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传统文化根基 成就八一品质学子

时间:2022-08-25 08:07:54

夯实传统文化根基 成就八一品质学子

北京市八一学校的办学使命是培养具有中国精神的国际创新人才。“中国精神”指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中国传统文化首先指经典传统文化语言,其次包括书法、国画、音乐、戏剧、武术、棋类、射覆、酒令、歇后语等,最后还包括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八一学校通过打造传统文化课程群,采用多种形式,为不同学段的学生提供丰富的文化养分。

一、礼敬传统文化,

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群

北京市八一学校将“加深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增强其民族自豪感,使学生具备中国传统‘和’文化的修养和气质”作为实施传统文化教育的目标。学校以此构建了传统文化校本课程体系,并在课程中突出对学生进行中国精神、国际视野、卓越技能、语言表达等九大核心素养的培养。学生通过品读、思辨、实践、体验等方式,在不同领域获得对“中国精神”的多视角认知,体会“中国精神”的内涵,理解家国情怀,并对实际生活进行思考,做到“知行合一”。

1.语文传统文化系列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北京市八一学校的学生构成复杂,有小初一贯制的学生,有初中才进入学校的学生,还有来自几十所学校经中考进来的高中生。鉴于此,学校打通学段,建构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语文传统文化课程体系。

小学部研发了以国学为中心的系列课程,形成了《国学与经典》等六门校本课程,并以大、小课形式,使小学生从诵读、练笔、习惯等多方面体验国学。初中开展“国学周”活动,激发初中生对传统文化的喜爱。高中开展古诗文教学,把挖掘文本的文化价值作为学生的精神落脚点,通过游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的体验中触摸和理解传统文化。

2.艺术类传统文化课程的建设

音乐学科在“兼顾共性教育和个性教育,为学生提供适合的课程”理念指导下,探索“将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学科教育中”的课程模式。初中将中国传统文化瑰宝――京剧引入课堂教学中,高中开设了演奏模块的《古筝演奏》《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太平鼓》等特色校本课程。

美术学科充分挖掘课程中的人文精神和教育资源,向学生展现传统文化的独特艺术价值,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增强其民族自信心和责任感。

初中将《书法》《皮影》作为校本必修课程,还开设了《篆刻》《剪纸》《陶艺》《京剧脸谱绘制》等选修课。高中开设了《中国画》《陶艺》《扎染》《书法》等校本选修课程,广受学生欢迎。

学校还建立了多个专业美术工作室,实行导师制,指导有特长、有兴趣的学生练习技艺,陶冶情操。

二、体悟传统文化,积极探索文化教育的模式

为了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学生,走进课堂,学校进行了不同课程的实施模式探索。

1.语文《国学》专项课程实施模式

学校在高一开设《国学》校本必修课程,由专任教师负责,以中华书局的《中华文化基础教材》为课程的指导教材。该教材单元主题贴近学生生活,对学生的学习、人格修养都有较大的指导作用。

教师经过学情调查、同行研讨设定了课程目标及课程实施流程,制订了过程性、终结性和特殊表现性等相结合的课程评价方式。课程实施两年来,对学生的人格与认知产生了很大影响。

2.艺术类课程实施模式

艺术类课程以美术为例,其课程内容从经典和学生热点人手,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实施,给予学生很大的自主空间,成果非常丰厚。比如《皮影》课程,学生通过分组模式,结合传统文化剧目、借鉴现代动漫表现形式来自行创作皮影短剧,凸显了其动手能力和创造力,也通过剧目展演扩大了皮影在校园生活中的影响力。

美术虽是技艺类课程,但教师却跳出了技法层面的教学,通过明确目标,精选内容,以灵活的方式和互动的实践,与学生共同体会其博大精深的传统智慧。

3.活动类课程的实施模式

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学科活动以及跨学科系列文化游学等活动类课程。以文化游学为例,该课程整合了语文、历史、政治、地理学科,开发了四条文化游学线路,即齐鲁文化行――走访三孔,登临泰山;江南文化行――访金陵,访绍兴;中原文化行――访洛阳,探龙门石窟;西安文化行――游大雁塔,观兵马俑。

出发前,语文教师会介绍当地诗词歌赋等文化精髓;政治教师会引导学生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待当地的政治、经济、商业等情况;历史教师会介绍当地的历史人物、重大事件、朝代更迭等历史知识,引导学生以史为鉴;地理教师会结合学科分析当地的经济、人口、气候特点等。各学科都会以研究课题形式,指导学生带着问题上路,为学生学习的创新性和迁移性开拓了一条非常有效的路径。学生在行走中触摸到古老文明与灿烂文化的脉搏。

今后学校还将开发《自然地理之游》校本课程,包括沙漠文化、海洋文化、植被文化等;《红色之游》校本课程,如重庆、江津等地一系列的红色文化游学。

4.社团活动践行传统文化实施模式

社团最能实现“体验式”教育的精髓,传统文化国学社团在校园中的发展可谓风生水起,有班主任引领下自发成立的“国学社”,有语文教师指导的“国学社”,有艺术中心领衔的“京剧社团”等。

学校京剧社团是2008年成立的学生社团。通过京剧讲座、参观京剧团、制作手抄报、专家授课、京剧社小演员表演剧目等形式,将京剧真正引到学生身边,让学生了解了京剧,甚至喜欢上了京剧这一国粹。

近年来,京剧社团参加了多种展演、国内国际文化交流等,获得了众多赞誉。为了更好地跟上时展的步伐,学校聘请专家创作了贴近学生生活的《孔子拜项橐》《封金育子》《老子说》《毛遂自荐》等优秀成语典故新编京剧。

三、反思,以利前行

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学校的传统文化课程取得了一些成果,今后,学校将进行以下方面的改进和深化。

一是转化。学校现行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建立在教师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理解之上的,今后学校将从这种模式直接转化为学生自觉接受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二是渗透。在更多的学科,包括自然学科课堂上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哲学思考。

三是内化。通过显性和易行的课程和经历,在学生内心深处形成对中国文化的依赖,或者是下意识的行为。

最后,传统文化教育要围绕学生关注的热点,通过真实事物引发学生兴趣。

总之,学校希望通过传统文化课程群的浸润,使学生形成理性的判断力和选择力,形成独立的人格,拥有积极主动的生活态度,进而成为秉持君子之道、礼仪之道的高素质人才。

上一篇:给你一个杯中花园 下一篇:高中地理课堂提问模式化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