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教学方法的改革

时间:2022-08-25 03:32:47

小学美术教学方法的改革

摘 要:随着大家对美术认识的逐渐加深,美术教学越来越得到我们的重视。美术教育已成为当前小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教育改革新时期,我们要积极采取先进的教学措施。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方法改革

注重培养学生对美的辨别能力。通过对美的感受,进化为对美与丑的分辨能力,潜移默化地使人的精神在愉悦和操作中得到升华,在学校教育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实现美术教学的意义。

一、将课内、外教学进行有机结合

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主要战场,除此之外我们还应开展其他教学。课堂教学的结构不能局限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一味的先讲后画,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为学生的自学过程就是发展学生思维、提高能力的过程,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另外,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安排多种形式,例如,以写生为目的的分组教学形式,以创作为内容的分散、竞赛等形式。还可以带着学生走出课堂,采用组织观赏、欣赏、外出写生等形式进行教学,让学生以研究和实践的方式完成学习任务。发挥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实践和探究的创造精神,创造良好的个性发展环境。

二、在课堂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直以来,美术教学都是以学习知识技法为主要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多以临摹成人作品为主,所以形成了一套模仿为主体的教学方法。而近年来,大家逐步认识到儿童的稚趣和成人是不一样的,儿童的天性和个性不容抹杀。教师还应尊重学生的个性意识,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倡导学生自己管理自己、主动学习,确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导致教学方法的深刻变化,逐步由注入式、满堂灌向启发式、活动式、创造式方向发展;从以教师教为主变为师生之间教与学的结合。

三、从写实性教学逐步向表现性教学靠拢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我们应当提倡儿童发挥艺术直觉,鼓励学生在观察与表现中不拘泥于客观事物本身,进行扩展与延续,让学生在“创作式”的作业中完善造型技能和提高审美素质。与传统的写实造型教学相比,表现性美术教学能较好地体现这一宗旨和要求,要求学生进行大胆地想象与创造,抓住特征,夸张、超现实地表现,把与对象有关的人和事物联系起来或自己与对象之间的某种联系在创作中表现出来。我们知道,传统的写生课要求学生认真准确地观察物体的形状、比例、透视等客观属性,塑造出精确、完美的形体。而实际上,这对于儿童而言是一种被动的思维方式,甚至从某种程度上说,反而限制了儿童创造思维的活动。在写生作业中,如果我们让学生在抓住事物特征的同时,进行大胆地取舍、夸张与变形,留给他们更多的表现空间和契机,充分表达自己的主观感受,那么就会使作品蒙上浓厚的艺术情感和趣味。

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素质教育的要求,改变小学美术教育的现状,我们必须打破以往的教学模式和制度,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兴趣和认识特点,真正为孩子们创造自由探索、自由表达的环境和条件,为孩子们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注入营养。

参考文献:

[1]许嘉璐.中国中学教学百科全书:音体美卷[M].沈阳:沈阳出版社,1991.

[2]中小学美术教材[Z].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1.

[3]郭声健.艺术教育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上一篇:小学音乐融入“原生态”教学 下一篇:学习应源于生活,回归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