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煦的方志思想与《江苏省通志稿》

时间:2022-07-12 03:23:53

冯煦的方志思想与《江苏省通志稿》

[摘 要] 本文以常州方志学家冯煦总纂的《江苏省通志稿》为研究对象,考察了《江苏省通志稿》的编撰过程、主要内容和特点,体现了冯煦在著作中体现出的方志思想和学术修为,为深入研究冯煦的志书及方志思想,推动地方志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绵薄之力,对后人编写志书提供些许指导和借鉴。

[关键词] 冯煦;《江苏省通志稿》;地方志;方志思想

冯煦(1843――1927),字梦华,号蒿,晚年号蒿叟、蒿史,辛亥以后称蒿隐。金坛(今属江苏省)人。清末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学者、诗人。光绪八年壬午(1882年)以副贡举于乡,十二年丙戌(1886)成一甲三名进士,授编修。历任凤阳知府、山西河东道、四川按察使、安徽布政使、安徽巡抚、查赈大臣。中华民国十六年丁卯(1927)卒,享年八十五岁。

冯煦学识渊博,文史功底深厚,著有《蒿类稿》、《蒿随笔》等,此外,在中国地方志的编撰上也颇多建树,一生曾纂修和参修多种地方志书,如《江苏省通志稿》、《金坛县志》、《镇江府志》、《宝应县志》、《宿迁县志》《凤阳府志》《溧阳县续志》,还多次为方志纂写序文,并对方志理论有所阐发,形成了自己独特鲜明的方志思想,本文就其参与总纂的《江苏省通志稿》谈谈他的方志思想的特点。

一、冯煦与《江苏省通志稿》

江苏自古便是经济富庶、文化昌隆之地。但是,从乾隆元年(1736)综括江苏、安徽两省的《江南通志》之后两百多年,江苏都无独立完整的通志出版,因此清代有“内地十八省,唯江苏无专志”之说。《江苏省通志稿》是江苏自康熙六年(1667)设省以来官修的第一部省志稿本,由南京图书馆收藏,保存完整。全书分为大事、方域、都水、建置、民政、礼俗、度支、货殖、职官、选举、文化、武备、司法、邮传、经籍、古迹、金石、邦交、宗教、人物、列女、灾异等22志,392卷,约1000余万字。其内容基本上包括从西周到清末江苏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重大历史人物活动。涉及到两千多年全省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各个方面。对于研究江苏地方历史和保存珍贵史料起了积极的作用。

二、《江苏省通志稿》的特点

冯煦虽然没有专门论述方志理论的专著,但是他所纂《江苏省通志稿》中体现出了诸多方志编纂的方法和思想,值得借鉴。

1、体现地方特点

“地方特点,简言之即一行政区域的人、地、事、物所具有的独特之处。”每一行政区域都有地方志书,只有各个不同,各具特点才有记述的必要性;“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也只有记述出各地区千差万别物事人情才真正反映出一地的风貌,才体现出志书的准确性。所谓“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可见,志书某种意义上是一地之史,所以体现地方个性成为评价一部志书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冯煦所纂《江苏省通志稿》充分体现出志书这一要素,使江苏地方特点跃然纸上。江苏尤其是苏南有“江南水乡”之称,故而长江、淮河、运河、海塘各工,甲于各省,所以专设“都水志”总其一纲以述之;江苏经济繁荣,为全国财货度支重省,“自晋南迁,储蓄粮馈,苏为根本。盐法大兴,淮之运行及六七省,莫之与京。”此外,扬州雷以碱首创厘金等都不可略,故设“度支志”以述之;“江苏向多天方、天主各寺庙”,所以设“宗教志”记述充分表现出江苏宗教方面的特点。这种利用纲目体体例,以纲统目,在篇目设置上就充分突出了地方特点。

2、体现时代特点

冯煦处于清末民初新旧交替的时代,虽然作的是老学问,思想却比较顺应时代潮流,志书比较反映时代特点。比如“货殖志”、“选举志”、“武备志”、“文化志”“邦交志”等对于新兴实业、新选举机构资政院和资议局、新式武备学堂和工厂、清代自道光以后的洋务外交诸多内容都有所记录,客观而真实的还原和反映了历史的本来面貌,不带有任何主观政治的色彩,作为一个清朝官员有这样实事求是的修志态度是难能可贵的,体现了方志学家的优良素质。

三、冯煦方志成就的原因分析

冯煦之所以能在方志编纂实践中成绩斐然得益于几个方面的因素:其一,冯煦有着扎实的国文功底,学识渊博。他少年时期,便在宝应母家跟随著名大儒成儒(心巢)学习,成被誉为百行纯备的江淮大儒,冯从师几二十年,对其影响极大,是其“一生学行渊源之所”。光绪十二年,冯煦授官编修,主要是在翰林院整理、编纂官方文献典籍,这为他以后搜集查阅文献资料编写志书打下了基础。作为清末诗人、学者,他颇为擅长诗词文章,著述甚富,主要收录于《蒿类稿》,故而编纂方志遣词用句,行文框架娴熟练达。

其二,冯煦学习态度认真,终身好学不倦,“尤‘喜网罗旧闻’,直到耆耄之年,仍然如此”。

其三,冯煦品德高尚,学风踏实。他体察民情,关心民众,认为“民为邦本”。辛亥后,他倡立义赈协会,主办江淮救灾工作。他心忧国家,甲午战争期间,他关心政局,表示坚决抗日的决心。为人如此亦决定了学风。他主张的学风是实事求是,不尚空谈。在方志编纂上“应直书事实,损益进退,不能妄加论断”。学识与品德的修为对其方志的指导思想产生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他认为方志的作用在于,“郡邑志书,一方之礼乐、政教、文物、风化系之,溯其沿革,可资观摩,还可使一方文献得以保存”。在这样的正确的修志思想指导下,使冯煦编纂的志书不同于旧志书,修志不是济官修“正史”之不足,为统治阶级上层人物歌功颂德或是传诵忠孝节义以绳人民,而是体现出上述新志书的特点。

作者简介:王艳君(1981―),女,江苏省常州人,建东职业技术学院思政教研室主任,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中国近现代史。

上一篇:技能征途 有苦有乐 下一篇:新形势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