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动态生成探析

时间:2022-08-25 02:41:12

语文课堂动态生成探析

“动态生成”是新课改理念之一,它要求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课堂教学不只是一种认识过程,更是师生生命的激情与智慧的综合生成过程。基于这种崭新的理念,我们应该怎样来重建生命课堂,促进动态生成,让鲜活的生命在课堂中流光溢彩呢?

一、灵活创设情境,引导动态生成

教师是教学的参与者与组织者,而学生是教学的主体,由于他们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等参与课堂活动,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了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所以,新课改理念下随机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改变教学拘泥于教案的意识,当学生的活动游离于教学预设时,教师就必须根据变化的课堂,相机而动,灵活创设情境,将这些动态生成性资源纳入临场设计之中,适时有效地引导动态生成。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在动态生成中得到丰富与完善,收到“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效果。

由于教材提供的是最基本的教学内容,而教学内容的范围又是灵活、广泛的,所有适合学生认识规律,与学生实际密切相关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任何材料都可经过加工筛选成为学生学习的内容。这个始料未及的精彩让我充分体会到了教师在走上讲台前除了预设一些主要内容外,更重要的是要根据学生反应,及时捕捉课堂上有用的信息并灵活创设情境,适时引导,建构动态课堂,让动态生成的智慧火花在课堂上熠熠生辉。

二、适时启迪思维,促进动态生成

著名教育家叶澜曾说过,“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行,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他形象地告诉我们教学是学生与教师、作者思维碰撞,心灵沟通,情感融合的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有许多意外与惊喜。因此,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的教师,必须真诚地倾听学生的声音,尤其是表见解、说感悟、答问题的声音,仔细观察学生的言谈举止,及时敏锐地捕捉学生闪光的思想,并相机而动,适时启迪思维,恰到好处地催生,促其撞击,使其迸射火花。

如:我曾在给学生讲解杜甫《江汉》后问学生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有一位学生说,这首诗表现了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从“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可以看出。又有学生说,这首诗写出了诗人对社会的怨愤和不满,从“腐儒”“不必取长途”可以看出。

他们的回答完全符合诗意,已经达到了教学目的,我顺便问是否还有其他看法,没想到,一位学生率的站起来,胸有成竹地说,我不同意他们的看法。我意识到这无意的一问将激起动态生成的绚烂火花,便适时启迪思维,请他说说为什么。他自信地说,我们落魄时,往往会自我安慰,诗人也一样,也是出于一种自我安慰而写这首诗的。“腐儒”是确定自己本来就没什么用途的地位,所以得不到赏识和重用,是自我安慰。而“片云”“月同孤”是诉说自己本来就孤独漂泊的命运,也是一种安慰。“不必取长途”学古人,还是一种自我安慰。接着,另一些学生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了自己的看法,最后,大家几乎一致认为他说的符合一个年老多病人的心理特征。我感到莫大的安慰。这堂课大大超出了我的预想,本来我只是让学生围绕“自强不息”和“怨愤不满”两方面来欣赏。没想到我的“多此一问”竟然引发了一场精彩的争辩。让学生在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中发现了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在这过程中我认真倾听,适时启迪,营造了宽松的课堂“生成”气氛,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在动态生成中,学生懂得了读诗应该尽力贴近诗人的创作心理动机。我想,今后遇到类似问题,他们一定会尝试着从心理角度欣赏诗歌。一堂课,不期然地达到了高潮。

三、有效整合资源,升华动态生成

布卢姆说过:“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这句话告诉我们,在师生互动的教学情境中,教师必须对学生一系列表现做出及时反应,遇到与众不同的声音,甚至错误的认知,教师就要善于捕捉这有价值的“意外”资源,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并将它们整合到原先的教学计划中,创造出一种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别有洞天的课堂境界。

我曾听过《春》的公开课,讲到写“春风”时,老师说,作者之所以能把无形无味的春风写得有声有色,有形有味,在我们眼前展示出一幅春意盎然的“春风图”,是因为作者进行了细致的观察……正当他讲得津津有味时,忽然一位学生举手,打断了老师的话:老师,我认为你的说法不太正确。教师为之一怔,及时冷静下来,鼓励他说说理由。他很自信地说:“泥土的气息,各种花草的香,都是用鼻子闻到的,而不是用眼睛看到的。”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鸟儿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婉转的曲子,也是听到的,而不是看到的。”“还有牧童的短笛响着……”学生们思维异常活跃。

原来学生把“观察”狭隘地理解为“用眼睛看”。这时教师启发道:“那什么是观察?走马观花算不算观察?”“走马观花不能算是观察,因为它是无意识的看,而观察应该是有意识、有目的地察看。”又一个学生发言。

“说得非常好。我们每个人都有耳、目、鼻、舌等感觉器官,任何东西都有声、形、色、味,我们通过耳朵听,眼睛看,鼻子闻,舌头尝,手指摸,就产生了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有意识地启动我们的感觉器官,去了解和掌握事物的特征,就是‘观察’。”教师小结道。

“老师,我明白了。写‘春风’的这段文字从视觉的角度写到了鸟儿安巢,繁花嫩叶,牧童短笛,表现了景色的美丽;又从嗅觉的角度写到了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儿,还有花香。”

“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微微润湿的空气等是从触觉的角度来写的,表现了春风的和煦、温柔。”

在这过程中,教师抓住了课堂上的意外生成点――“什么是观察”,这个生成点看似意外,实则是学生理解的瓶颈。面对这个“意外”,教师并没有轻易放过,而是及时调整教学预案,将它整合到原先的教学计划中,带领学生先理解“观察”的含义,通过师生共同深入探讨,碰撞出了智慧的火花,学生不仅从广义上理解了观察,还自发地走入文本,这种精彩是教师所不曾预料到的!这种匠心独运的处理方式,不但让学生学会了如何学习,更重要的是引燃了学生的思维火花,激励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动态生成得到了升华。

新课程呼唤动态生成的课堂。作为新时期的教师,我们一定要努力探求课堂动态生成的内在规律和意义。

上一篇:伯仲难分:平台vs内容 下一篇:浅谈家长如何培养幼儿的关心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