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126例

时间:2022-08-25 07:25:50

中西医结合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126例

【摘 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疗效。方法:将126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用曲美布汀、铝碳酸镁咀嚼片、谷维素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中药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显效49例,有效11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5.2%;对照组显效37例,有效12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77.8%。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较单纯西药疗效显著。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胆汁反流性胃炎;治疗

【中图分类号】R6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0481―01

胆汁反流性胃炎(bile relflux gastri-tis,BRG)是由于幽门括约肌功能不全,胃窦十二指肠协调运动障碍,胃排空延迟或胆囊功能障碍等因素,导致过量含胆汁的十二指肠内容物、肠液反流入胃,削弱胃粘膜屏障功能,使胃粘膜遭到消化液的作用,产生炎症、糜烂、出血和粘膜上皮反应性变化等[1]。患者主要表现为上腹胀痛不适、嗳气、泛酸、恶心、呕吐或消瘦、贫血、失眠、心悸等神经衰弱症状。我院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126例,并与单纯用西药组作对比,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收治的126例胆汁反流性胃炎,均为门诊病例,诊断全部符合《实用中西医结合诊断治疗学》的诊断标准[2],即:(1)持续性上腹痛,多与饮食无关,不为抗酸剂所缓解,腹胀、恶心或返苦水,口干、口苦等;(2)胃镜检查示胃液呈黄色、深黄色或黄绿色,胃黏膜充血、水肿、变脆或糜烂,幽门口有胆汁反流;(3)慢性胃肠炎改变:病变黏膜呈红白相间,黏液分泌增多,可见散在糜烂、出血。

1.2中医辩证标准

⑴临床症状:主症;胃脘疼痛,胃脘胀满。次症:可兼有①烧心或胃脘烧灼感;②胸闷纳少、嗳气吞酸; ③胃痛攻窜两胁,甚及后背;④进食辛辣或遇恼怒忧思后加重或复发。

⑵舌脉:舌红、苔黄腻或黄、脉弦等。除主症及舌脉必备外,兼有两项次症即可。

1.3研究方法 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进行观察。治疗组63例,男35例,女28例;年龄24~65岁,平均39岁;病程8个月~6年,平均3.6年;伴有胆囊炎18例,胆囊结石15例,食管炎9例。对照组63例中,男38例,女25例;年龄23~64,平均36岁;病程6个月~6.5年,平均3.5年;伴胆囊炎12例,胆囊结石4例,食管炎3例,对照组和治疗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和伴随疾病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2治疗方法

2.1对照组:西药予曲美布汀0.1g/次,每日3次,饭前15-30分钟口服;铝碳酸镁咀嚼片1.0g/次,每日3次;谷维素20mg/次,每日3次。

2.2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中药治疗。中药以疏肝和胃降逆、清热利胆止痛为治则,药用醋柴胡10g,醋白芍15g,炒枳实12g,代赭石(先煎)30g,制半夏10g,陈皮15g,白术20g,广郁金10g,金钱草20g,蒲公英20g,甘草6g。加减:疼痛加入延胡索15g,川楝子10g;呕吐重者加竹茹10g;胃脘灼热,烦躁易怒,口苦,尿黄,舌红苔黄,脉弦数,加栀子10g,丹皮10g;嗳气加旋覆花(包)10g;反酸甚者加乌贼骨20g;腹胀加厚朴10g,大腹皮12g;便秘加大黄8g;脾胃虚弱加党参15g,黄芪20g,山药15g;肝郁气滞加香附10g,佛手10g;糜烂出血加白及15g,三七粉(分冲)5g。

两组均以4周为一个疗程,每疗程间歇3-5天。治疗期间均停用其他一切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药物。2疗程结束后复查胃镜。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

参照《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草案)》[3],确定疗效标准。痊愈:症状体征消失,胃镜复查黏膜活动性炎症消失,胃黏膜组织学改变基本正常,胆汁返流消失;显效:自觉症状好转,胃镜检查黏膜急性炎症好转,胃黏膜组织学改变减轻,胆汁返流减少2/3以上;无效:达不到显效标准的病例,而未见恶化者。

3.2 治疗结果

治疗组显效49例,有效11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5.2%;对照组显效37例,有效12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77.8%。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4 讨论

胆汁反流性胃炎属中医“胃脘痛”、“痞证”、 “嘈杂”范畴。其病位在胃,但与肝、胆关系密切。《灵枢・四时气》云:“邪在胆,逆在胃,胆汁泄则口苦,胃气上逆则呕苦。”其发病系因情志失畅,致肝气郁结,久郁化热,移热于胆或肝、胆兼夹外邪,湿热内蕴,胆腑气血壅滞,疏泻失常,胆液不循常道;或因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脾胃升降功能失常,胆汁不循胃气下降肠腑,而随胃气上逆;或病邪乘虚内陷,寒热互结,中焦痞阻,升降失常,致胆汁上逆,即成本病[4]。总之,本病以脾胃气虚,升降失常为发病基础,胆邪犯胃为基本病理变化,肝胆郁火移胃为其病机。主要病机是“邪在胆,逆在胃” 。中医辨证以肝郁胆热型居多,但最终均以胃气上逆为根本病机。故笔者认为,治疗上应以和胃降逆为基本,佐以清热利胆、疏肝理气。方中柴胡疏肝解郁,治心腹肠胃中结气,为主药。枳实善行气宽中,消胀除痞,与柴胡配伍,一升一降,共同调畅中焦运化之气机,亦可使胃肠收缩节律增加,使胆囊收缩,奥狄括约肌张力增加,白芍益阴和里,与枳实同用,能疏畅气滞。制半夏、代赭石降逆止呕,消痞散结;陈皮、白术扶正健脾,理气和胃,郁金、金钱草、蒲公英清热解毒,行气利胆;甘草柔肝止痛,诸药合用,扶正抑木,和胃降逆。现代药理研究证实,白术能通过肠管活动的调节作用,使肠紧张度增高而影响胆汁流向。枳实能促进胃肠蠕动,增高胃排空能力,与白芍、甘草合用,又可降低迷走神经的兴奋性,增强幽门括约肌的功能,从而可控制胆汁反流。同时使用西药曲美布汀可增加胃窦部收缩,促进胃排空,减少胆汁在胃内停留时间,改善食管下段括约肌功能;铝碳酸镁咀嚼片可在胃腔吸附胆汁酸和胃蛋白酶,抑制胃酸分泌,从而保护胃黏膜屏障,缓解临床症状;谷维素调节内脏自主神经系统,稳定胃肠动力,疼痛缓解快[5]。中西药合用,扬长避短,标本兼顾,疗效高于对照组。在服药同时还要注意饮食,调节情绪,适当锻炼,从而有利于康复,降低复发率。

参考文献:

[1] 祁月英,吴和木.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中医药治疗进展[J].河北中医,2007,29(1): 76.

[2] 陈贵廷.实用中西医结合诊断治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科技出版社,1991,435-436.

[3] 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草案) [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4,10(5):3l4.

[4] 张侃,黄福斌.辨证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162例[J].河南中医,2002,22(1):44.

[5] 张茜君,宋澄清.谷维素临床新用途[J].中外医学研究,2010,11(2):201

上一篇:老年血液透析患者的护理体会 下一篇:子宫颈癌47例的MRI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