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学模式与教学风格

时间:2022-08-25 06:53:54

浅谈教学模式与教学风格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渠道。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主要阵地,课堂教学的质量,就是一个学校的教学质量,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其根本就来自于课堂教学。

教学模式即教师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教学模式是一定的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的反映,是一定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行为规范。每一种教学模式都有其特定的逻辑步骤和操作程序,它从宏观上帮助教师把握了教学活动的整体及各要素之间的内部关系,它规定了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各步骤应当完成的任务。任何模式都不是僵死的教条,而是既稳定又发展变化的程序框架。

科学的教学模式,是经过广大教师的摸索、探讨,已渐渐被人们认可的。一些先进学校,已经付诸实施。江苏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山东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模式,山东随州市中学的“121”模式,湖北厉山三中的“立体课堂”模式、山东兖州一中的“循环大课堂”模式、江苏灌南新知学校的“自学?交流”模式等等,其称谓不同,具体实施过程也有所差异,但一个共同点,就是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在民主合作中学习探究,其突出的是学生的训练,学生的活动。

教学过程中,优秀的教师一定要将自己的教学个性融入模式之中,逐步走向个性化教学风格,真正做到活而不僵、同而不死、活而不乱。对于教学模式我们千万不能生搬硬套,不能邯郸学步,关键是找到适合学校、教师和教学实际的模式。无论何种模式,它的核心都应该是学生,课堂变革是为了学生的学习增值,这是模式更为内在、本质的内容,模式背后的理念才是模式建构和实践的精髓。模式具有可复制但不能完全复制的特点,所以我们不主张一味硬搬模式,在实践中,要在模式的基础上形成教学智慧。

新课改的指导思想是坚持教学手段多元化和教学风格多样化的原则,反对教学方法的标准化和格式化。其实,在课堂教学中,不论新旧课程,从来就没有什么适合每个教师和任何学科的万能模式。不管是哪种教学模式,都不能只从表面形式上照搬套用教学模式,也不能一堂课只使用一种教学模式,要克服单一化倾向,提倡多种教学模式互补融合。同时,还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教学内容以及教师自身的特点合理选择适当的教学模式。

教学风格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最高境界,也是教学改革的最高境界。课堂教学的的魅力在很大程度上是教师的教学风格。如雨果所言,风格是打开未来之门的一把钥匙。平时课常教学中,教师要关注自己已有的知识、能力、水平、特长, 要在已有教学经验、特色的基础上追求并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语文教学最喜个性化,最忌模式化。面对个性差异的学生,语文教学要学会更加用心地经营课堂,用好教材,设计出属于自己的个性化课程样式。事实上,像王栋生、李吉林、窦桂梅、蔡明、余映潮……这些著名的语文教育专家,都有自己特意设计的一套个性化的语文教学方法。他们是语文专家,但首先是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专家。一个语文教师,如果没有超强的课堂教学设计能力,是很难把语文课上得精彩而且让学生喜欢的。

教学风格的形成一定要特别关注学生,语文教学的学生立场,就是要求提供给学生的教育,必须以学生的心理成长、精神发育、情感丰富和能力发展作为逻辑起点;要求充分理解和尊重学生,承认学生发展的规律,一切课程都应该为学生的个性张扬、能力提升和生命持续发展服务,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现在,更要关注学生的未来,将学生当下的快乐成长与未来的幸福人生圆融统一起来。

每一个教师由于个人的成长经历不同,个性特点不同,兴趣爱好不同,以及工作环境和教育对象不同,会逐渐形成不尽相同的教学风格。即便是同一个教师也会根据不断变化着的情况和实际需要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展示自己不同的教学风格。如果你擅长背诵,你可以像于漪老师那样不带教科书、不用教案、更不用学案靠超常的记忆,用“心”来教学,让学生打收眼里佩服;如果你擅长朗诵,你可以像韩军老师上《大堰河――我的保姆》那样,不用解析,只听一遍朗读就已经让学生叹为观止;如果你的普通话很标准,那你不妨多些范读,如果你很有表演天赋,那就可以巧用肢体语言……总之,魏书生不同于钱梦龙,余映潮有别于李镇西,你可以走出去学,请进来教,你可以获益良多,你也可以成为名师,但他们永远是他们,你永远是你。

我们常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因材施教,贵在得法。教学有法,是指一定要按规律教学,教无定法是指突破一定的模式,而其中关键是因材施教、贵在得法。课堂教学中,应当遵守一定的规范,同时又不能拘于某一规范,要引导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既适合学生,又适合自己,从教学模式转向教师风格。课程改革最终的目的是解放人,重视个体独特的体验、个性发展的需求。从教学模式转向教学风格,既是学生的需求,也是教师发展的归宿。

上一篇: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体验·探索·创新... 下一篇:倡导新型师生关系 促进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