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潇洒而坚定地走着

时间:2022-06-15 06:40:45

6月29日,由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解放日报报业集团、文汇新民报业集团、市文广新闻传媒集团联合举办的上海萧雅文化艺术有限公司五周年回顾专家研讨会在解放报业大厦举行。出席研讨会的专家有丁锡满、龚和德、荣广润、沈祖安、连波、岳美缇、李惠康、吴兆芬、贺孝忠等。他们认为,一个民营戏曲院团在五年时间里取得一定成绩,着实不易,这为上海文艺院团的改革提供了一个可借鉴的思路。希望萧雅能建立一套稳定、坚实的创作演出班子,在艺术上精益求精,尤其在整理传统剧目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风格,不断超越。

沈祖安:相爱兼爱不要偏爱

萧雅从美国回来的那段时间,“海归派”在国内是很吃香的。不过,大家对萧雅这个“海归派”不免产生疑问――她回来是为了艺术,还是为了别的?

这五年来,萧雅走得很不容易。为了越剧艺术,她顶住压力,一步步走来,一点点做大。五年了,她走得很累、很辛苦,但走得很坦然、很从容。

关于尹派艺术的继承者,也就是谁是尹派主要传人的问题,不是开会开出来的,也不是选举选出来的,而是在实践中碰钉子碰出来的,是在误会后得到承认的,这一点,萧雅为老师争了气。

传承,应该包括流派的演变。如果一个流派的传人永远是描红的话,这是艺术和艺术观念落后和愚昧的表现。正所谓“瓜熟蒂落,水到渠成”,当演员的演唱和表演已具备一定的风格,离创造新的流派只是一步或几步之遥时,我们应当予以关注和承认。这是一个观念问题,我们这些艺术研究者和实践者的观念要更新,同行之间要相爱、兼爱,不要偏爱、溺爱。这几个字写起来很简单,做起来却不容易。

连波:不容易向前走

为什么观众如此喜欢萧雅?主要是因为萧雅是戏歌两栖演员,她的尹派与众不同――既是尹派,又有自己的风格。现在尹派有四位公认传人――茅威涛、赵志刚、萧雅和王君安,四个人,四种风格。萧雅的风格,主要是从自身特点发展而来的。

民营剧团的创作,似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创新剧目,并在不断加工中得到提高,如《状元未了情》;二是整理旧剧,整旧出新。对这两个方面,萧雅的公司都作出了慎重而成功的尝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五年来公司的成绩有目共睹,目前的课题是今后怎么走?我认为,首要的一点,是在剧目选择上要有目的。尹桂芳的剧团也是民营剧团,每出戏的上演都由剧务部统筹安排,做到既符合观众的欣赏口味,又体现尹桂芳的个人特色。经过深思熟虑的戏才有保留下来的可能,希望今后能有一套班底,针对萧雅的演艺特点进行演出策划,帮助她形成更为完整和成熟的个人风格。

丁锡满:戏要入迷 戏要痴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萧雅把她的工作室变成了公司,五年推出五台大戏,真不容易。在上海的民营艺术团体中,只有萧雅公司生存了下来、发展了起来,这个成功的例子,对上海文艺体制改革具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有人演戏是为了赚钱,而萧雅却是为了艺术――她演戏演得入了迷。艺术需要入迷,需要“痴”,由此,我对萧雅及其公司的今后十年、二十年充满信心。

吴兆芬:精益求精更上层楼

因越剧《秋海棠》,我在萧雅文化艺术公司客串了一回。一来,是因为萧雅的执著感动了我,二来,是因为老朋友的一句“你应该雪中送炭”打动了我。

想要在上海做民营剧团,太难了。许多人都失败了,只有萧雅的公司站住了。从这一点看,萧雅是独一无二的。面对困难,面对非议,萧雅始终抱着乐观的态度、从容的胸怀。我很欣赏萧雅的唱,她把歌韵与戏韵结合得非常好。萧雅热爱观众,善待观众,往往是一场大戏演下来,人已经很疲惫了,萧雅还是坚持和观众互动,一段接一段地唱,唱到观众不忍心。这说明,萧雅的心里装着观众。

成绩固然值得喜悦,但同时需要保持冷静。我们应该看到不足,并努力弥补。在优化组合队伍上、在和谐合作关系上,公司应该做得更周到、更仔细,以推动艺术精益求精,更上层楼。

贺孝忠:直面困难不断提升

五年以来,萧雅和她的公司始终面临多种困难。其中,人员流动大,有时临近演出了,人还不稳定。但现在公司很多人都是冲着对萧雅的感情来的,萧雅人好,艺术也好,大家愿意帮她。希望公司能直面困难,整顿提高,在各个领域进行开发、经营,解决难题。

赓续华:百折千磨方成就

萧雅和她的公司在五年内所取得的成绩,可以用越剧《盘妻索妻》中的一句唱词来概括――“百折千磨方成就”。虽然,社会上有很多人在支持萧雅,但多数是属于精神方面的,他们之所以热情帮助萧雅,是因为萧雅的艺术吸引人。

办民营剧团难,难在如何建立一个坚实的班子,不仅出戏,还要出人,培养接班人。要保证萧雅公司今后的持续发展,除依靠萧雅的人格魅力、真诚执著执着的艺术追求外,还应有更稳定的东西来团结更多的人。同样,我们希望萧雅在传统的回归上做得更多、更好。

胡晓军:她潇洒而坚定地走着

经过五年的探索和实践,萧雅和她的公司成功实现了艺术与市场的结合,推出了几部精品力作,巩固了自己的演艺风格,并形成了良好的市场运营机制。成功,主要来自萧雅及其合作者们的不懈努力,同时也与近年来文化市场环境的逐渐向好有着密切关系。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萧雅选择出国定居,有意或无意地回避了市场经济初浪的喧嚣与纷杂,规避了混乱无序竞争对艺术的消折、对艺术家的伤害,同时又给了自己潜心思考的充足时空。九十年代末,当萧雅启程回国、决定继续从事越剧艺术时,她已做好了一切准备。或许她的演艺有所生疏,但她的艺术视野、她的艺术信心和艺术境界却都得到了极大提升。正是这些,使萧雅可以更加从容地直面挑战和困难,更加潇洒而坚定地在艺术和市场之间走着、走着。

有理由相信,随着文化体制和演出市场的不断成熟、规范,政府和社会对民营剧团的大力扶植、支持,萧雅及其合作者们的付出将赢得更大的回报。

上一篇:爱人,甚于爱己 下一篇:当下,我们需要怎样的儿童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