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足跟血采集困难原因分析与改进方法

时间:2022-08-25 06:39:20

新生儿足跟血采集困难原因分析与改进方法

摘要: 目的: 分析新生儿足跟血采集困难的原因,探讨改进方法,提高一次性采血成功率。方法: 改变传统方法,将采血环境、采血部位和,采血时机,采血针改进,给予新生儿充分母乳喂养,改善新生儿足部血液循环,采血人员固定,血样保存良好,在此基础上观察采血成功率。结果: 新生儿足跟血一次性采血成功率在92%以上,血标本合格率达100%。 结论:改进后的采血方法使新生儿采血成功率显著提高,减少新生儿痛苦,提高家长满意度,提高护理工作质量。

关键词:足跟血;新生儿;改进

Abstract:Objective To increase the success rate of collecting infant heel blood, the causes of collection difficulties and the methods to overcome the difficulties were analyzed. Methods operation environment, operation site and posture, operation timing, and operation needle were changed. Breastfeeding, heel blood circulation improvement, operator, and preservation of heel blood were considered as well. Results the success rate of collecting infant heel blood was improved to 92% and the pass rate of infant heel blood sample was improved to 100%. Conclusion The improved infant heel blood collection methods were achieved with high success rate, less pains, and enhanced nursing quality.

新生儿疾病筛查的两种疾病是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CH)和苯丙酮尿症(PKU),这两种疾病是先天性、遗传性疾病,治疗不及时可严重影响新生儿体格、智力发育 [1]。但是如果在新生儿期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可以避免对宝宝造成严重的危害。一旦确诊,应立即治疗,治疗越早,预后越好。新生儿足跟采血是新生儿筛查的第一个重要环节[2]。筛查的方法是新生儿出生72h后,并且在不超过一个月内,一般在宝宝出生3-7天之内,充分哺乳6次以上,从新生儿足底部采血,在特定的滤纸上采集3个血斑,直径大于8mm,血滴自然渗透,滤纸无污染,送实验室进行检查。我们在对新生儿进行足跟血采集过程中发现,此操作有一定难度,对技术要求较高,一次成功率低。我院为提高采血成功率,对采样困难的新生儿进行原因分析,总结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改进方法,。现将方法展开论证。

1 临床资料

选择我科自2012年7月至2014年6月出生的新生儿共计1426例,男婴763例,女婴663例,早产儿61例,足月儿1365例,巨大儿170例,拒采8例,死亡3例,同意筛查的为1415例。符合条件:(1)在我院出生的新生儿,出生后首次开奶时间大于72h,一般为3-7天之内;(2)充分哺乳6次以上;(3)采集3个血斑,直径大于8mm。

2 结果

我们在将新生儿的采血环境,采血部位和变化后,在将采血时机和采血针调整后,对新生儿进行充分哺乳,保证足部血液供应,在将采血人员固定,血样保存良好的情况下,大大提高了采血成功率,使新生儿足跟血一次性采血成功率保持在92%以上,血标本合格率达100%。

3 讨论

因为临床采集血标本成功是多方面的,初期也会有一些采血不成功的事例,也存在家属的抱怨与不理解,既增加了新生儿的痛苦,也影响了护士的工作进度。这就需要我们临床工作人员历经坎坷后要不断摸索,寻找失败原因,要注意将采血细节规范后贯彻到底,总结积累采血经验,对传统的采血方法进行补充和改进,运用采血技巧。

3.1 新生儿足跟血采集困难原因分析

3.1.1 采血环境不佳 新生儿的体温对环境温度比较敏感,采血时室内温度过低可导致新生儿四肢寒冷,毛细血管收缩,末梢循环差,导致护理人员采血困难。而室内温度过高时,由于新生儿大量出汗而使血容量偏低,血液粘稠度增高[3],易造成标本凝固。

3.1.2 采血部位及采血不佳 传统采血部位在足跟两侧随意穿刺,此部位末梢血容量相对不足,采血量很难合格;传统采血是将新生儿置于平卧位,平卧位时血源相对不充足。由于新生儿血容量相对集中于躯干、内脏[4],四肢血液循环差,故容易发生采血困难以致反复穿刺。

3.1.3 采血时机选择不妥,新生儿未能得到有效的母乳喂养 采血人员没有综合判断采血,采血时机不成熟。采血只是在新生儿出生72h后任意时间采集足跟血,而未得到有效的喂养,未摄入足够的乳汁。

3.1.4 采血针选择不妥 传统采血针有直针、输液头皮针,进针深浅不定,速度不均匀,出血量不足,极易造成二次穿刺。

3.1.5 个别采血人员经验不足 由于班次问题等各种原因导致采血人员不够固定,而经验不足者尚不能完全掌握操作技巧,采血困难时新生儿哭闹引起家属的焦灼不安,这无形中又加大了护士的压力。当采血量不足时反复用力挤捏新生儿足部导致溶血、皮损或肿胀。

3.1.6 血样保存不良 血样采集后,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血标本被污染或者保存不当,例如血片采集后未及时封存,受到紫外线灯的照射,而导致血样固化在血片上化验不出或疾病筛查出现假阳性。

3.2 新生儿足跟血采集的改进方法

3.2.1 采集足跟血房间宜温暖舒适,调节为正常室温,室温应控制在26℃~28℃,相对湿度保持在50~60,且保持安静。适宜的采血室温度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肢体局部毛细血管扩张,血流通畅,采血处有足够的血供,便于采血。

3.2.2 根据新生儿解剖特点,沿其外侧足踝前缘向其足底外侧缘测出垂直线,该线与足底外侧缘交界处即为穿刺点[5-6],这里是足底浅静脉收集足底皮静脉网汇入足背外侧缘静脉处浅静脉汇集点,此点血管密集粗大,血量丰富,增加出血量,易于采集;在上将特制软垫置于新生儿头部及躯干,使新生儿心脏水平高于下肢,保持头高脚低位,下肢静脉血短时间内充盈,局部血容量充足,从而提高一次性采血成功率。

3.2.3 充分评估新生儿,满足以下几点:出生在72h后,因为新生儿出生满72h以后采血可避开生理性促甲状腺素上升期,可减少CH筛查假阳性;充分哺乳6次以上,足跟血样采集还要求必须保证新生儿摄入6次母乳后进行。新生儿血容量主要取决于哺乳,每次哺乳以新生儿吃饱为准,采血若只是在新生儿出生72h后任意时间采集足跟血,而未得到有效的喂养,未摄入足够的乳汁,新生儿血液中苯丙氨酸浓度偏低,从而出现PKU假阴性,护理人员应做好母乳喂养宣教,使产妇和家属充分理解母乳喂养的重要性,指导产妇如何保证充足的乳汁及如何判断婴儿是否摄入足够的母乳,在达到有效喂养6次后采血能大大提高合格率,且在哺乳后立即进行采血,容易发生新生儿溢奶、窒息;保证新生儿肢体温暖、末梢血液循环好、毛细血管充盈,新生儿各项功能尚不完善,末梢血液循环不够丰富,无法完成3滴血的采集,给采血工作带来困难。以新生儿沐浴后或下肢温水浸泡3~5min后采血为佳。采血前可对新生儿进行抚触(时间为5~20min)、足浴、游泳、沐浴(水温38℃~41℃)等。足浴促进足跟部血液循环,使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保证足部有良好的血运[7];当新生儿游泳时,由于水的浮力作用,使心脏得到充分的血液供应,增加末梢血流量,也有助于提高采血成功率[8];沐浴后使全身血液循环加快,便于采血,也避免了因用力挤压而引起的溶血现象[9]。

3.2.4 目前临床新生儿采血多用无菌三梭针穿刺,刺入深度为2-3mm[10],针与皮肤呈35°-40°进针,快速出针,此操作即有足够的出血量,不需要用力挤压,便于临床操作,减少新生儿痛苦。

3.2.5 新生儿足跟血采集是妇产科及儿科的一项重要的技术。在人员配备上,尽量保持采血人员固定,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组织培训和交流学习,使操作流程形成规范,提高采血人员技能。

3.2.6 血样应在清洁环境中以水平位置在封闭室内自然干燥,于22℃~24℃空气中暴露3~6h,相对湿度50%~70%[11]。避免潮湿、直接日照、置于暖气上烘干,自然干燥4h送检。不能及时送检者,应将标本置于塑料袋内,保存在2℃~8℃冰箱中[12],最迟3日内送检。未干燥的血样避免重叠。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新生儿疾病筛查是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措施之一。

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检测新生儿CH及PKU,迄今为止,新生儿疾病筛查已成为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普查项目之一。近几年来,随着我院分娩人数逐步上升,加之当今社会独生子女的增多,家长对宝宝的重视度增加,新生儿足跟血采集的要求也不断提高。

这是产科工作中科学性和人文性的综合体现,是一种实用、高效的采血方法。综上所述,改进后的采血方法既保护了新生儿,做到尽量减轻其痛苦,避免了反复扎针;又减少了新生儿家长不满等不良现象,提高了家长对护理工作的认可;与此同时,此方法也大大提高了护理工作质量,使操作流程更加规范流畅,是切实可行的。

参考文献:

[1]孙婷婷,毛仑,陶晨,等.新生儿哺乳后采集足跟血最佳时机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91-92.

[2]张新荣,郭振萍,杨红书.新生儿疾病筛查足跟血采集方法的探讨[J].河北医药,2010,10,32,19.

[3]刘东萍.新生儿疾病筛查足跟血采集的护理管理[J].中国美容医学.2012,10,21,10(下).

[4]金汉珍,黄德珉,宫希志主编.实用新生儿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57.

[5]张海旺,陈永平.新生儿疾病筛查足跟采血方法改进前后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健康月刊,2011,30(10):3-4.

[6]林秀琴.有效提高新生儿疾病筛查足跟采血成功率的方法探讨[J].中国社区医师,2012,14(24):267.

[7]王江华,甘朝霞.新生儿足浴沐浴后采集足跟血的效果观察[J].护理杂志,2005,22(9):21-22.

[8]刘畅,孙鹏,刘炜,等.新生儿游泳后进行足跟采血的临床研究[J].现代护理,2005,11(20):1679-1680.

[9]王素梅.新生儿先天性代谢疾病筛查采血体会[J].护理杂志,2002,19(6):34.

[10]李日清.新生儿疾病筛查足跟血采集方法的护理研究进展[J].海南医学,2010,21,10.

[11]李春娥,夏振炜,俞善昌.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治疗进展[J].新生儿科杂志,2005,20(6):277.

[12]宋国丽.新生儿足跟血采集困难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全科护理2013,2,11,2.

上一篇:医护一体化管理在提高老年病科护理质量中的应... 下一篇:楚雄州1―6岁儿童营养状况调查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