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图书馆浅议

时间:2022-08-25 02:41:27

数字图书馆浅议

[摘 要] 数字图书馆是图书馆建设的发展方向,数字图书馆也是未来图书馆存在的形式。本文主要介绍了数字图书馆的含义、特征及建立数字图书馆的意义。

[关键词] 图书馆;数字化;意义

现代化的图书馆的建立,随着当今科技的迅速发展、计算机网络的全面普及,以及网络通讯成熟化的基础上,图书馆也将改变其传统的服务方式,而被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主的服务模式相取代,而数字化的建立模式将成为世界范围的图书馆建立的主流,也将是我国大多数图书馆建设和发展的目标及引导方向。数字图书馆是新一代的图书信息资源,它是以数字化技术来实现分布式的高度集成,以满足面向对象的多形式信息利用,是一个拥有多媒体形式,内容丰富,能够为读者方便、快捷地提供信息的服务机制。

一、数字图书馆的概念

“数字图书馆”由Digital Library 翻译而来,他是美国学者伍尔夫(W.Wulf )在1988年提出的。数字图书馆的前期被叫做电子图书馆,而从另一层意义而言,数字图书馆又被称作“虚拟图书馆”。它是一种基于纸质的图书馆外观和感觉的图书馆,是以电子信息技术为依托,利用电子技术在网上的跨库连接,有效地进行数字技术处理和存储各种图文并茂文献的图书馆。而实质上它又是一种以多媒体制作的分布式信息系统,它把不同的载体、不同地理位置的信息资源用数字技术进行存储,以跨区域地面向对象的网络查询以及传播的一个信息系统。而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几乎图书馆所有载体的信息均以数字化的形式获得,包括联机采购、编目、公共的查询以及对各种信息资源的检索都说明了数字图书馆对读者的重要性,数字图书馆的发展也将会有更广阔的前景。而在不久的将来,图书馆将不再以传统的图书馆为主,而将是以数字图书馆为主,发挥着其高效率的作用。

二、数字图书馆的特征

数字图书馆与传统的图书馆不同,数字图书馆的特征在于它的网络虚拟性。它以电子信息技术为支撑,组织数字化信息使读者可以摆脱时空的限制,在最短的时间内可以传递大量的信息。通过宽带高速互连的计算机网络,运用现代的电子信息技术为读者提供有效的服务。因此,数字图书馆具有着传统图书馆所难以达到的多种特征。

(1)海量存贮的分布式数字化资源,它的信息量大并且储存空间小,不容易被损坏。数字图书馆主要运用现代先进的数字信息存储技术把各种文字、图片、声音影像等等转换成计算机所能够被识别的数字化信息资源,展示给读者的是电子文献或电子视频音像等等。与过去的纸制式资料相比占地很小,并且,以往图书馆管理中的一大难题就是资料多次被查阅后就会出现磨损,一些原始的较为珍贵的资料,一般地读者是很难看到的。而数字图书馆就避免了这一个问题。此外,一片小小的电子芯片就可以存储数以千万的书刊所承载的信息,这也是传统的图书馆所望尘莫及的。

(2)方便准确的多媒体信息查阅。数字图书馆的收藏是以数字信息形式,实现了异种的数据库之间、服务之间以及工作站之间的相互操作性,它主要采用一种联合或协调性的软件,从类型相似的数据对象和服务中,取得一致性及连贯性的检索内容。而目前在网上查阅资料时,需要逐个站点查询,实现数字图书馆以后,读者只需提供某个检索内容,计算机便会按统一的用户界面提供读者所需要的全部信息资料。

三、建立数字图书馆的意义

传统的图书馆担负着信息的采集、存储、传播以及版权控制的责任,数字图书馆也同样需要完成这些任务,只不过是各项任务内容、采取的手段以及服务方式都发生了变化。建立数字图书馆的主要意义如下:

首先,数字图书馆将改变以往的传统方式,借助于网络环境以及高性能的计算机等实现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与共享。数字图书馆使一切知识信息都可以通过互联网来进行快速的重组,数字图书馆有助于加快知识的更新。

其次,数字图书馆建设促进了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同时也带动了相关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等等各项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在当今日新月异的社会,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也将给人们创造了随时随地学习的机会和条件。

四、结语

综上所述,数字图书馆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的发展中,新的技术也将不断地应用于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中,在建设和实施的过程中,也将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接受新的挑战,以解决所遇到的问题来推动数字图书馆的发展。数字图书馆将会成为未来社会的公共信息中心及枢纽,数字化也将会是图书馆的最终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曹杰王,春莲浅.谈数字图书馆的全面建设方法[J]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1(10):28-5.

[2]仝宗平.浅谈如何建设数字图书馆[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2):55.

[3]郭晓丽.网络环境下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探讨[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0(2);22-2.

作者简介:宗耀(1984―),女,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高职院校图书管理。

上一篇:人力资源管理视野下农村教师素质提升的路径 下一篇:服装带给她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