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得其微 物象由我裁

时间:2022-09-02 09:12:45

文章得其微 物象由我裁

苏轼诗作《自题金山画像》中有这样两句:“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可以说,坎坷的人生遭际,成就了苏轼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卓越地位。

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写有散文名篇《记承天寺夜游》(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篇幅短小,全文如下: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短文写了“承天寺夜游”这样一个生活片段。虽然正文只有85字,但叙事简洁清晰,写景如诗如画,抒情暗通款曲,结构匠心独运。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均内蕴在这巧妙的结构之中。正如唐代孟郊在诗歌《赠郑夫子鲂》中云:“天地入胸臆,吁嗟生风雷。文章得其微,物象由我裁。”

一、叙事简洁清晰

短文寥寥数语,交代了夜游的时间、地点、人物、缘由。“十月十二日夜” ,不仅仅是交代夜游的时间,也是刻骨铭心的难以忘怀的人生记忆;地点承天寺,是好友张怀民被贬谪的临时寄居之地;人物是两个同被贬到黄州,此时的夜晚,都不能入眠的同病相怜、心有灵犀之人;缘由是主人“解衣欲睡”之时,偏有“月色入户”而难以入眠,不免生发“念无与为乐者”的寂寞凄凉,因此,不禁“欣然起行”,想找一个能够同乐的人。

二、写景如诗如画

“月色入户”下的庭院是怎样的?作者只写了“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三句,仅仅18字,可谓惜墨如金,但集中写出了月下中庭的美景。月色如水,洒落庭院,似乎在院中泻成了一潭积水,空灵明澈。竹柏在水中的倒影,就像交错相生的水草。作者把照在中庭的月光比喻成积水,想象巧妙传神。实写、侧面写月光、竹柏,虚写、正面写积水、藻荇,虚实相生,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结合。静写月光积水,动写竹柏藻荇交横,静中有动,动中见静。营造出冰清玉洁、空明澄澈、清丽淡雅而又似真似幻的意境美。

三、抒情暗通款曲

作者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欢欣之情溢于言表。“念无与为乐者”,写心理活动,含有无人共赏美好月色的憾意,情感荡起第一波微澜。作者猛然想起张怀民,情感荡起第二波微澜:一个“遂”字,不假思索,透露出作者与张怀民之间的相知相惜之情;“寻”字表达了作者访友赏月的急切心情。“怀民亦未寝”,着一“亦”字,作者的惊喜、意外、遂愿之情跃然纸上,情感荡起第三波微澜。夜色如水,二人“相与步于中庭”,心绪恬淡闲适。至此,作者的情感波澜、款款情思在信步漫游中,在似真似幻的庭中美景里,一波一波散开,归于平静。“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个“闲”字,是点睛之笔,作者的情感波澜再次掀起,在似乎自我解嘲中,透露出按捺不住的因被贬谪而生的悲凉心境,因人生暂处低谷而生的百无聊赖之感,因抑郁不得志、壮志难酬而生的苦闷。“闲人”如苏轼、张怀民者,“闲事”如承天寺夜游者,“闲景”如月下之中庭者,都绾结在这浓浓的“闲情”之中。“忙处抛人闲处住”,当然,这“闲情”也内蕴着如苏轼般的中国封建士大夫们悠闲自得、从容自足的高雅情趣,内蕴着身处逆境而乐观豁达的精神自赎。

清代刘大櫆在《论文偶记》中写道:“凡文笔老则简,意真则简,辞切则简,理当则简,味淡则简,气蕴则简,品贵则简,神远而含藏不尽则简,故简为文章尽境。”《记承天寺夜游》事简、人简、景简,一句话:言简。但“言约义丰”,言有尽而意无穷。极为简省的语言所形成的空白,产生了巨大的艺术张力,内蕴着极为丰富的情感内涵。而这一切,都来源于作者结构的匠心独运。陆游诗中说得好:“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恰为此文写照。

(作者单位:唐山学院文法系)

上一篇:“读、译、评、结”文言文教学模式探微 下一篇:给题目镶个边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