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层面与持续经营的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

时间:2022-08-25 12:50:13

基于多层面与持续经营的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

【摘要】笔者认为,改革传统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与企业经营环境相适应、体现企业持续发展要求的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已势在必行。本文基于多层面与持续经营的理念来构建企业业绩评价体系,既包括四个层面,又考虑了企业的持续发展能力。

一、概述

在当今的经营环境下,企业之间的竞争表现为长期的、综合性的企业核心能力的竞争。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在于持续不断的创新与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和保持。企业的经营目标应由原来的追求短期利益(投资报酬率)转变为追求长远利益最大化。显然,工业时代的许多基本概念已变得过时,重短期业绩评价轻长期业绩评价、重过去业绩评价轻未来业绩评价的传统观念已远不能适应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业绩评价及其战略经营管理的要求。企业业绩如果仅仅从财务层面进行评价,显然是不合理、不科学的。因为传统的财务指标评价体系无法对知识、技术、创新、价值链等方面进行有效的评价。更为严重的是,传统的财务指标评价体系与企业战略脱节,使企业战略的实施受到严重阻碍,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极为不利。

在国外,企业业绩评价指标是在不断地进行调整和补充,从单纯的财务指标到EVA,再到非财务指标。而卡普兰的平衡计分卡更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然而,这一评价指标体系也有尚待拓展和完善之处,如体系中的财务层面业绩评价指标仍沿用传统的评价指标,指标体系中缺乏对人力资源业绩方面的评价指标。而在国内,研究企业业绩评价的文章也越来越多,实务工作者结合企业自身实践设计了各自的业绩评价系统;政府颁布的《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规则》实现了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的结合,但与卡普兰的平衡计分卡相比,该指标体系设计的指导思想偏重于政府管理要求,忽视了企业战略经营管理要求;偏重于企业经营业绩的评价和档次划分。该指标体系还是以企业过去业绩的评价为中心,很难反映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不能为企业持续发展提供有效的服务。

有鉴于此,笔者拟从多层面与持续经营考虑构建一种业绩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和企业持续经营紧密相连,着眼于企业核心竞争优势的形成与保持,既注重财务指标,又注重客户满意程度、产品生产过程及管理的创新、经营效率的提高、职员满意程度和职员综合素质的提高等非财务指标,使业绩评价和企业的长久发展融为一体。

二、基于多层面与持续经营的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

本指标体系分四个层面:财务层面评价指标、职员层面评价指标、客户层面评价指标和业务流程层面评价指标。

(一)财务层面评价指标

在财务层面评价指标中,主要考量企业的获利能力(尤其是人力资源优势的获利能力)和现金流量、资本保值增值、资产周转速度和财务安全等指标,具体有以下一些指标。

1.企业贡献

企业贡献=税后净利+利息+税金+工资

该指标不仅为投资者这一主体计算税后净利,而且考量企业为多元主体――投资者、债权人、国家、职工所作出的总的贡献。

为了便于不同企业间的横向比较,可引入一个相对量――企业贡献率来进行比较。

2.现金净流量

企业贡献是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确定的,而保证日常生产经营活动正常进行和偿还债务的是现金而不是企业贡献,所以还需要考量现金净流量。

为了便于不同企业间的横向比较,可引入一个相对量――现金净流量率来进行比较。

3.人力资源优势贡献

人力资源优势贡献

该指标反映了企业在人力资源方面与行业平均水平相比具有的竞争优势给企业带来的经济利益。为了便于不同企业间的横向比较,可引入一个相对量――人力资源优势贡献率来进行比较。

人力资源优势贡献率这个指标反应人力资源优势贡献占企业的全部贡献的百分比。该指标既适宜于不同企业的横向比较,也可用于一个特定企业的前后各期的比较。该指标越接近于100%,则表明企业在人力资源方面越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该指标如果为0,则表明该企业在人力资源方面只达到行业平均水平;如果该指标为负数,则表明该企业在人力资源方面达不到行业平均水平,处于竞争劣势。

4.资本保值增值率

该指标反映了资本保值增值的情况。资本保值增值率等于100%,则表明企业刚好实现保值;该指标大于100%,则表明企业实现了增值;该指标小于100%,则表明未能保值,即企业发生了亏损。

5.净利润率

该指标是站在企业投资者的角度,毕竟是投资者控制着企业,所以投资者不可能不关心自己的投资报酬率。

6.资产周转率

该指标反映了企业资产的周转速度,即一年内资产周转次数。营业收入指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之和。该指标越大,表明企业资产周转速度越快,越有利于企业。

企业在考量资产周转速度时,有时需要进一步分析各种资产的周转速度,常用的有:流动资产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和存货周转率。

该指标综合地反映了企业的财务安全情况。公式中的速动资产是流动资产减去存货后的余额。一般而言,该比率越大,表明企业财务越安全,风险越小;反之,该比率越小,表明企业财务越不安全,风险越大。

有时,企业需要进一步考量企业的短期财务安全和长期财务安全情况。考量企业短期财务安全的指标有: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和现金比率等;考量企业长期财务安全的比率可以是所有者权益比率。

财务安全比率是一个相对量指标,既适用于一个特定企业的前后各期的比较,也适宜于不同企业的横向比较。

上述7个指标中,企业贡献(率)综合反映了企业的获利能力,而人力资源优势贡献(率)则突出反映了企业人力资源的优势。现金净流量(率)则又对企业获利进行了进一步的诠释。资本保值增值率和净利润率从所有者角度反映了获利情况。资产周转率则考量了资产周转的速度。财务安全比率非常重要,它衡量企业财务安全情况。上述7个指标综合起来从财务层面反映了企业的业绩。

(二)职员层面财务指标

在职员层面指标中,主要考量职员的创新能力、知识水平、沟通、培训和安定性等指标,具体有以下一些指标。

1.人均创新效益

该指标反映了按企业全员人数平均计算的研究开发的净收益。

2.职员生产效率

该指标反映了按企业全员人数平均计算的企业的营业收入。

3.职员保持率

该指标反映了企业人才的稳定性。

4.沟通满意度

该指标反映了企业职员对于企业内部沟通感到满意的程度。该指标可通过调查表方式取得。

5.职员培训强度

该指标反映企业对职员培训的重视程度。该指标的考量通过两个方面:一个是一定时期内的职员培训费用;另一个是一定时期内的职员培训次数。职员培训费用反映的是企业在职员培训方面的财力支出的多少,较高的培训费用支出比起较低的培训费用支出来通常更有利于提高职工的素质,有利于企业战略的制定与实施。

用于横向比较时,必须用培训费用率来比较。培训费用率可采用下式计算:

6.职员建议采纳次数

该指标反映一定时期内职员建议被采纳的数量。一般而言,该指标越大越好,表明企业员工思维活跃,勇于提出合理化建议,并且合理化建议被采纳,这对制定和实施企业战略大有裨益。

为了横向比较,可用职员人均建议采纳次数,公式如下:

7.职员学历(学位)比率

该指标反映企业具有一定学历(学位)的人数占企业全员人数的比例。该指标越高,对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越有好处。但是,该指标也不是越高越好。

该指标既可用于一个特定企业的前后各期的比较,也可用于横向比较。

在上述7个指标中,人均创新效益反映了创新效果,职员生产效率反映了生产的效率,职员保持率反映了企业人才的稳定性,沟通满意度、职员建议采纳次数反映了职员信息沟通是否顺畅,职员培训强度反映了培训投入力度,职员学历(学位)比率反映了职员素质。上述7个指标综合起来从职员层面反映了企业的业绩。

(三)客户层面评价指标

客户层面评价指标考量了市场占有率、客户满意度、老客户的保有和新客户的获得等指标。具体有以下几个指标。

1.市场占有率

该指标反映了企业某种产品的营业额占整个市场上该种产品的营业额的百分比。

2.客户保持率

客户保持率

该指标反映了企业老客户的保持程度,即本期老客户的数量(业务量)与上期客户的数量(业务量)之比。

3.客户获得率

该指标反映了企业获得新客户的能力,即本期新客户的数量(业务量)与上期客户的数量(业务量)之比。该指标越大,说明本企业获得新客户的能力越强,即有越来越多的新的客户开始购买本企业的产品,表明本企业的产品对这些新的客户有一定的吸引力。

4.客户美誉率

该指标反映了客户对本企业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总体评价。该指标可通过调查表方式取得。该指标越大,说明客户对本企业越满意,就能有较高的客户保持率和客户获得率,市场占有率也会逐渐提高。

客户层面的这4个指标都既可用于一个特定企业的前后各期的比较,也可用于横向比较。这几个指标越高,表明企业制定的战略是正确的并且得到了有效的实施。

在上述4个指标中,市场占有率反映了较竞争对手的相对强弱,客户保持率反映了老客户的保持程度,客户获得率反映了开发新客户的能力,客户美誉率反映了客户的总体评价。上述4个指标综合起来从客户层面反映了企业的业绩。

(四)业务流程层面评价指标

业务流程层面指标中考量价值链、研究开发投入与回报、产品质量与售后服务、设备利用等指标。具体有以下几个指标。

1.价值链效率

产品价值链效率

本指标反映了企业组织生产经营活动在时间利用上的有效性。

2.新产品投资回报率

该指标反映了企业新产品研究开发所带来的收益与新产品研究开发费用之比。

3.研发费用率

该指标反映了企业的研究开发支出占营业收入的百分比。该指标越大,表明企业在研究开发方面的投入越多,越有利于创新,而创新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取得有利的战略地位。该指标并非越大越好,超出企业自身的条件,盲目增加研究开发投入,反而会减少企业的经济利益。

4.新产品贡献率

该指标反映了企业全部收益当中新产品带来的收益所占的百分比。该指标越高,表明新产品对企业的贡献越大,意味着企业新产品更新换代速度比较快,这往往会使企业的产品在市场上有更强的竞争力。但过高的新产品贡献率也是不正常的,这通常意味着企业的产品多是短命的。

5.产品达标率

该指标反映了企业本期产品的全部产品中符合规定标准的产品所占的百分比。

6.产品质量效益率

该指标反映了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增加的收入与提高产品质量所增加的支出之比。该指标越高,表明企业提高产品质量越有利。

7.设备生产能力利用率

该指标反映了企业实际生产能力与额定生产能力的比值。该指标越大,表明企业的设备利用得越充分,设备的闲置浪费少。一般而言,该指标越大越好。但是,如果该指标超过了100%,则表明企业的设备在超负荷运转,很容易引发各种问题。所以,设备生产能力利用率不宜超过100%。

8.设备完好率

该指标反映了全部设备中完好设备所占的百分比。

9.售后服务效率

该指标反映了企业售后服务的能力。该指标越大,越接近于100%,表明企业的售后服务能力越强,而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这恰恰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关键。所以,一般而言,该指标越大越好。

业务流程层面的这9个指标既可用于一个特定企业前后各期的比较,也可用于横向比较。

在这9个指标中,价值链效率反映了日常活动安排的协调;新产品投资回报率、产品质量效益率反映了新产品的研发及改进产品质量的效益;研发费用率反映了研发投入力度;新产品贡献率反映了全部收益中新产品的贡献;产品达标率反映了产品质量控制工作;设备完好率、设备生产能力利用率反映了设备的使用与维修;售后服务效率反映了企业售后服务的及时性。上述9个指标综合起来从业务流程层面反映了企业的业绩。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高等院校教育成本核算难点及对策分析 下一篇:新旧企业会计基本准则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