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教案范文

时间:2023-03-02 18:55:19

成语教案范文第1篇

1.辨析成语运用中主要会出现的错误类型。

2.学习基本的解题技巧和规律,提高判断力。

教学重点:

辨析成语运用中主要会出现的错误类型。

教学难点:

学习基本的解题技巧和规律,提高判断力。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悠悠成语,融贯千秋。它是历史事迹的缩影,是民族文化的结晶,是前人经验的积累,无不闪烁着祖先丰富智慧的光芒。从一定意义上来讲,千古流传的成语是中华民族人文素质的文化底蕴。

二、成语运用的错误类型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辨析成语运用时会出现下列错误类型:

(一)望文生义

高考中有一些不常见的成语,因为我们不理解成语的含义,命题者在设题时故意望文生义,曲解词义。

例:在语文老师的帮助下,我逐渐改掉了文不加点的毛病。

总结:很多时候,字面的意思与它本来的意思是大不相同的,如果按字面的意思来理解就会出错。这样的成语很多,如:大方之家、下里巴人、登堂入室、毫厘不爽等。

(二)张冠李戴

有些成语有特定的使用对象,如果把握不准,就容易扩大使用范围或误作他用。

例:古人中不乏学习的楷模,悬梁刺股者,秉烛达旦者,闻鸡起舞者,在历史上汗牛充栋。

类似的现象还有:相敬如宾只能用于夫妻之间;青梅竹马只能用于年幼的男女之间;豆蔻年华指十三四岁的少女;等等。

(三)搭配不当

每个成语由于自身词义和词性的不同,在句子中的语法功能也不同。如果把握不准,就容易造成功能混乱或与中心词搭配错误。

例:第十五届北京放映推介晚会在华彬紫金剧院举行,几百名中外电影人济济一堂地重温62部精彩的国产片。

总结:一个词语依据某种语法关系,往往有较固定的搭配方式,比如说,有的只能用于否定句中,如“同日而语”“等量齐观”等;有的不受数量词修饰,如“莘莘学子”等。

(四)误用褒贬

成语从感彩上又可以分为褒义、中性、贬义。在使用中,必须辨明色彩,否则就会误用。

例:司机张师傅冒着生命危险解救乘客的事迹,一经新闻媒体报道,就被传得满城风雨,感动了无数市民。

总结:成语的感彩分明,我们在运用时,要因目的、场合、对象的不同而异,用于赞扬、夸奖的使用褒义成语,用于贬斥、批评的使用贬义成语。

(五)谦敬错位

有些成语是谦词,只能对己;有些成语是敬词,只能对人。如果辨别不准,就会导致错位。

例:您刚刚乔迁新居,房间宽敞明亮,只是摆设略显单调,建议您挂幅油画,一定会使您蓬荜生辉。

总结:遣词用句的时候,要注意得体有礼,对别人要敬,对自己要谦。要让词语的谦敬色彩与语境保持协调一致。

(六)重复赘余

有些成语在句子中的意思是准确的,但联系整个句子看,与句中的表述重复,造成重复赘余的毛病。

例:看到黄宏表演的小品、向严肃的父亲也忍俊不禁地笑了起来。

总结:成语使用重复累赘主要表现在句子中已经含有该成语的部分意思,造成整个句子叠床架屋的毛病。类似现象如:责无旁贷的责任、刻骨铭心的难忘教训等。

(七)自相矛盾

还有一些由于我们没有准确而全面地掌握它的意义,因而在使用过程中使它的意义与句子其他部分表达的语意相矛盾造成句子逻辑不当。

例:他对工作一向拈轻怕重。勇挑重担。

总结:自相矛盾的误用主要表现在成语的意思与句子其他部分表达的寓意相矛盾,造成句子逻辑不当。类似现象如:早已预料的无妄之灾、找到了明显的蛛丝马迹等。

(八)不合语境

具体的语言环境对所用的成语有着特定的约束作用,如果不加理睬,就会出现不符合语法或逻辑的现象。

例:他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大人喜欢孩子,孩子也喜欢大人,一家三口相濡以沫。

三、小结

只有弄明白高考成语题的设误类型,我们才能准确无误地判断出成语运用的正误,才能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给自己表述的语言增添亮色。可见,要做到正确使用成语,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多留心、多积累、多归纳。

成语教案范文第2篇

一、基础知识的复习

1.生字的复习

在总复习时,每位教师都要汇报自己在平时听写时学生普遍写错的字,由负责拟写生字复习教案的老师汇总,编写出教案后,由执教者引导复习。主要步骤是:先由学生自己翻出平时听写本,把自己写错的生字找出来,分析错误的原因与同学交流。再汇报自己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错别字。最后做老师精心设计的形近字、多音字练习,对易错的字进行巩固,汇编出形近字、多音字大全。

2.词语归类复习

先由学生收集本册近义词、反义词、各类成语,教师归纳在一起,从而唤起学生的记忆。活动前先拟写计划,组长执笔记录。收集后,教师上复习课引导分类汇总,我们把成语分为数字成语、含动物的成语、历史故事成语、神化传说成语、含修辞的成语,等等。在网上搜索趣味语文习题,由李明珍老师负责设计,提出设计方案。由于成语复习比较枯燥,所以要考虑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有兴趣学习。全组老师针对她的教案提出自己的观点,进行讨论,最后达成共识,形成教案。上课时,看哪个组材料收集得多,收集得全,进行奖励。收得不全的小组在听其它组交流时要补充自己的资料,同样要汇编成六年级上册近义词、反义词、成语大全。再设计出封面、目录。活动后有总结、感悟。这样,使学生在自己动手收集的过程中,锻炼动手能力、团结协作能力。

3.病句的修改

首先找病因:在组内先讨论病句的类型,就像医生给病人看病一样,只有查出病因,才能对症下药。我们要求负责教案的老师在教案中全病句的类型,进行练习设计:(1)成分残缺;(2)用词不当;(3)词序颠倒;(4)重复嗦;(5)不合事理;(6)前后矛盾;(7)分类不当;(8)关联词错误。然后开出药方、对症下药,如:成分残缺的要“补”;用词不当的关联词错误的要“换”;词序颠倒的要“调”;重复嗦的要“删”。值得注意的是修改病句的原则是不改变原意,同时以最简洁的方法修改,因此,修改前必须读懂句子,明确句子表达的意思,找到病因后修改,修改后还要细致检查,因为有的病句不止一处有语病,还要看有没有将意思表达清楚,有的病句不止一种修改方法,只要表达清楚即可。所以我们要教给学生如下修改步骤:(1)读句子、理句意,(2)查、排、审找病因,(3)改句子、保原意(改得少、改得巧)进行改病句练习。每一类病句都要全,而且练习形式要多样。可采用各种形式的比赛进行,激发他们的竞争意识,进取意识。

在进行基础知识的复习时,由于基础知识内容多、量大,复习较为繁琐,我采用分层次复习法,简单的知识要求学生在家里完成自主复习,教师抽查,如字、词的复习。词语的理解可放到课文复习中,并要求学生上学必须带字典,不懂的字、词要会自己查,或小组商议、讨论,直至理解。同时,教师还要不断地扩大学生的阅读量,从文章中找出关键词语,让学生分析理解。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又可开阔学生的眼界。对于基础知识中比较复杂的语法知识,虽然只要求学生了解,并在此基础上运用,但如果老师单纯地讲,有些问题就会错过。

二、阅读理解部分的复习

阅读是借助具有客观意义的文字符号,理解阅读材料的意义,从而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思维活动;是搜集处理信息、获取知识、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形成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学习阅读以获得阅读知识、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养成良好阅读习惯、掌握阅读方法为目标。小学生学习阅读的具体要求是:学会运用朗读(诵读、背诵)、默读和精读、略读、浏览等多种阅读方法,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知识积累、生活体验理解词句的意思,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领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并有自己的见解;能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能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同,扩大自己的阅读面。

以读懂一段话为例:

自然段就是指在文章里提行排版空两格为标志的一段文字。在自然段中的句子间有一定的关系,有的一个或几个句子可以组成一个意思,分析段中句子间的关系,有利于理解段落的内容。段落中句子间的关系常有以下几种形式:

1.总分关系

有(1)总叙分叙、(2)分叙总叙、(3)总叙分叙总叙几种,阅读时抓住了中心句就了解了段落的内容,如:

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行船的速度极快,来往船只多,他操纵自如,毫不手忙脚乱。不管怎么拥挤,他总能左拐右拐地挤过去。遇到极窄的地方,他总能平稳地穿过,而且速度非常快,还能作急转弯。两边的建筑飞一般地往后倒退,我们的眼晴忙极了,不知看哪一处好。(《威尼斯的小艇》)

这段话是由“总叙分叙”形式构成的,全段围绕“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这一内容(中心句)叙述。

2.并列关系

围绕一个内容,从几个方面进行叙述,这几个方面是相互并列的,如: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桂林山水》)

这两段话分别从“静、清、绿”“奇、秀、险”写出了漓江水、桂林山的特点。

3.递进关系

段落中的句子在意思上一层更进一层,或者是在范围上由小到大,或者是在程度上由轻到重等,如:

泸定桥离水面有十多米高,是由13根铁链组成的:两边各有两根,算是桥栏;底下并排9根,铺上木板,就是桥面。人走在桥上摇摇晃晃,就像荡秋千似的。现在连木板也被敌人抽掉了,只剩下铁链。向桥下一看,真叫人心惊胆寒,红褐色的河水像瀑布一样,从上游山峡里直泻下来,撞击在岩石上,溅起三米多高的浪花,涛声震耳欲聋。桥对岸的泸定城背靠着山,西门正对着桥头。守城的两个团敌人早已在城墙和山坡上筑好工事,凭着天险,疯狂地向红军喊叫:“来吧,看你们飞过来吧!”

成语教案范文第3篇

请听一位教师的真情告白

一位县教研室的领导,多次表扬一位备课认真的老师,这位老师无奈地这样对他感叹道:“你多次表扬我说我备课认真,格式规范,内容详细,书写工整。可那是抄来的呀!这样的备课对我的教学没有一点用处,到真正上课时,还得重新想,将真正有用的内容写在书上……”备课的无效,备课与上课成了“两张皮”。

分析传统与现代备课方式的利与弊

传统手抄备课:一位语文教师刚忙完上课,就拿出一本教案设计,抄呀抄呀,一节课时间下来,时而圈圈画画,也就只能备好一课时教案。耗时多,照搬照抄;闭门造车,教法单纯。一学期下来,抄了一本又一本,浪费了钱财。传统化备课,教师埋怨,但领导放心。教师一定程度上,了解了文本内容,“逼”着教师去熟悉教案,深思

熟虑。

现代电子化备课:一位教师或沉思片刻,或上网查阅资料,或打印分发,一份份新教案生成了。辛苦一个人,资源共分享,大家也有了一份让人赏心悦目的新教案,教师们甜滋滋的。快捷、方便、美观;信息新,教法多。但也会给教师带来贪图安逸,求现成;“孪生兄弟,同模样”。教案打印,需要很多的纸张等;不打印抱着电脑又不好操作。

请看在语文书上备课

如何才能改变这一现象,提高备课的有效性成了课改进程中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那到底怎样备课才经济高效呢?根据我多年的经验,我认为应该把课备到了语文书上。下面以《司马迁发愤写

》为例,谈谈我是怎样把备课备到语文书上的。

1.备教学思路

叶老说过:“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是发展的主体。凭借课文,抓住“发愤”一词,引导学生探求体现中心的词句,通过诵读来感悟,内化语言,结合对文本的拓展补充训练,引导学生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领会文章的中心。

2.备教学目标

围绕目标教学应是永远不变的宗旨。本课设定三个目标,一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二是精读课文,理解司马迁为什么发愤写《史记》以及他怎样发愤写《史记》的;三是重点研读第三段,凭借语言文字,适度拓展,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3.备文本困惑处

我们在备课时首先要以一个普通阅读者的身份充分地与文本对话,获得自己的理解感悟,然后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再次研读,去揣摩哪些地方学生读不懂,理解上存在困惑,以便在教学中有的放矢,加以解决。如课文中“他不但被关,还受酷刑”,受得什么酷刑?应查阅资料:司马迁被处以极其残酷的刑罚――宫刑(古代一种酷刑,生殖器,也称腐刑)。这种刑罚不仅是对肉体的无情摧残,更是人格上的奇耻大辱。入狱受酷刑后的司马迁,将断子绝孙,成了一个废人,生不如死。

4.备文本空白处

课本中有许多文章均留有“空白”,需要读者去感悟。如果我们的老师能激活学生课外储存作补充,恰到好处地“补白”,就能促进学生感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为深刻感悟司马迁坚强、不屈不挠,在备课时可利用课文插图想象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情景。夏天,烈日炎炎时();冬天,大雪纷飞时();天色微明时( );夜深人静时

()。让学生想象练说,道出对司马迁的深深敬佩之情。

5.备文本延伸处

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应是“三分靠课内,七分靠课外”,语文教学要把课堂延伸到课外,把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结合起来,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打下基础。鲁迅先生曾这样高度评价司马迁的《史记》,称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因而,我找出大家都耳熟能详的出自司马迁的《史记》成语:“指鹿为马,四面楚歌,卧薪尝胆,唇亡齿寒,毛遂自荐,完璧归赵,负荆请罪,背水一战”,让学生课中读读成语,课后读读成语里的故事,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指明广阔的空间。

当然,在语文书上备课远不止以上说的几点,应随课文内容的不同而各有侧重点,如备知识抽象处、备教学拓展处、备课后练习处。把备课备到语文书上,摒弃了备课形式的格式化、形式化,高效、经济,应是一种有效备课的有益尝试。不揣浅陋,愿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成语教案范文第4篇

坦诚说,我一直是惧怕上公开课的――学校要求每一位老师一学年起码开一堂组内观摩的公开课。而我,每回上公开课都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感觉很慌张。虽然正式开课临场状态都能貌似镇定,虽然评课的时候,同仁们也多有鼓励,或说这不错,或说那挺好。虽然这么多年来的公开课,我总是变着不同题材来开课,希望能找到一个突破口,一个让自己喜欢上公开课、观摩课的转机。虽然我认真地准备教案,安排教学容量,用心地设计课件,预想学生的上课反应,甚至于揣测听课老师的观课角度。但是开完课,那种完成任务般的松散心和怅然若失的感受总纠结于心。一直到近两次的公开课,我才有了明显欢喜的体悟。

前一次是在去年,开的课是高中语文必修二梳理探究部分之《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对于这仅一课时的探究课,我设定了几个目标:了解成语来源;认识成语这一特殊语言形式的特点,比如结构特点、文言现象、修辞作用;调动以往所学,搜索各个文化领域的一定量的成语词汇等。因为调课的关系,学生做完课间操几分稀稀落落地回教室。刚巧那天是学生第一次做新的广播体操――五祖拳健身操,那般不熟练不到位的表演令观者忍俊不禁。于是在开课的时候,我临时篡改了导入词,让学生自己用成语来形容一下刚刚的广播操表演。一下子课堂的氛围就激动起来了。“花拳绣腿”“群魔乱舞”“搔首弄姿”……纷纷出炉。在纠正个别词语使用的不恰当后,我让学生结合以前自己所学,综述成语的定义和来源。再以看图片猜成语为辅助帮助学生巩固认知。学生的情绪颇为高昂。于是趁势让学生观察分析成语的特点。此时学生的激情有些回落,但是分析过程多几分冷静是很有必要的,且于课堂来说,气氛情绪也该是时起时伏,有紧有松,才不会过于透支学生的专注力。再来的环节是“成语之我知比拼”――先由学生自己梳理一下成语大概涉及了哪些文化领域,再以小组为单位比赛对应领域的成语掌握量。最后推荐学习成语的相关工具书。

这一节课没有涉及到成语使用常见错误,这点在评课中被同事们指出来――觉得这堂课虽然气氛热烈,但是实用性比较缺,与高考考纲要求有些背离。但我反思后,还是秉着自己的观点认为,作为梳理探究课,整理过去所学,体验成语的文化魅力,进而激发对成语积累学习的兴趣,这也便足够了。毕竟成语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主要赖于学生的自主学习积累。而本课题也主要讲“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而非“辨析成语使用”。且我觉得于高一年的学生来说,这个时候没有必要这般早地提及高考这条高压线。因此我也就没有再多花力气去补课,这算是我第一次上完观摩课再听完评课意见后,给自己的教学预设做的首回肯定。也许正是因为课堂上学生的反应热烈且后来又几次找我耍弄成语接龙的表现,给我增添几分被肯定的心思。也让我深以为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还需要看看学生后坐力的有无、强弱。对观摩课、公开课以及开课老师自我的评介,确实应该注意加入以学生为主体的评价基础。

再来的一堂便是今年3月校开放周的开放课。存在的一个问题便是吴老师所提到的,课件没有按照计划完整应用到,跳跃性也比较大。这个课题是李商隐的《马嵬》,按照教学预设,主要是解读《马嵬》,还和郑畋的《马嵬坡》做比较阅读。因为月考才刚结束。学生的情绪有些低迷。而我因为学生在考试中诗歌题目得分率偏低,而将教学重心设定在对文本逐字逐句解读,意图他们能体会我的“良苦用心”。可惜在第一个班级试讲时,课堂效果并不理想,学生的参与兴趣很弱。证明我的纠结点并不能通过这一首诗能得到什么突破。与其如此,不如还是单纯看待这堂开放课。于是在下一堂课另外一个班级上课的时候,我及时将导入部分做了修整,让学生回忆杜牧的《过华清宫》并简括诗人观点,由此抛出李商隐的观点又是如何的讨论题。于是学生在回忆旧知的情绪带动下很快就进入了就文本分析然后概括观点态度的比较阅读中。这与我准备的教案有出入。但学生的课堂参与讨论的情绪很高。甚至我事先准备的幻灯片资料不用一一展现。只需就学生发言中对颔联理解的不足再提出质疑,然后又引导他们讨论并小结:“虎旅传宵柝”“鸡人报晓筹”这本是两件寻常的事,然而在特定场合下,加上“空闻”“无复”的强调,行军途中的“宵柝”和宫人报更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诗人的笔下便带有以小细节来见婉讽的意图:在狼狈的逃亡路上,往昔看似寻常的生活细节显得安逸奢侈,而这恰是唐玄宗自酿的苦果。狼狈更显狼狈,享乐更显不该。

课上到这里,多少偏离我预设的教学进度,课件自然也不能按部就班放映下来。于是我索性“让学生牵着鼻子走”。只在学生的各抒己见的时候,适当引导他们注意立足文本不要跑题。结果学生在合作讨论和互助纠正下最终派出代表做总结,认为郑畋在《马嵬坡》中对唐玄宗是体谅又讽刺的。缘由立足于诗歌一二句的内容和手法分析,又扣住“终是”一词的诵读口吻,以及三四两句的承转。陈词有理有据,文采飞扬。

在这样的课堂实况下,我的课件页码如何能再按先前的那般顺序播放,只能有选择地跳跃放映,再以学生的观点为主酌情增删将要点板书演示。一堂课下来,学生主要不是与我的教学预设在对话,而是与文本在对话,而我不过是学生对话过程中的一个伙伴罢了。

比较以前,我会对公开课的实况有别于我的“公开课教案”,有别于我预定的“教学流程”,或是完不成预定的教学目标而惴惴不安。但是近来,我终于不会再执拗于“老师为主体”的呆板的自我评价指标。

新课程认为课堂应当展现的是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然因为公开课的意义独特,作为执教者常常预设了流程,然后让学生跟着剧本一步一步地往下走,一旦有些变数,这堂课就又可能被自定为有“败笔”。然学生的创设力正是课堂的一个潜伏的巨大变数。

如果在公开课里,老师过于把自己当成一个主角,不去关注学生的具体感受和实际需要,不允许出现变数,那么公开课就会演变为表演课。也许展现了老师的知识能力,组织能力,但未必能展现老师真正的管理能力,应变能力;未必能给老师带来教学碰撞后的教学成长。而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部分的多媒体手段,更不可能是教学实效的决定因素。因为课堂主要不是老师“教”的过程而是学生“学”的过程。

成语教案范文第5篇

一、通过多种调查,了解语文学习习惯

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从学生的阅读和写作习惯、对信息技术的掌握情况、利用信息技术学习语文等角度设置问题,了解学生现有的语文学习习惯。

我们的调查表明,目前,初入高中的学生的语文学习方式整体上是被动的,尽管部分学生能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通过网络搜集资料,但预习的手段主要是浏览,没有真正把查阅资料、深入思考、积极质疑等带入预习中。由于预习时缺少积极的思维,在语文课堂学习过程中,听仍是主要的学习方式。另外,由于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内容较为单一,知识也比较浅近,许多语文学习的要点,如语法知识、逻辑知识、阅读方法等被淡化,再加上没有养成读书的习惯,很多刚进入高中的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比较差,如无法独立阅读一些略有难度的文章,作文中经常出现语病,绝大多数学生没有课外阅读特别是名著阅读的习惯,更谈不上有写作的习惯。

二、研究学习实际,重视课堂实践

要使学生改变已经养成的被动学习习惯,语文教师就必须利用课堂这个最主要的阵地合理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利用学案引导。学案的设计目的是给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引导,以学定教,让学生养成课前主动预习的习惯。语文学案可以包括以下几个部分:一是结合学生的语文学习基础和教材重点而设置的学习目的;二是教材的背景介绍;三是质疑,让学生在预习时充分思考,提出疑问;四是教学的部分环节,让学生了解教师的教学处理过程;五是巩固训练;六是资料链接,拓展阅读。学案的印制、保存、修改都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在学案的使用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查找相关资源,如作家生平、作品评价等。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师在课前制作多种类型的课件,体现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一是制作PPT课件,让课堂教学的容量得以扩大;二是利用影像资料,让学生形象地感受教材中的有关内容;三是利用实物投影,将学生提出的问题和答案及时展示给所有学习者。

利用网络空间。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现状,我们会在论坛或博客中上传一些资料,引导学生在相关的网站中阅读,其中包括对教材的理解、设计的教案、编写的训练题目、教师撰写的文章等;可以引导学生在网站上阅读课外读物,拓展阅读范围。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可指导学生提炼知识,撰写阅读体会,或模仿写作。

开展多种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还设计了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如要求学生向全班同学推荐名著或其他资料中的一句有意义的话,范围包括中外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等谈论立志、人生、学习等方面的名言,要讲清话语的含义、适用范围等;推荐一则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与现代生活有密切联系的故事,要能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并从中总结出相应的启示;介绍成语或古诗,讲清成语的语义、出处,用成语说一段主题鲜明的话语,讲解古诗时,要有作者简介,有诗歌的意象、构成的画面、体现的意境、运用的手法等方面的简要介绍。这些活动能够逐步教会学生调动自我学习的意识,学会查找资料,运用语言,从而改变现有的语文学习方式。学生为完成上述学习任务,必须阅读有关书籍报刊,或查找网络。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得到最新的信息,也可以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学会如何利用素材。学生在推荐上述内容时,可通过PPT作重点介绍。

三、网络素材与传统阅读相结合,扩大学生阅读范围

为改变学生在写作过程中采用的素材比较陈旧的现状,我们广泛阅读传统文本,搜集网络信息,根据教材的模块设计,向学生推荐相应的阅读内容。如在学习《唐诗宋词选读》时,向学生推荐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唐诗鉴赏辞典》《宋词鉴赏辞典》等,让学生词读鉴赏文章,学习鉴赏方法,以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同时向学生推荐网络上有关唐诗宋词鉴赏的网页、博客或其他素材,引导学生对传统阅读材料中的观点与网络文章中的观点加以比较,形成自己的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学生还可以在网站中大量阅读名家的散文作品。在积累成语时,指导学生了解成语约定俗成的含义和适用范围,并让学生从网络上查找这些成语在当代社会中的使用情况,同时提醒学生要注意语境的需要,及语言使用的规范性。

四、建立网络平台,实现师生互动

我们在网络上建立QQ群、个人博客或微博,实现网上互动,更好地与学生交流,解决远距离沟通难的问题,使学生的疑难问题得到及时处理。

利用这些信息手段,教师将最新的语文学习资料上传,让学生能够共享;教师撰写博文,让学生学习文章的撰写方法:通过网络平台实现师生互动,特别是在寒暑假期间,学生可以将语文学习中遇到的难点及时告诉教师,以迅速地解决相关的、口]题。

五、组织社团活动,让学生体会学习的愉悦

教师指导学生组织了多种语文社团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其在活动中学会学习。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使学生在参观中了解古代文化常识,同时将生活中所得作为书本学习的基础,活动结束后,师生将活动情况发至网络,吸引更多的学生参加。可以开设名著学习等方面的讲座,在讲座中穿插适当的课件或视频,给学生介绍读书的方法。可以组织学生研究教材,设计教案,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如学习唐诗时,组织学生分组备课,由授课代表组织全组成员通过网络查找相关资料,经过审核、修改,形成教案,制作课件,再经过试讲,授课人最后指导学生完成整个学习过程;课后将课堂实录制成光盘,发给学生,并让每个学生写出自己上课或听课的感受。彳刍=此过程中,网络资源的利用、PPT课件的制作、光盘的刻录等都需要信息技术条件的支撑。可以向学生推荐网易、搜狐网上的公开课视频,让学生观看来自麻省理工、哈佛等名校专家开设的“古希腊文明”等国际课程的讲座以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

六、优化评价体系,让学生有充分的成就感

教师要尝试运用多种形式的评价方式。一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注意用语言和眼神激励学生。二是在周记中,用激励性的话语对学生的认知能力、学习情况及文章的写作进行评价。三是让学生参与评价,按照“学生命制试卷—交换试卷—完成试题,评价试题—学生批阅,评价完成”的程序,让学生自我评价。四是在学生自我教学的课堂中,除对文本进行讲解外,要随机对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进行评价。在各类评价完成后,教师要及时利用多媒体将结果反馈给学生。评价体系的优化,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过去的被动学习逐渐向主动学习转变。

成语教案范文第6篇

【关键词】立足课堂;调控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说:“课堂教学要引领学生攀登知识的高山,攀登情感的高山,攀登思维的高山,攀登人格的高山”。的确,课堂是学生重要的学习舞台,学生的知识大部分来源于课堂,课堂可谓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记得自己刚刚踏上工作岗位时,由于经验不足,课堂上总是追求新颖,总是想把最新的东西带给学生,课堂的很多环节很花哨,但课堂效果却不尽如人意。自己在一段时间里也很迷茫,平时备课时很认真,教课时也很用心,但课堂的效果为什么不是很好呢?经过一段时间的自我摸索和请教学校的一些资深教师,我终于明白了:是自己围绕文本追求课堂实效做得不够。渐渐的,我改变了原来的教学模式,在文本上、在课堂实效上下功夫,逐渐我发现自己的课堂之路开阔了,课堂效果也比以前有了较大改善。所以我个人认为,当下指导学生进行语文课堂学习,围绕文本追求课堂实效,还是十分必要的。为此我将自己的一些教学感悟写下来,希望能与其他老师进行交流。

一、围绕文本确立真实、有效的教学目标——立足课堂

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课堂,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是呀,学生在学校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时间是在课堂中度过的。在学校所接受的知识与培养的能力也基本上来源于课堂。小学语文课堂中学生的学习是其知识增长的过程,实效性语文课堂一定要结合文本围绕真实有效的教学目标进行。

1.围绕文本内容,构建严谨课堂

首先不管课堂怎么变,不管教学如何组织,有一点是不能改变的,那就是课堂教学应当围绕所要教授的文本内容展开。那么教师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逐步实现它呢?我认为首先在每节课上课之前,应紧紧围绕文本内容设计教学方案,并在此基础上大胆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开辟出一条真正提高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实效之路。

例如我在设计课文《卧薪尝胆》教案时,由于考虑到本篇课文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勾践卧薪尝胆光复越国的经过和从勾践身上懂得只有发奋图强,坚持不懈,才能取得胜利的道理。所以整个设计过程我紧紧抓住“卧薪尝胆”和“报仇雪恨”两个词语,并结合学生特点分析课文。文章分析的一开始我便围绕文本内容完全放开手,让学生自由地读课文,并问他们:“你们从这篇课文中能了解些什么?”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寻找。学生从课文中便会找出如“两千多年前,在长江中下游有两个国家” ,“回国之后,越王勾践时刻不忘报仇雪恨”等很多有价值的信息。然后我根据学生所提供的信息,紧抓“报仇雪恨”这个成语,从解词开始引导他们,让他们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从“文中谁要报仇雪恨?他为什么报仇雪恨?他又是如何报仇雪恨的?”等一个个预设小问题上学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这样不仅让他们从第一遍读课文中感知了课文内容,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意识到自己是课堂学习的小主人,在一个个自主找答案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真正围绕文本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来,从而逐步达到让学生了解勾践卧薪尝胆光复越国的经过和从勾践身上懂得只有发奋图强、坚持不懈,才能取得胜利的道理,使这节课真正做到围绕文本内容,构建严谨。

2.充分了解学生,构建互动课堂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老师在课堂中只是充当一个主导角色。因此备课及上课能否将学生考虑在内,也是一堂小学语文课能否上好的关键。小学生好动、思维敏捷,针对这一特点在课堂的设计和执行过程中,教师可以围绕文本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采用各种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低年级学生课堂自我控制力差,接受能力较薄弱,针对这一特性在设计教案时,应充分了解其特点,多将知识层面的内容通过一些学生易掌握的活动和游戏呈现,以求让其很好地吸收。在这方面我们可以结合学生特点多组织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小游戏,并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其进行语文课堂学习。例如在低年级的识字教学中,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们可以组织一些生字词接火车、读字词比一比等游戏激励学生进行课堂练习。而高年级学生由于知识与能力已有一定的储备,那么我们在设计教案时可以多设计一些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环节,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学习,以达到获得课堂知识和提高能力的目的。例如我们在高年级的古诗文教学中就可以采用让学生自主预习和课堂引导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会更高,很多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说是第二遍的学习,学习效果会更佳。

二、围绕文本运用灵活有效的教学方式——调控课堂

1.用精心设计,体现文本的独特魅力

每一堂课所运用的教学方法都是为教学工作服务的,换种说法就是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所运用的教学方法是不一样的。我们应根据不同的文本,针对不同的教学要求,运用灵活有效的教学方式,精心设计,将文本的独特魅力,将学生应掌握的课堂知识尽数教给学生。例如我在一次公开课上讲析《灰椋鸟》课文第一课时,为了更好地达到展现文本内涵、挖掘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我针对学生对四字成语的理解,设计了这样一个层层递进的问题模式环节:

师:刚才同学们的表现真好,其实这篇课文中有很多成语值得我们大家理解,体会。你们在预习和听课文的过程中都理解了哪些成语呢?

生:汇报

师:老师这也有一些,你能理解吗?(课件出示该理解的成语)让学生汇报自己对成语的理解。重点理解“排空而至”与“翘首遥望”。

生: 郁郁葱葱:形容树木长得很好,非常茂盛。

翘首遥望:是抬头看远方的意思。

成语教案范文第7篇

(语文学科活动课教案)

设计者:徐宝红

一、 教材分析:根据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容、形式、要求都以大教材、大课堂、活动式为总方向,设计这次的活动课是在这一指导思想下产生的。力求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学得活,用得活。培养自主、合作、创造的精神。

二、 学生情况分析:在进入复习的尾声,学生对本学期学习的书本的知识的掌握已经到较高程度。学生对词语的准确运用和成语的积累运用方面还不是做得很好,为了激发兴趣,培养能力,有必要开展多一些学科主题活动,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

三、 活动目标:复习巩固本学期学过的成语,对学生以往学习及课外自学的成语知识理解、运用。激发学生学习成语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学、互学、共享、相互提高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 教学重点:巩固新学的成语,激发学习成语的兴趣,培养良好习惯。

五、 活动时间:一课时

六、 教学用具:游戏规则的介绍,电脑幻灯片及音乐、卡纸。

七、 课前准备:学生复习本学期学习的成语,收集课外的成语。

八、 设计特色:培养学生的自主和合作精神。

九、 活动过程:

1、导入:我知道大家很喜欢成语,课内、课外收集了不少。现在,我想和大家一起进入到成语大观园去,比一比谁的收获大。在活动中,会评选成语高手和最佳合作小组,送上我准备的礼物。

2、 创成语大观园入门关。每位学生完成一份练习。

(在本学期学过的成语当中,按要求找出相应的成语:描写人物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自然环境的;描写人物品质的。)交流评议。

3、 据给出的内容,让学生说出相应的成语。(答对有奖)

(1)最远的地方( );(2)最高的巨人( );(3)最难做的饭( );(4)最小的地方( );(5)最大的区别( );(6)最值钱的字( );(7)最可怕的笑( );(8)最重分量的话( )。

4、 语接龙游戏,分两个回合:

(1)老师出一个成语:光明正大。 各小组合作接龙,比赛哪一组又准又多。(第 一名的小组获奖)

(2)各小组出一个成语交到老师处,然后组长抽签,进行比赛。(第 一名的小组获奖)

5、 绘成语乐园。(要求:在纸上设计各种图画,把成语分成各种各类写出来。写得又多又好,设计的图画美观的获奖。)边听音乐边合作绘制。

6、 班欣赏评比各组的作品,颁奖。

成语教案范文第8篇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备课 教学程序 预习导入 模拟讲授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备课是教学的起点和基础,是决定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如何通过精心备课,设计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引领学生学会感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形成语文素养和文化积淀,是每位教师的毕生追求。

一、从教学程序上做好备课工作

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当然这个过程不能随心所欲,而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事前设定好规则,设定好路子,让学生跟着教师的引导步入知识的天堂。我认为备课的时候,首先要了解学生之前的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因为语文是一个知识连贯性很强的学科,以前的知识就是现在学习的基础,只有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才能设计好教案;提问是课堂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特别是对小学生,提问不仅仅可以提示他们注意听课,回答老师的问题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骄傲的资本,所以认真设计课堂问题是教师需要做好的一项基本功课,既能达到增强教学效果的目的,又可以将走神的学生拉回课堂;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是教学中我们往往会忽视的教学项目之一。我认为,特别是对小学生,我们要时时处处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比如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所以,在设计课堂教案的时候,我们要思考怎样更好地达到培养他们学习能力的目的。

二、由预习导入,引导学生初读解惑

预习课文的良好习惯应在一开始就养成。第一课时教学时需要对预习情况进行检查、反馈。在预习中学生会有一些疑难,例如《江南》一课,学生在预习时发现一些句子很难理解“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于是引导学生一起读课文,边读边在课文中找到答案,趁机引导学生读好课文,尽量通过读课文内容找到答案,在阅读中发现新问题。接着再引导学生抓住一些关键词,读通一些难读的句子、难理解的词,使学生读得有兴趣,不会觉得枯燥无味,为第二课时的学习做铺垫,激起更高的学习兴趣。

三、让教学变得扎实有效的方法

1.设计质疑课题小问号,带着问题读课文。文章的标题就像眼睛一样,出色的题目,准确鲜明,引人入胜,能提示文章内容,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引导学生阅读,首先要学会读题目。文章题目就是学生展开阅读学习的突破口。例如《怀素写字》一课,先引导学生多角度地品读好课题,再由课题质疑:“怀素是谁?他是干什么的?他为什么要写字?他的字有什么特点?”带着这些问题阅读,学生会比较有兴趣,自己在课文中找到答案,也会有成就感,阅读兴趣会浓厚,接着趁机引导学生读通一些难读的句子,记牢几个难读、难写、难理解的词,把课文读通。

2.抓重点词句,扎实有效地读课文。《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识字、写字、阅读、作文能力的培养,并指出要十分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我们可以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目的地进行字词学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设计悬念,激发探究兴趣。“一曲终了,余音绕梁”,会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给人更多的艺术享受。当第一课时快结束时,教师可设置疑问,抛下话题,启发思考,留下悬念,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例如,教学《雾凇》一课,初读后充分感受雾凇的美,课堂结束时提出问题:“这么美的雾凇是如何形成的?它需要哪些条件呢?我们下节课来讨论。”以此引起学生细读的欲望,为第二、第三课时的学习打下基础,蓄足气势,达到课虽下、味还在、趣仍浓、思无限的艺术效果。

四、导入新课和设计导语应遵循原则

1.符合教学的目的性和必要性。课堂教学的导入,一定要根据教学目标来精心设计导语,不要使导语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

2.根据授课的内容设计导语。备课时可以从教学内容中抽出有概括意义的一个或几个问题,将其与学生熟知的或似知非知的事例联系在一起,设计出独出心裁的导语。由于每节教材内容有其丰富而广阔的外延,涉及其他方方面面的知识和事物,课堂的起始设计也可以从他们的关联中寻找线索。

3.导入要言简意赅或短小精悍。导入时间过长,会使人有喧宾夺主之感。

4.导入的形式要丰富多彩。任何一种形式的授课技巧,一定要灵活运用,不可形成定式,使人产生呆板之感,导入导语也不例外。

五、备课的“模拟讲授”环节

模拟讲授或训练,作为备课的最后一个环节,往往被人忽视。其实,教案是纸上的东西。纸上谈兵不一定能取得实战效果。这时要进行两个飞跃:一个是把纸上的东西变成脑子里的东西,成为印象,也就是把教案里的文字变成形象,铭刻在脑海里;第二个飞跃是把意识变为行动,也就是按教案的设想进行实际操作。教师写完教案一定要看几遍,边看边想在课堂上如何动作,甚至对着镜子演示一番,像演员排练节目一样,如发现纰漏,及时修改补充教案,直到自己满意为止。这是值得提倡的。如果写了教案就搁置一边,到了课堂上再临场发挥,就有点草率了。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基础,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上好任何一节课,都必须在上课之前做好备课工作。相信只要我们用心去做,多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就会收到不一样的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

[1]张镇权.小学语文备课之我见.小学教学研究,2004(2).

成语教案范文第9篇

―、阅读、理解并专研大纲和教科书

在阅读、专研大纲和教科书时,一般经过“浏览式阅读――逐字逐句精读――归纳总结提高”三步。

浏览式阅读是基础,也是粗读的过程,通过浏览式阅读大致了解某章、某节和某单元教材所叙述的主要内容,了解此章、此节或此单元在整个教材体系中的地位、作用及前后知识的联系,对整篇教材不熟悉的教师还应通读整篇教材,了解该知识点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为逐字逐句精读打下基础。

逐字逐句精读是关键,要求对教材的每一环节、每一句话、每一个字及符号都要认真阅读,领会教材编者设计该内容的主要目的。要逐字逐句认真研究教材,反复推敲。在大纲精神的指导下,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把教材中的知识转化为自己要讲的内容,并认真考虑以下几方面问题:

1.教材中讲述了那些基本概念、定律、定理、推论及这些定律、定理的发明及推倒过程的来龙去脉,适用范围等;

2.教学中需要做哪些演示及分组实验,要求学生观查什么?怎样观察?结论又是什么?

3.搞清新课标教材中的如“走进物理课堂之前”、“科学漫步”、“做一做”、“说一说”、“STS”等每个插图、图表的物理意义及作用;

4.弄清教材中的常用的“经验证明”、“显而易见”、“引号”、“一般地说”等的含义。

归纳总结提高是在逐字逐句精读基础上把知识用厚变薄的过程,教师在备课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明确教学中需要达到的目的及要求;

2.确定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关键;

3.如何结合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那些方面的能力培养。处理那些习题,又删去那些习题,知道书后习题在近几年高考中以何种形式出现。

4.对学生进行哪些方面的思想教育。

二、了解学生实际情况、研究教法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认为业务能力强的教师教学效果并不一定好。因此作为教师备课时必须充分考虑所教学生的特点、爱好和接受能力,研究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的差异,找到学生学不会的焦点,知到学生所不知的原因,及向知方面发展、转化所需的条件。着重抓住学生认知上的难点、疑点,想尽办法创造条件让他们乐学,由原来的“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根据以上要求我认为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研究课前导入的方法,导入的方法要遵循教学规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目的,方法既多样化又不滥用流行的“导入方法”,其中可供教师参考的导入方法有很多如:复习旧课法、演示实验法、讲述故事法、复习习题法、看片段引入法等,例如:我在讲必修2第六章“万有引力”一节时采用讲述故事法。选修3-2第四章第二节“探究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那节课时采用演示实验法。总之教师要结合本节课实际,反复推敲选择哪种导入方法;

2.在新课教学中要挖掘如何突破重点、分散难点,教师应预备那些知识,向学生提出那些问题,教师必须注意设计的问题要严密,考虑大多数学生的水平,并照顾两头,反对太简单或太难,设计的问题要紧扣教材,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反对无计划、随心所欲、信口设问;

3.充分考虑上好本节课要做好教材上的那些实验,补充那些实验,由谁来做,准备哪些器材等;

4.为更好的掌握本节的知识,准备哪些习题、例题,选择的内容要符合学生的实际,难易要恰当,尽量有简单的解法,把学生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同时教师还要考虑本知识点与高考的链接。在新课改下的教师是组织者、是导演。教师不要全面代替,一言堂,要认真研究处理习题的方法,是先做与本题相关联的实验再讲,还是先配备一道简单习题分散一下本题的难点再讲,必要时也可以设计一些错误的解法让学生纠正。同时教师还要考虑由哪些层次的学生讲,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巩固、提高的目的;

5.如何进行课后小结,使学生的脑海里有系统的、连贯的知识体系,课后小结的方法很多如以教师为主导的有(1)总结式包括:叙述升华式、提纲挈领式、表格阐述式、图示网络式等(2)设疑式(3)拓深式。以学生为主导的有相互点评式、师生问答式等。如讲完电场线一节课,对点电荷的电场线的特点我作如下小结:孤立正点电荷的电场线用成语“光芒四射”来概括,对孤立负点电荷的电场线用成语“万箭穿心”来描述。如讲完波的图象作如下小结:

比较内容振动图象波动图象

物理意义一个质点位移随时间变化规律某时刻媒质中各个质点的位移

直观量振幅、周期及各时刻位移振幅、波长及各质点的平衡位置

坐标横轴:时间纵轴:位移横轴:位移纵轴:位移

总之选择合适的小结方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提炼、概括、编写教案

经过以上各步的推敲之后,教师将教学活动的设计深化、系统化之后写在教案中,因此教案具备以下内容:

1.有教学的目的、重点、难点;

2.突破重点,分散难点的方法;

3.教学过程中教法,提出的问题、补充的例题、习题等,教科书上的在教案上标明即可。有实验的要写明注意事项及可能出现的问题等;

4.板书设计,时间的分配情况;

5.教学反思。

成语教案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综合实践课;学科渗透;综合能力

这学期,第一个月我教小学五年级的野炊,具体的项目就是包馄饨,每当看到学生们在自己的耐心调教下包出精美的馄饨并津津有味的品尝到可口的美食时,我的心里美滋滋的,总有种说不出的成就感。可突然有一天,一个问题强烈的在我脑中盘旋:我还是教师吗?仅仅教他们包顿馄饨、吃顿美味,能算是教书育人吗?孩子们在家也能做到呀!后来发现了问题的症结:我们简单的孤立了综合实践这门课程,如果我们在活动过程中注重学科整合,有目的的渗透进其他学科如语文、历史、数学、政治、物理等,我们的活动就会更丰富、更有趣、更立体,更有意义。

综合实践课,是一门内容及其目标多重的课程,所以我们在具体设计和实施课程的时候,更应该综合各门学科的知识和功能。经过思索与实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首先要把握学生特点,收集必要素材,这是进行学科整合的前提条件。这儿的学生特点主要指的是他们在不同年龄段的心理特点和知识结构特点,根据这两个特点,收集准确的素材,教学中进行学科渗透时才有针对性。

我在教小学五年级野炊的时候,发现他们在活动时很好动,导致场面有些乱,虽然我和带班老师反复努力,但效果甚微,这跟我们动而不乱、活而有序的教学理念是背道而驰的,于是我针对他们活泼好动的特点,在活动时引入了他们在音乐课中常用的击鼓传花表演节目的方法,并且设计节目时还把他们的认知能力和知识结构,渗透进课堂的主题――馄饨。例如:小学五年级的学生,他们正处于强记的黄金阶段,针对这个特点,我设计了“头脑风暴”的互动环节,先让学生交流、老师主讲有关馄饨的知识,然后让学生以游戏的形式把刚才讲的重点串起来,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使我们的课堂达到了知识的延伸。再如:五年级的学生,不管是在课内还是课外,已经积累了不少的成语、看了不少的文章,于是我又设计了有关饮食的成语大比拼的活动环节,让他们交流关于饮食方面的成语和故事。这样,我们又巧妙的把语文与野炊活动进行了综合和渗透。

二、把握各学科特点,备课时应将学科渗透理念体现在教案中,这是学科整合的准备工作。我们有些综合实践科目与学校的相关传统科目学科渗透非常明显,譬如瓷盘画与美术、彩泥画与美术,对于这类含学科渗透较明显的内容,教师备课时要在教案中充分体现出这样的特性:不同学科间内容存在着联系,很多内容是相互交融的,原理上是相通或相同的。这样的教案,在教学中应该能达到的效果是:通过教学,既能让学生轻松而较全面的掌握这堂课的内容,又能巩固以前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并能体会和认识到学科渗透对于学习涉及到的相关几门学科能起到互相促进、相互融会贯通的作用。

三、具体教学中应遵循应时应景原则进行学科渗透,这是学科整合的具体操作过程。课堂活动时的情况是千变万化的,所以在综合实践过程中,时时处处都有机会应用学科渗透和综合的方法,使老师的讲解通俗易懂,提高课堂效率,又培养了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中不断的审时度势,巧妙的用课本的知识,解决活动中的实际问题。如我在教野炊时,学生对于什么时候馄饨才熟透的时机难于把握,我便引入了物理的知识,我告诉他们:馄饨在煮的过程中,自身的密度在不断的变小,当它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时,会全部浮出水面,这可以成为我们判断馄饨熟透,可以食用的标准。这样的解释,通俗易懂,学生很容易就掌握了。还有在进行体能拓展的项目之一旱地龙舟时,因为是个集体比赛项目,比哪个小组在规定的距离内用时最少,要想取得好成绩,必需全体组员配合,所以我就启发他们:“什么样的跑姿最快:前倾?后仰?还是上身笔直?”同学们思考和实践后得出结论:一致稍微前倾跑的最快。“为什么呢?”我继续启发。“因为惯性。”学生用上了物理的知识,“那刚才两组跑的速度旗鼓相当,为什么乙组输了呢?”我继续引导,“因为他们跑偏了。”同学们几乎异口同声的回答。“所以正如数学书本告诉我们的:两点之间,什么线最短?”我要学生用数学的原理来解释,“直线。”学生响亮的回答和接下来越来越优秀的表现,让他们明白了书本上的知识是有用的,知识就是力量。这就是学科渗透的效果。

四、当然,要做到学科间自然渗透,对接无缝,教师要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这是教师在学科整合中必备的教学素养。教师首先要对教学内容烂熟于心,其次要详细了解各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生理特点及知识结构,课堂活动时才能有针对性,合理而有效的进行学科渗透。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将备课教案中有关学科渗透的内容展现在教学中,还应努力提高教学基本功,自然地完成综合实践课与其他课程的融合、渗透。板书时,注重字体的美观、内容的布局、简笔画的规范等,这些又会给学生以艺术般美的熏陶;教学时不但要注意口头语言的丰富、幽默、精炼,而且还要注意体态语言的情感表现力,做好这些会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并使提高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总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综合创新能力,这不仅是教学的需要,也是时代的需要。所以在综合实践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学科整合,进行学科渗透,加强学科间联系,使学生增强应用知识的意识和能力,为他们成为复合性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上一篇:口才教案范文 下一篇:金鱼教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