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借成语 妙学文言

时间:2022-08-25 04:37:25

巧借成语 妙学文言

汉语成语绝大多数来自于古代文化典籍和诗词,正因如此,其中保留了许多文言现象。笔者认为,在高中的文言文教学中,巧借成语,能在一定程度上让文言文学习化难为易,变枯燥为有趣。

一、借助成语,推断实词词义

学生阅读文言文时,遇到一些现在常使用的实词,常常望文生义,以今义揣度古义,结果由于这些实词古今意义的差异导致了对文意的误解。这些造成阅读障碍的古今异义词,我们有没有方法快速有效地帮助学生记下来呢?笔者的方法是借助成语。其实,很多古今异义词的古义在成语中都能找到印证。例如:

1.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2.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涉江》)

3.孔子穷于陈、蔡之间,七日不尝食。(《吕氏春秋·慎人》)

4.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以上加点字的字义分别与成语“不速之客、日薄西山、穷且益坚、相见恨晚。”中加点字的字义相同。可见,有时借助熟悉的成语,可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推断出某些文言实词与现代意义相差较远的词义。

二、借助成语,理解词类活用

(一)名词活用作状语

名词在现代汉语中一般须带上介词才可以作状语,而在古汉语中,不用介词,直接用名词作状语置于名词之前的现象也不少。例如:

1.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鸿门宴》)

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例1中的“翼”是名词,但在句中作状语,译作“像鸟的翅膀一样”;例2中的“上”和“下”也都是名词,也在句中作状语,分别译作“向上”“向下”。

此类活用现象学生理解起来较困难,教师可以联系学生熟知的成语,如“狼吞虎咽、星罗棋布、车载斗量、玉洁冰清”等,通过讲解这些成语的意义,就能帮助学生理解名词活用作状语了。

(二) 意动、使动用法

古代汉语中存在着大量的意动和使动用法。例如:

1.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勾践灭吴》)

3.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

例1的“美”:“认为……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例2的“洁”“美”“饱”:“使……干净”“使……华美”“使……吃饱”,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例3的“活”:“使……活”,动词的使动用法。

意动用法与使动用法是文言中重要的语法现象,也是学生较难理解的语法点。教师若生硬地给学生讲解此类语法,其效果很差。但若在讲解语法的基础上,巧妙联系熟悉的成语,可能会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事实上有着这两种用法的成语不少,例如:“先人后己、鱼肉百姓、不远千里、不耻下问”、厚古薄今”中的加点字都是意动用法。又如:“触目惊心、大快人心、闭月羞花、沉鱼落雁”中的加点字都是使动用法。

(三) 名词、动词、形容词之间的相互活用

文言中的名词、动词、形容词由于表达的需要,相互之间常常出现活用现象。例如:

1.从骊山下,道芷阳间行。(《鸿门宴》)

2.温故而知新(《〈论语〉十则》)

例1的“道”,是名词用作动词,译为“取道”;例2的“故”“新”,是形容词作名词,分别译为“旧知识”“新知识”。

成语中这种名词、动词、形容词之间相互活用现象虽不十分普遍,但依然不少。例如:“拈轻怕重”中的“轻”“重”就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又如:“烟蓑雨笠”中的“蓑”“笠”则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三、借助成语,掌握虚词用法

对于学生来说,文言中有些虚词的用法掌握起来确实困难,一些虚词的用法也容易混淆,这时巧妙地借助成语加以理解和区分,或许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如:

投诸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例句中的“诸”兼有“之”“于”两个字的意义和作用。讲到此处,教师只要联系成语“付诸东流”,学生定会豁然开朗。

又如“而”是表承接关系还是表修饰关系,学生常常混淆。此时,教师除了讲解语法帮助学生理解,也可以借助常用的成语帮助他们细细体会两者的区别。例如:“一挥而就、待价而沽、知难而退”中的“而”,作连词,表示承接关系;“侧目而视、向隅而泣、侃侃而谈”中的“而”则表修饰关系。

四、借助成语,学习文言句式

文言中的一些特殊句式如宾语前置句、被动句、判断句、状语后置句,都能在成语中找到例子。例如,“何患无辞、何足挂齿”等成语就体现了“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时不我待”“时不我与”则体现了“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惟利是图、惟命是从、马首是瞻”照应了“以‘是’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现象。

又如,“见笑大方、囿于见闻”分别是典型的“见……于……”“……见……”文言被动句式;“草木皆兵”“人为刀俎,我为鱼肉”“钉是钉,铆是铆”则表判断;“假力于人”“盛行于世”“溢于言表”,是介词结构的状语后置句等等。只要做教学的有心人,我们还会找出很多包含了文言句式的成语。

成语古已有之,保留了文言字词句法等多种知识,是探寻文言文和丰厚文化的一把钥匙。

(作者单位:北京市和平街第一中学)

上一篇:“四个突出”写好抒情散文 下一篇:掌握有效方法 突破解题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