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黄金时代的女性电影特点研究

时间:2022-08-25 11:04:41

好莱坞黄金时代的女性电影特点研究

[摘要]20世纪,在经济大萧条的30年代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40年代,美国好莱坞迎来了它的黄金时代,大量女性电影的涌现,受到女性观众的认可和喜爱。本文通过分析该时期一些女性电影的角色、主题、情节等可以发现女性电影共同的模式:现实中社会边缘化的女人成为女性电影的中心;女人面临种种的选择,最正确的就是爱人;同时,女性电影中充满了不同文化价值观的对立,矛盾是女性电影的最大的特点

[关键词]好莱坞黄金时代;电影类型;女性电影

一、好莱坞黄金时代

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美国充满了动荡和起伏。1929年底,美国爆发了一场空前规模的经济危机。1930~1945年,美国全国性的经济大萧条导致工业一蹶不振,大量人口失业,股市跌至谷底,随后迅速蔓延到全世界。但是电影业的兴盛与其他工业的衰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成为当时最繁荣的产业。电影正好为那些被现实搞得烦躁不安的人们提供了一个可以暂时忘却现实的空间,人们似乎更愿意频繁地走进电影院,借助于看电影来缓解与发泄内心的压力。经济大萧条反而造就了美国电影在创作和票房上的双丰收。这一时期被称为“好莱坞黄金时代”。

作为一种有力的大众文化和社会机构,20世纪三四十年代好莱坞的电影在当时美国人民生活的巨大改变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经济大萧条的30年代,当时全美国只有15万家电影院,而电影票房却高达7亿美元,计算下来美国每个家庭每年平均看150场到250场电影,每周至少有六千万至七千多万的美国人看电影;1941年12月17日爆发珍珠港事件之后的第二天,美国总统罗斯福就建议好莱坞支持战争工作。他说美国电影是我们让美国的公民获得信息和娱乐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在这两个特殊的时代里,电影成为美国人最喜爱的娱乐活动之一。

二、好莱坞的女性电影

托马斯·沙茨在《好莱坞类型电影》中曾提到,“观众涌到电影院不仅为制片厂带来了大量的收益,他们还决定了制片厂电影制作和电影表达的普遍趋势”。当一部电影受到欢迎时,制片商们便对这些影片进行了大量的复制,其中包括对主题思想、故事情节以及人物性格等方面的模仿,这也就产生了不同的类型电影。类型电影有固定的构成元素,有雷同的故事情节,有一套独特的电影语言及语法,场面调度也有一定的程式,人物造型、道具之类都有特定的含义。虽然“女性电影”这一术语的起源无从考究,但是对于看着20世纪三四十年代好莱坞电影长大的美国女性来讲,这一术语并没有什么深奥而令人费解的地方。它可以指一类以成年女性为主人公,以主要吸引女性观众为目的的影片。女性电影本身包括多种模式:喜剧电影、音乐剧电影、主流电影、黑帮题材电影、西部片和黑等,所以不能将其单纯地归为一类。尽管如此,女性电影中反复出现的角色、场景、对话、时间地点和故事情节表明了女性电影仍然包含一种模式,以使那些主要面向女性观众的电影区别于主要面向男性或男女两性观众的电影。因为女性成为电影主人公,电影情节中自然也就出现了女性特定所会遭遇的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女性电影的形成并非偶然,也不是某一个电影人独特的艺术构思或者发明创造。它的出现既源于占主流文化形态的需要和商业上的需要,同时也是观众的普遍心理状态的需要。莱纳科曾经指出:“好莱坞全盛时代的巨头们经常关心的是他们所生产的影片的商品价值,他们宁愿生产互相相似而不是互相不同的影片。美国电影从一开始就把电影看成是一种商品,一种以盈利为目的的文化企业。为了获取商业上的最大利润,美国的电影制片人必须最大限度地依赖观众和取悦观众,而为了争取观众就必须研究大多数观众的心理与思想、欲望和需求,从而确定电影的风格。

从文化层面看,女性电影在商业需要的背后还隐藏着各种社会与政治的需要,美国影理论家查·阿尔特曼曾明确指出:“类型影片兼有文化与反文化双重特性。它们表现出来欲望和需求并不时主流意识形态的成分。但是它们又是反映主流意识形态的主要信条。……每—种类型都是把某一种文化价值与另一些价值对立起来。而这些价值正好是被社会忽视、排斥和特别诅咒的。对于观众来说,这样的综合体能够实现—个虚幻的梦;这也使观众能表现出被禁止的感情和欲望,同时又得到主流文化的批准。

三、女性电影的特点

(一)世界的中心:我是女人,我很重要

现实世界中,虽然女性在人口中占多数,但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美国女性经常被社会主流文化作为少数群体来看待,她们被摆在一个既定的社会“位置”上——家庭中的女儿、妻子和母亲;她们被置于公共事业与公共权力之外,并视之为因“天性”而具有依赖性、软弱性和屈从性。同样,女性的问题通常也位于社会关注的边缘地带。而女性电影却背其道而行之,它通过重新编排把女性的问题和烦恼完全释放到大屏幕上,非常的重要。各种各样的女性电影有一点是完全一致的:在电影中的女性没有被边缘化,所有的故事都是围绕她们的。无论在人类的历史上或者自然界中意义多么重大的事件全部都要以女性的日常生活为中心。例如,一战不再是盟军和轴心国的对抗,变成了女性未婚先孕的故事,如《生而为爱》(Born to Love,1931)中的康斯坦斯·贝内特是一名护士,和一名美国飞行员相爱、怀孕; 经济大萧条不再是经济如何的崩溃,而是女性如何为生活所迫去卖身,如《战地晴天》(The Sins of Modelon Claudet,1931)中为了养育小儿子的未婚妈妈海伦·海丝不得不沦为;二战也不只是关于反法西斯的战争,而是关于女性如何一身二责,既是战士也是母亲,在面临的巨大危险前所表现出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如《忠勇之家》(MrsMiniver,1942)中的米尼弗夫人。总之,女性生活中诸如爱情、男人、婚姻、为人母亲的事情就是这些电影的主题。

(二)正确的职业选择:爱是女人真正的工作

琼·克劳馥在1931年的电影《作茧自缚》(Possessed)中说“没有什么事情是女人做不到的,只要她没有坠入爱河”。无论女性电影中在任何地点、任何人身上发生了任何事,它都在提醒女性:你们的全职工作是做一个女人,这个角色是无法轻易逃脱掉的。正如贝蒂·戴维斯在《彗星美人》(All About Eve,1950)中说“我们有一个共同的职业——女人。 而玛丽·博兰在《火之女》(The Women,1939)中用歌声对“女性”和“男性”两个角色的区别做出了完美的诠释:“啊!男人可以骑上骏马跃上山脉,但是女人只能乘着爱的翅膀飞上山脉。”

女性电影对“女人”这一角色的定义是非常巧妙的。它并没有总是建议女性只能成为妻子和母亲。事实上,这些电影中的女人做出了诸如开飞机、指挥交通、经营公司、编辑杂志、做开颅手术等令人震惊的事情,而且她们做得非常成功,非常出色,甚至可以与站在她们身旁的男人们媲美。但是一旦她陷入爱河,怀孕生子,就会有人告诉她,你是一个女人,你的职责就是爱。你不是不可以有自己的工作和事业,女人真正的、最好的事业选择就是爱。

《恋爱中的女人》(Ladies in Love, 1936)是一部关于三个美丽的年轻女性面临着选择的女性电影。这三位女性和她们的梦想分别是:

珍妮·盖诺:“我的愿望是拥有一个温馨舒适的家,我爱的男人和孩子们,我会好好照顾他们。”

洛丽泰·扬:“我的愿望是拥有一家自己的帽子店,我已经厌倦了那些愚蠢的男人们,我要独立,摆脱他们。”

康斯坦斯·贝内特:“我希望嫁个有钱的丈夫,他能给我买五层楼的房子,很多皮衣珠宝,银行里有很多很多的存款。”

显而易见,这是三种截然不同的选择:为爱结婚;单身独立;为钱结婚。在电影的结尾,每个女孩都实现了自己的愿望,付出的代价却有所不同。康斯坦斯·贝内特不幸地爱上了保罗·卢卡斯,但是后者并没有娶她,他希望能够娶一个可以信赖,可以永远爱他的女人为妻,他宁愿选择一个单纯无知、傻里傻气的女孩,而不是像康斯坦斯·贝内特这样聪明成熟的女子。最后她嫁给了城里最富有的人,拥有了她所梦想的一切,房子、皮衣和珠宝,但是唯独没有爱。一旦她选择了享乐的生活,她就被剥夺了真心真爱的婚姻生活,她和丈夫的关系永远只是一场交易而已。

另一位女孩洛丽泰·扬在电影中遭受了更大的痛苦。尽管她渴望独立,但也无法否认女人对爱最基本的需求,她爱上了一个英俊富有的年轻人,两个人在一起度过了一段非常快乐的恋爱时光,但当男方的家庭要求他娶门当户对的女孩时,洛丽泰·扬惨遭抛弃。最后她获得了她所梦想的独立自由,但是电影似乎在暗示选择工作是这三个选择中最悲惨的,从此陪伴她的只有帽子和工作。

三个女孩中最幸福的就是珍妮·盖诺,一个深爱她的医生,幸福的婚姻,美满的家庭,还有可爱的孩子。她轻而易举地实现了自己的愿望,电影似乎在暗示这才是女人正确的选择。

总之,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好莱坞女性电影中充满了两种不同的文化价值观,这种文化价值观的对立、矛盾成为女性电影最鲜明的特点。女性是大屏幕上的中心,很多女性角色从事的都是现实生活中被贴上“男性”标签的工作,如医生、律师、政治、记者等。她们的能力和魄力丝毫不逊于男性角色。但无论怎样,在电影的结尾总是会再次重申这样一种价值观:女人真正的工作就是做好一个女人,这是她无法逃避的职业。在某种程度上女性电影使观众们在视觉上获得了一次暂时的解放、解脱,她们在思考生活中的另外一些选择,可能是一场浪漫的、纯粹的恋爱,或者唤醒女性的自我意识,甚至是拒绝扮演女性这个角色。无论这种释放是多么的微小,对于饱受经济大萧条和残酷战争考验的女性观众们来讲,涌向电影院去体验一次现实与理想相互交织、相互矛盾的经历未尝不是一个诱人的选择。

[参考文献]

[1]DAnn Campbell.Wives,Workers and Womanhood:America during World War II[M].North Carolina: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1979.

[2]Handel Leo.Hollywood Looks at Its Audience[M].Urbana: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950

[3]Andrea S Walsh.Womens Film and Female Experience 1940-1950[M].New York:Praeger Special Studies, 1984.

[4]刘宏球.电影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5]电影理论文选[M].邵牧君,等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 1990.

[6]姚刚.二战中美国妇女在女性电影中的形象分析[J].电影文学,2011(02).

[作者简介]姚刚(1978— ),男,吉林公主岭人,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世界历史专业2012级在读博士研究生,

上海政法学院外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英美文学、世界史。王爱华(1977— ),女,吉林四平人,硕士,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外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英美文化。

上一篇:职场,我“靠谱”吗 下一篇:事业单位结构化面试优化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