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几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时间:2022-08-25 12:47:46

中学教育几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中学是开展通识教育的黄金时期

学校以学为主,学习以通为贵。这两年,社会各界十分关注“钱学森之问”,也就是中国的学校为什么培养不出大师。其实,在“钱学森之问”之前,钱学森先生曾花费很多心血提倡通识教育,呼唤大成智慧。通识教育和培养大师是一脉相承的。通识教育是大师出现的基础,只要通识教育蔚然成风,大师出现才能水到渠成。在知识爆炸的时代,在大多数人都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时代,出类拔萃、显山露水的人,基本上都是经过良好的通识教育、形成大成智慧的人。我对这一点深信不疑。中学最适合通识教育,是培养大成智慧的黄金时期。因为中学不像大学那样细分学科,有利于学生在知识上全面发展。在文科上有特长的学生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在理科上有特长的学生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这在中学是能够做到的。错过了中学时代,一旦进了大学,文理学科泾渭分明、壁垒森严,要搞通识教育,难度不知要增加多少倍。因此,我们搞中学教学改革,讲提升中学办学质量,主攻方向就应该放在开展通识教育、培养大成智慧上。

课堂教学最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

在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语境下,我们如何改革创新课堂教学。我觉得摆在第一位的,还是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自学,既是自己学习,更是自主学习。自己学习好理解,自主学习,是指在自己学习中有独立的思考。相比之下,自主学习,是更重要的自学。

以后,文盲这个词,也许指的是那些离开学校后不能通过自学来更新知识的人。进一步讲,即使是在学校学习期间,我们自学的东西也肯定比从老师从课堂上学到的东西多。再进一步讲,即使是听老师讲,也要加入自己的思考。因此,自学,才是学习的常态,才是学习的核心。有创新能力、出创新成果的人,肯定是自学能力强的人,这中间完全可以画等号。中学培养创新人才,最重要的就是向内下功夫,激发学生自学的兴趣、增强学生自学的自觉、培养学生自学的习惯、提高学生自学的能力。这一点,过去很多人认识不够,现在应该大加强调、反复强调。

问题意识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金钥匙”

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注重培养孩子的问题意识。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学问学问,学必须与问连在一起,而且“问”是学问的发动机。人类社会就是在不断地发现问题、回答问题、解决问题中进步的。创新人才,首先是善于发现问题的人才,而且是善于在众多问题中发现核心问题的人才。阿基米德在浴缸里想出“阿基米德定律”、牛顿在苹果树下悟到“万有引力”,他们都是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答问题的高手。自然科学如此,社会科学也不例外。马克思、恩格斯对全人类的不朽贡献,就是发现了资本主义的根本问题,并为解决这个根本问题找到了正确答案。因此,所有创新人才都是“问题中人”,没有问题,就没有创新。发现并解决了小问题,便成就了小创新。发现并解决了大问题,便成就了大创新。中学培养创新人才,一定要鼓励孩子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一定要培养孩子在回答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专心致志、锲而不舍。问题意识,是创新人才培养的一把“金钥匙”。“人生为一大事来”,这一大事,或许就是发现并解决一个问题吧。

从娃娃抓起培养团队精神

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我们在鼓励孩子独立思考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培养孩子的协同精神。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越来越重视系统性和协调性。适应这种变化,科学研究和各种创新也越来越体现出协同性。今天,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几乎每一项大的创新都不是一个人的单打独斗,而是一个团队在联合攻关。这种团队联合攻关的规模一天比一天大,阿波罗计划可以说是国家团队在攻关,人类基因组计划已是国际团队在攻关了。最近,美国白宫宣布启动“推进创新神经技术脑研究计划”,奥巴马在2O13年初的国情咨文中表示,这项计划将让科学达到一个太空竞赛以来从未见过的高度。“脑计划”又是一个国际团队联合攻关的大计划。“协同创新”已成为当代创新的主要形式,也是当代创新能最终成功、能产生巨大效益的根本保证。中学培养创新人才,必须认清这种趋势,顺应这种趋势,从娃娃抓起,培养孩子的团队精神。对中国的创新人才教育来说,培养孩子的团队精神还有其特殊意义,因为现在的中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团队精神先天不足,更需要后天培养。有没有团队精神,愿不愿意、善不善于协同创新,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国创新人才培养的质量。

重新提倡孩子的动手习惯

还是要提倡培养孩子的动手习惯。七十年前,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大力倡导动脑与动手并重;十年前,人大附中也开设了许多让学生动手的劳技课,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这两年,这个问题讲得少了,所以今天我要重新提出来。动手,首先是劳动,劳动光荣,是我们最基本的价值观。学校里的动手类选修课,作为一种理论联系实际,作为一种知识运用,也是一切创造创新的活水源头。动手类选修课,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同能力。动手类选修课,也是让学生放松身心,増加学习趣味的重要途径。还有一点特别的,现在的独生子女,容易出现坐而论道、眼高手低的毛病,让他们参加动手类的选修课,也算是对症下药。总之,培养学生的动手习惯,具有多方面的综合效应,具有现实而深远的意义,我们绝不能等闲视之。

(摘自在人大附中2013年教职员工暑期培训大会上的主题发言,选摘部分的大标题是编者所加。)

上一篇:周建平:一百分没那么重要 下一篇:“减负”是为了孩子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