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研究

时间:2022-08-25 10:09:11

小学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研究

摘 要:人文性是语文教育的灵魂,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小学;人文性;综合素质

人文精神集中表现为对人价值、尊严的一种关心和追求,是人类一种普遍的自我关怀和对人类所遗留的各种优秀精神文化的重视。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开发语文学习资源,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构建开放的语文学习体系,引导学生树立“大语文”观,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接触和感受文化的启迪和熏陶。

一、开发语文学习资源,深入挖掘课本中的人文精神

语文学习资源包括课内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具体来说可以是教科书、教学挂图、展览馆、布告栏、纪念馆、图书馆、戏剧表演、研讨会、辩论会、演讲会、报告会、网络、广播、电视、电影,也可以是国内外的重要事件、风俗民情、文物古迹、自然风光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另外,还需要深度挖掘这些语文学习资源,尤其是教材中的人文内容。每一个作者在写作时都是有表达意图的,也都倾注了丰富的感情,这些文章都充分体现着作者的人文性特点。在对课文进行讲解时,教师一定要注意深入地挖掘课本中的人文精神,并用自己的热情去感染学生,让学生对课文中潜在的人文性特点进行体会和领悟。例如,在学习《夏明翰英勇就义》一课时,有些学生只是将夏明翰看作是一个不怕死的人,他们以为那些“大英雄”就是不把生命当回事的人,但是为什么不怕死,为什么把生死置之度外,他们还不够理解。实际上,这些英雄并不是不把生命当回事,他们是为了保全更多人的生命,是为了大局着想,而宁可牺牲自己,这其实是这些英雄人物珍爱生命的一种具体表现。通过向学生解释这内在的含义,使学生真正领会课文中的人文内涵,在心里重新树立起这些民族英雄的高大形象。所以,教师应该对学生这种多元化的反映和真实的体验给予尊重,并引导他们深入了解人文内涵,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起人文精神。

二、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学生间的个体差异是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不可忽视的事实,这些差异性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情况,因此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这种差异性,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生活感受,以学生为主体,依据教学内容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设计教学环节,为学生营造一种充满人文特性的环境,使学生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逐渐树立起人文精神。首先在课堂内容的设计上,教师要做到为学生而设计,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教师主要扮演好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多运用综合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所谓综合性学习,就是要加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加强语文学科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强调对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而探究性学习就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去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将学到的语文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方式,意在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在语文教学中,要给予学生充足的学习空间,设计相互学习的环节,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互动活动当中,让学生感受到活跃积极的课堂气氛,这有助于彰显学生的个性,使整个语文课堂充满人文魅力。另外,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要求也是必需的。教师要致力于为学生营造充满人文特性的环境,例如在指导学生进行朗读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挑选一名竞争对象进行练习,再上台面向全班同学进行表演。尤其是针对那些日常读书不是很流利的学生,只要他们敢于挑战,教师就应该给予他们表扬与肯定。当学生通过努力得到教师的表扬后,他们的自信心就会油然而生,会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这都是因为学生感受到了教师的人文关怀,促使学生获得更全面的发展。

三、加强实践性学习,重视体验与感悟

素质教育的核心内涵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这也是时代对教育的要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就需要密切语文学习与生活的联系,加强实践性学习。实践性学习的方式有很多种,例如参加校园社区活动,观察大自然,对电视中的故事和形象进行讨论等,让学生在这些实践性的活动中增强学习知识的

直接经验,并提高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另外,还需要在教学活动中多重视学生内心的体验和感悟。实际上,学生内心的体验和感悟要比外在的学习和接受深刻得多,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

体验也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这正是体现了对生命的高度尊重和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因此,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自主学习和体验的机会,并且学生在学习中体验过程、体验真情、体验乐趣、感悟文化、感悟真理,这对于培养学生成为一个有内涵、有修养、有文化的人是非常有必要的。

四、在人文精神的渗透上,教师要具有艺术感染力

尽管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还是非常重要的。语文学科有其特殊的模糊性,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自然科学的定理、规则、方法等硬搬到语文教学中来,而应该重视对学生的潜移默化和熏陶感染作用,在人文精神的渗透中,首先要求教师具有艺术感染力,就是说教师要有饱满的感情,并能够用自己的热情去感染带动学生。实际上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情感教学的过程,主要通过文本让教师与作者、教师与学生、学生与作者、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感悟对方的感情,并内化成为自己的思想感情。其次,要求教师的语言要具有感染力,教师要讲究教学方法,转变教学观念,打破以往“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多给信息、知识附加感彩,使课堂具有融洽、健康、充满温暖的心理和责任感的氛围。例如,在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披文以入情”,引导学生将作者的感情内化为自己的感情,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心与亲情。最后,还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艺术修养和艺术鉴赏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加准确地把握教材、了解作者,才能帮助学生认识世界,提高学生对美的认识。

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

“在语文学习中,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是语文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课文中的具体事例,创设良好的情感氛围,让学生既学习到知识,又能树立起正确的价值取向,提高其思想道德素质。例如,在教学中通过《穷人》《小珊迪》等课文,对学生进行助人为乐、诚实守信的品质教育;通过《桂林山水》《迷人的张家界》等课文,展示祖国的大好河山,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通过《圆明园的毁灭》《卢沟桥的狮子》等课文,教育学生勿忘国耻,珍惜如今的幸福生活;结合《军神》《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等课文,引导学生从伟人的事迹中感悟到伟大的民族精神,从而树立起远大的理想等等。同时,通过对课文中人物形象的分析,可以帮助学生认清人性的真、善、美和假、丑、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总之,语文教学工作者一定要充分认识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在教学过程中处理好语言文字和人文情感熏陶之间的关系,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作为根本教学目标,将人文思想、人文精神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始终。另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不仅要重视课堂教学,还要积极对课堂进行延伸,重视对课外知识的学习,从课外知识汲取更多的人文情怀。只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人文教育,使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比翼双飞,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孙建国.小学语文中儿童文学教育的人文性[J].教育导刊,2012(04).

上一篇:幼儿园户外体育游戏开展研究 下一篇:我们班的劳动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