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公开课制度 充分发挥公开课的教学教研作用

时间:2022-10-03 07:54:00

完善公开课制度 充分发挥公开课的教学教研作用

笔者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本文中拟从当前“学校公开课”这一特定教学教研形式与提高教学教研水平这一根本内容(目的)关系的视角,浅析当前公开课中存在的利弊并相应提出改进和完善的措施,以期公开课“形式与内容”的关系更加科学、更加统一,从而更好地提高教学教研水平,更好地为教育事业和广大师生服务。

一、公开课之利

“三人行,必有我师”,公开课作为一种特殊的课堂教学形式,将教师大众从各自封闭的“私密”性课堂“召唤”出来,亦改变了授课教师“身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路”的窘态,从而实现教学经验与智慧的共享,“公开课”成为教师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共同提高的基本形式,也成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经之路。另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门通过这种方式,也能准确地了解和发现一个学校和它的教师群体授课的水平、能力和差距,为提高当地的教学教研水平找准问题,从而达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当地教育质量的根本目的。

二、公开课之弊

据笔者观察,当前一些学校及教师在上公开课时存在内容和形式分离的毛病,“形式”超越、决定了“内容”,公开课成为“表演课”:教师成为“主演”、学生成为“配角”、观摩的老师和领导成为“票友”。学校和教师由于各种因素尽管身不由己,但不得不习惯式地层层选拔,而后刻意彩排、反复修改、精雕细刻,以期达到同声称好的效果。而这样的公开课令听课教师和学生厌烦、反感,“作秀”的公开课、“戏剧化”的公开课之类讥讽、批评之声油然而生,从而否定了公开课的价值和意义,甚至有的老师还提出,不要再搞公开课了,因为它们没有实际价值和意义。

(一)为新颖而形式

课堂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对学生进行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公开课的根本目的在于在此基础上给教师以相互的启迪和借鉴、以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而当前的公开课中,教师关注的重心更多地放在了新颖和热闹上,鼠标代替了粉笔、大屏幕代替了黑板,手工、绘画、辩论等悉数上阵,课堂花花绿绿、声情并茂,教师手忙脚乱,学生正襟危坐;教师忽视了对基本知识和技能讲解,学生云遮雾罩,既未起到对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之作用,亦未给其他教师以启迪,形式与内容如油浮水,无法融合。笔者并不反对教学中使用多媒体等工具,但应当是当用则用,不当用则不用,为新颖而形式对学生和教师而言最终得到的只能是“皇帝的新衣”。

(二)为精彩而艺术

实践中一节节公开课俨然成为一件件生动活泼的艺术作品,教师不由自主地对教学内容和活动的形式进行精心编排,以炫美的图片代替文本的感知,以表浅的讨论代替潜心的体悟,以屡次的试教获取结果的完美,师生都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做前期准备工作,教学过程如行云流水,耗费师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却无任何实践借鉴意义,公开课的内容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三)为赞扬而鼓励

公开课中问答设计如同戏剧台词,如影随形的是夸奖学生的话语如泉水一样汩汩冒出,学生每回答了一个问题,也不管这个问题是不是有难度,老师都要赞扬一番,什么“你太棒了”“你真聪明”等赞赏之言不绝如缕。名义上是进行赏识教育、鼓励教育,可实际上这种台词化的表扬,学生“反胃”,教师“虚伪”,根本就起不到任何激励作用,特别是严重影响了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不容小觑。

三、除弊兴利之法

(一)科学的价值引导

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应对公开课做出新的科学定位,使其正效应最大化、负效应最小化,从而发挥其科学的价值导向,公开课应定性为一种示范课、探究课,即充分和集中地展示执教者对一定的教学理念、教学艺术、教学风格等的追求,供观摩者评议、学习乃至在某种特定含义上的效仿,实现教育水平和质量提高这一根本目的。

(二)客观、公正、科学的评价

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在赋予公开课科学价值引导的基础上更应当建立健全客观、公正、科学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以此去指导教育教学,促进公开课的“去表演化”。笔者以为评价一节课应主要看其是否具备真实性、合作性、整体性和创新性,主要看其能不能给学生和老师以启迪,是否具有可借鉴性,换言之也就是公开课这一特定的教学教研形式能否与提高教育质量这一根本目的良好地结合,形成良性的互动,形式和内容的统一是客观科学评价的唯一标准。

(三)教师的价值追求

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教师既要把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又要用自己的高尚人格影响学生、感化学生,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地成长发展。这必然要求每个教师要有高尚的思想境界,纯洁美好的心灵,安贫乐教,甘于奉献,耐得住寂寞,受得住清贫,不为争名夺利而竞相“表演”,将自己的所有精力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实践中去,将培养学生的人格品质、道德素养、学科知识及能力作为第一价值追求。

德国哲学家尼采有句中国人熟知的论断:“存在即合理”,公开课的“表演化”有其历史和现实的必然性,要实现公开课内容和形式的完整统一绝非易事,这既需要学校、老师的努力和自觉,更需要主管部门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上一篇:浅谈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积极性 下一篇:伯仲难分:平台vs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