲁大海和周家阶级对比的叙事空间,强化了周朴园和鲁侍萍、繁漪和周萍、四凤和繁漪组成的两组三角的循环往复。尽管第四幕的简化似乎过于唐突,有丢失分量感之嫌,但成功地弱化了死亡的高潮,把力量积蓄在繁漪的控诉上,使戏剧高潮建立在情感与伦理的冲突上。

序幕和尾声的加入,一方面强调了命运的循环,另一方面是对情绪的延伸。正如曹禺所言:“序幕和尾声的用意,简单地说,是想送看戏的人们回家,带着一种哀静的心情。低着头,沉思地,念着这些在热情、在梦想、在计算里煎熬着的人们,荡漾在他们心里应该是水似的悲哀,流不尽的;而不是惶惑的、恐怖的……导引观众的情绪入于更宽的沉思的海。”

该剧结构的另一特色是加入了歌队,把曹禺青年时写的诗篇《不久长》吟唱、穿插于剧中。这一主旋律在某种程度上突出了主题,不过跳进跳出的歌队形式有时过于繁杂,容易造成观众视角混乱,因而损伤了剧情的流畅感。

周本义的舞台美术设计同样有着一种强烈的现代感。这种现代感被胡妙胜归纳为“拼贴”二字――有平面绘画与立体写实的结合,有中式八仙桌与西式移动窗的结合,有不同空间处理上的结合,也有不同时间呈现的结合。最引人关注的,是房间里门与帷幔的设计。各式各样的门成了导演时空转换的工具,而不同的帷幔则将整体压抑的环境划分出了层次。十二米的布景设置,划分出楼上楼下两个区域,这不但是一种空间区分,有时也是一种时间区分。比如令人印象深刻的“鲁贵说鬼”,楼上楼下发生着不同时空的事件,拓展了观众的想象空间,有着强烈的间离效果。

这样的舞美设计,与王延松的整体“诗化”表现形式是相符的。在曹禺心目中,《雷雨》不仅是一出问题剧,同样也是一首诗。王延松把“诗”的神秘性带入了《雷雨》中,这不仅体现在对教堂、鬼影这些意象的加强上,更在全剧音乐上得到了渲染。宗教音乐以肃穆空灵的管风琴形式大量出现,金复载为曹禺诗篇所谱的曲通过唱诗班的吟唱,成为了“雷雨之声”的强有力声部。

由于整体风格的确立,演员们突破了自身局限,形成一道独特的张力。徐幸和佟瑞欣的表演都可圈可点,特别是徐幸扮演的繁漪,表现了一种游离于爆发边缘的邪气和无奈挣扎的软弱,令人印象深刻。不过鲁贵一角的演绎却值得商榷,假嗓和跛脚的形式有简单化之嫌。

曹禺是宽容的,他说自己“写的是一首诗,一首叙事诗,这不一定是美丽的,但是必须给读诗的人一个不断的新的感觉”。相信曹禺是欢迎人们用各种方式演绎其作品的,这是一个开放的时代,多元化是艺术争鸣的基石。对于经典,每个人都应该有一面多棱镜,在戏剧这个多面体中探究无穷的可能性。

与另一个自己对峙

上戏03级音乐剧系《变身怪医》

作为一部带有悬疑色彩的音乐剧,《变身怪医》的舞台呈现无时无刻不在制造着紧张气氛。

暂不论音乐节奏及旋律走向的扣人心弦、歌曲之间连贯的紧密合缝,单就舞美而言,每次换景的过程总在人物歌唱时“暴露”在观众眼前完成,有效地加快了节奏。剧中还使用了双排键作为伴奏,这种乐器很好地营造了哥特式的恐怖效果。

当然,气氛营造也要讲究一个“度”。为缓解过于冷色调的情节,剧中还加入了爱情元素,以一曲浪漫的调子出现,好似在刺激的辣酱中加入一勺蜜糖,中和了过于强烈的视听冲击。对于看惯浪漫爱情、轻松幽默风格音乐剧的观众来说,《变身怪医》使他们的审美味蕾为之一震――不甜不腻,余味悠长。

“人性的二元性”是许多艺术作品探讨的主题,音乐剧也不例外。除《变身怪医》外,著名的《剧院魅影》也涉及了这个方面――幽灵貌似邪恶的黑暗化身,对这个不公世界怀有万般敌意和仇恨,却对光明、美好的事物心有向往,对音乐、对自己所爱的人有无限的热情和爱。杰克与海德仿佛就是人性中善与恶的对峙,本想将两者分离,不料却自身难保――这似乎暗示着每个人心中都同时存在天使的祈祷和魔鬼的咒语。

或许,人性的善恶原本就无法完全割裂开;或许,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海德”都会趁你不备时偶尔造访。这,就是人类的不完美。但千万不要忘记,“杰克”也肯定存在于我们内心深处,只要那里的光明不曾熄灭,那么对立、报复、仇恨都将无济于事。

所以,尽量让那个发光体越来越亮,宽容地对待每一个不完美的人吧。

上一篇:当下,我们需要怎样的儿童剧? 下一篇:新编历史京剧:期待百看不厌的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