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的田野上幸福的行走

时间:2022-08-25 09:37:11

在语文的田野上幸福的行走

回顾我30多年的从教生涯,既没有可歌可泣、光照史册的英雄壮举,也没有值得大书特书、令人瞩目的伟大业绩,只有在语文田野上留下的深深浅浅的脚印。

1983年中师毕业,我被分配到偏僻山区的一所村小任教。学校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教学设施极为简陋,生活条件极其艰苦,整个学校只有我一个教师,初登讲坛就是全科教师,困难之大可想而知。但我并没有因此消沉,并没有甘于平庸,而是以校为家,把全部精力都用在教育教学工作上。

每天,我早早来到教室打扫卫生,做好迎接学生来校上课的一切准备;傍晚,我披着晚霞家访,回校后挑灯备课到深夜。工作一年,我的工资几乎都用在了学生身上。家庭困难的学生因交不起学杂费要辍学,我用自己的工资帮忙交;学生阅读视野狭窄,手里只有一本教科书,我用自己的工资买课外书;冬天寒风呼啸,我用自己的工资买来塑料布挡住门窗,用学生自带的木炭,烧起“火塘”,温暖大家。

教学上没有人指导,没有人商量,全凭自己一个人瞎琢磨。当时,斯霞老师的《我的教学生涯》是我唯一的专业引领。从某种意义上讲,斯霞老师是我语文专业成长路上未曾谋面的启蒙老师。我清楚地记得,在给母亲的第一封信上我这样写道:“面对山区孩子们渴求知识的目光,面对山区农民纯朴真切的期待,一切困难都不是问题。我寂寞时会读读斯霞老师的《我的教学生涯》,将来我一定要成为一名特级教师。”由此,我开始了职业生涯的长途跋涉,在语文的路上,孜孜以求,乐此不疲。

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具备现代教师的良好素质。为练就一身过硬的教学基本功,我像一台不知疲倦的机器,驱动自己在小学语文教学这块广阔的天地里做加速运动。早晨,迎着初升的太阳,站在操场边吟咏;晚上,跟着收录机诵读。我还在寝室的墙上钉了一块黑板,每天用正楷抄写一首诗。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朗读使我重温了古典诗文名篇,练字使我写出了一手工整清秀的粉笔字。为了教学语言的生动传情,我向电影电视中的相声、评书演员学习,还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力求做到“机智中透着轻松,沉稳中包藏哲理,亲切不失端庄,严肃不乏温情”。通过艰苦的磨砺,我的教学基本功受到同行、专家的好评。

80年代中期,语文教研活动热闹起来,老教师上示范课,年轻教师上优质课。我先后参加了各级中青年教师阅读教学优质课比赛,都获得了一等奖。这是我在语文教学道路上的第一步。著名特级教师傅开国老师是我的导师,对我的影响是终身的,不仅仅是学术上的,更有人格上的。由此,我至今仍旧坚信,名师引路和公开课是教师成长的必修课。

为了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我除了大量阅读教育教学杂志,从中获取最新教改动态外,还赴全国各地听取名师的讲课和专题报告,从中汲取了许多教学经验。为了形成独特的教学特色,我不断地在实践中探索和创新。经过数年的刻苦钻研和辛勤实验,我有了自己的一些教学观念:时间,让学生占有;内容,让学生选择;伙伴,让学生邀约;问题,让学生提出;疑难,让学生解决;方式,让学生确定;情感,让学生体验;规律,让学生发现;学法,让学生归纳;效果,让学生评价;错误,让学生纠正;作业,让学生设计。我还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讲授的语文课生动形象、妙趣横生,于无形中浇灌了孩子们渴求知识的心田。

2000年4月,在傅开国老师的指导下,我在重庆市青年教师优质课观摩活动中献课《我的战友》,语言叙述,引人入胜;随机点拨,恰到好处。课堂上我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乃至一个眼神,都受到了与会者的极大关注。特别是课的结尾:多媒体屏幕上出现巍峨的高山、苍翠的松柏、凝重的碑文时,伴着悲壮的音乐,我深情地讲述:“391高地夺下后不久,在那松柏苍翠、巨石林立的391高地上,在那巍峨高耸的坚硬的石壁上,出现了一行金光闪闪的大字――为整体为胜利而自我牺牲的伟大战士同志永垂不朽!这是战友们怀着最崇高的感情,用生前打坑道使用的铁钎大锤精心刻写的碑文,它将千年万代永不磨灭,它将永远屹立在天地间,闪耀着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光辉。让我们怀着对烈士无比崇敬的心情齐读碑文。”学生读完,音乐戛然而止,寂静的大礼堂响起雷鸣般的掌声,每个人的眼中都含着热泪。观摩课很好地体现了主体意识、创新意识、训练意识,受到来自重庆市30多个区(县)的3000多名语文教师、教研员的高度赞扬,引起了强烈反响,取得了极大成功。有关专家作出了“功底扎实、纵横捭阖、沉稳厚重,给人一种艺术的享受”的评价。一位师范毕业生在给我的信中写道:“坚定我从事教学工作,是听了您的一节观摩课。”

逐渐地,我成长为学校的教学管理者,开始把“成就他人,领跑教师专业成长”作为自己的天职和使命。

1999年,针对社会和媒体对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抨击,针对语文教学中“高耗低效”的现状,我带领重庆市电报路小学的全体语文教师实施了重庆市立项课题“开放性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在研究中,我们遵循大语文教育思想,以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培养跨世纪人才为宗旨,在时间上为学生提供一切机会,在空间上为学生打开更多的认识世界的窗户,拓宽更多的施展各自才能的天地,努力造就一批基础扎实,富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能适应时代要求的合格人才。教学中打破“课堂中心”“课本中心”“教师中心”的教学模式,努力做到课内与课外教育结合,校内与校外教育结合,确立了“一体(以课堂教学为主体)多翼(以课外阅读为重心,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会语言环境学习语文)”的语文教学整体结构的模式,构建开放性的教学体系,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心情舒畅、无拘无束地参与教学活动,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有利于学生的主体参与、自主学习,从而改变了长期以来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

通过课题的研究,我推动了学校的教科研工作,培养了一大批教学骨干和学科带头人,促进了一批青年教师脱颖而出。重庆市教科院主持并聘请市内有关专家组成的评审组在结题评审中一致认为:该项研究意义重大,其研究成果在国内同类课题研究中具有先进性。2004年,此项成果获“重庆市第三届基础教育优秀教改成果”二等奖,2009年获重庆市政府表彰的第三届教学成果三等奖。这是我语文教学道路上从教学走向教研的转折期。

2003年,我光荣地成为了重庆市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实现了对母亲的承诺。同时调到重庆市万州教科所做小学语文教研员,后来又调到重庆市渝中区教师进修学院工作。我是在磨课中成长的,是教学研究最大的受益人,于是,怀着一份感恩的心,我选择了做导师傅开国那样的语文教研员。从此,不再给小学生上课,转而给教师上课。

我知道,教研员看到的不能仅仅只是眼前的教师,还应当看到他们身后无数的学生。因此,我时时有一种如履薄冰的危机感、责任感。

组织教研活动是教研员的工作常态。我尊重并保护教师教学研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注意增强教师的职业自信心,给教师以人文的关怀,让教研活动成为教师的精神家园,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型组织。十年来,渝中区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关注常态课堂,聚焦有效教学,营造了一个宽松、民主、和谐、互助、研讨、碰撞、共享的教研氛围。我区的语文教师都说,非常愿意听我的讲座,参加我组织的活动,轻松愉快,还能学到东西。教研员的艺术不正是在于拨动广大教师的心灵琴弦,弹奏出研究教学、研究儿童、研究自身专业成长的最美妙的旋律吗?

为了加强教、学、考的研究,每学期每个年级我都要组织两次教研活动,开学初的教材培训和期末的复习建议,这也是广大教师的最爱。教材培训帮助教师再次学习课标新理念,明确总体目标、年段目标、学期目标,介绍教材编排体系,理清教材内在联系,分析教材重点难点,把握教学策略。复习建议帮助教师明确指导思想,把握复习范围,聚焦复习重点,研究复习策略。

学校是真正发生教育的地方,教学研究只有基于学校真实的教学问题才有直接的意义,所以我重视引导基层学校开展跨校的问题研究。学校自发组织的教研活动往往会出现“低层次探索”“同水复”“力不从心”“投入产出不成比例”等现象。导致人力浪费、资源闲置、实效性差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合作,大家“井水不犯河水”“孤军作战”。为了更好地利用区域资源,突破本校经验的束缚与限制,吸收外校的优秀校本经验,我鼓励大家走出校门,与同类学校进行校际联动,开展跨校教学实践交流,旨在利用差异性资源,联合攻关。

2009年,我承担起了重庆市小学语文学科培训者培训项目实施工作。参加培训的大多数是教研员,我深感取得满意效果的难度,不论是管理,还是教学。我凭多年组织培训的经验,一边收集学员的需求,一边精心策划课程。整个培训靠精彩的内容吸引人、人文的方式感动人、学术的氛围激励人,强化了“学”,淡化了“管”,气氛很和谐,效果非常好。学员们纷纷评价“这是我参加的培训中最好的一次”。这话是发自内心的,从教研员的口中说出来是很不容易的。

2012年“渝中名师王小毅工作室”正式挂牌,我主持了市级重点课题《基于课程标准的语文教学内容研究》,目前做的是文体教学研究。针对当前用一种套路去教所有课文的弊端,我们研究了不同文体的教学方法,依据学段的不同要求,遵照文体的不同特征,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把童话教成童话,把散文教成散文,把小说教成小说。近三年发表在《小学语文教学》等多家专业期刊上的文章就是我们围绕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如今想来,我30多年在语文的田野上躬耕不辍,倾注了满腔热血,滴下了晶莹的汗水,每个脚印都充满诗意。伴着梦想,我将一路徜徉,一路芬芳!

(作者单位:重庆市渝中区教师进修学院)

上一篇:员工持股信托实践的国际经验和启示 下一篇:破解农民贷款难问题 农村三权抵押贷款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