涡阳县小麦蚜虫的发生与防治

时间:2022-08-25 03:22:37

涡阳县小麦蚜虫的发生与防治

摘要 介绍涡阳县小麦蚜虫的形态特征、生活史、习性、发生规律及发生特点,并提出防治方法,以为科学防治当地小麦蚜虫提供参考。

关键词 小麦蚜虫;发生;防治;安徽涡阳

中图分类号 S435.12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02-0158-02

小麦蚜虫在涡阳县属常发性的害虫,为害小麦。其主要有3种,分别是麦二叉蚜、麦长管蚜和禾谷缢管蚜。这3种均属同翅目蚜科,均为世界性害虫,常混合发生。小麦蚜虫在涡阳县常年发生面积逾16.67万公顷次,发生程度达中等以上,一般年份防治1.6次,大发生时最多防治3-4次,穗期百穗蚜量800头以上的面积10万hm2,最高百穗蚜量3000头以上。农民在进行药剂防治时,往往选药不科学,任意加大药量,导致防效较差。现介绍小麦蚜虫的特性及发生情况。并提出防治措施,以供参考。

1 形态特征

麦蚜为多型性害虫,在其生活史中,一般都经历卵、干母、干雌、有翅胎生雌蚜、无翅胎生雌蚜、性蚜等不同类型,但以无翅和有翅胎生雌蚜发生数量最多,历期最长,是蚜虫主要危害类型。

1.1 卵

3种蚜虫卵长约0.5mm,椭圆形,初产时淡黄色,后变黑色,有光泽。

1.2 若蚜

3种蚜虫的若蚜均有5龄,脱皮4次,分为有翅若蚜、无翅若蚜;有翅若蚜除无翅外,体型与成蚜相似,有翅后,可产生有翅雌蚜和有翅雄蚜。无翅若蚜发育成无翅胎生雌蚜。

1,3 成蚜

1.3.1 3种蚜虫共同点。都有卵、若蚜、干母、干雌、有翅雌蚜、有翅雄蚜和无翅胎生雌蚜。有翅蚜虫体型近似长方形,腹部稍宽于胸部;无翅雌蚜腹部较胸部宽。

1.3.2 3种蚜虫不同点。麦长管蚜。触角长于体长,腹管长,多长过腹末,额瘤明显。无翅型,体淡绿至深绿,腹背常有黑斑,体长2.3-2.9mm,复眼暗红色,腹管长简形,黑色,端部具网状纹;有翅型,前翅中脉3支,腹管与无翅型相同,触角3节,有感觉圈6-8个。麦二叉蚜。触角短于体长,腹管较短,多不超过腹长。额瘤不明显。无翅型,体淡绿至黄绿。腹背中央有深绿色纵线,复眼紫黑色,腹管淡黄色,顶端黑色。体长1.4-2.0mm;有翅型,前翅中脉2叉,腹部绿色,腹背中央有深绿色纵线腹管绿色,端部色暗。禾谷缢管蚜。触角短于体长,腹管较短,多不超过腹末,额瘤不明显。无翅型。暗绿至黑绿色,腹部腹管周围多为暗红色,复眼黑色,腹管亦黑色,体长1.7-1.8mm;有翅型,前翅中脉3叉,腹部暗绿紫色,腹背两侧及腹管中间有黑色斑纹,腹管黑色。

2 生活史和习性

3种蚜虫在涡阳县每年可发生20-30代,均以卵、若蚜和成蚜越冬,暖冬时3种虫态均可正常越冬。冷冬时,成蚜和若蚜常被冻死,只有卵可正常越冬,如2010、2011年冬季,在西阳王庙村,冬前蚜量为百株949头,冬后调查0头,全部死亡。越冬场所主要是麦苗基部、土缝、杂草和枯叶等。不管以何种虫态越冬,在涡阳县均以有翅胎生雌蚜迁入麦田。在麦田内产生无翅胎生雌蚜,无翅胎生雌蚜繁殖系数高,一头无翅胎生雌蚜可产70头小蚜虫。冬前迁入,即在田内越冬,温度高时危害。越冬后与冬后迁入的同在田内危害。直至在田内不适宜生存时开始产卵,卵孵化后产生有翅蚜,迁出麦田,再为害其他作物。

3 发生环境

3.1 气候

麦蚜每年均有发生,但属间歇性猖獗危害,主要是受气候影响。一般15-25℃、相对湿度75%以下是其适生的温湿度范围,即中、低温是其猖獗危害的最主要条件。

3.2 栽培制度

小麦的生长和麦蚜是多年形成的危害关系,栽培上主要与施肥、作物长势及品种有关。长势差、植株糖分高、氮肥少者,一般发生较重。

3.3 天敌

蚜虫的天敌主要有瓢虫、草蛉、蚜茧蜂、食蚜蝇、蜘蛛等。尤以瓢虫和草蛉控蚜最好,每日可食蚜100-150头。因近年农药的大量使用,控蚜效果已经不明显。

4 发生特点

麦蚜具有迁飞性和群集危害的习性,同时又具有转移扩散性。先点片危害,再扩散危害,虫口在田间呈不规则的“S”型分布。3月下旬至4月中下旬,以麦田外寄主植物上的有翅蚜迁入麦田;同时,麦田内蚜虫产生有翅蚜迁飞扩散。4月20日前后为迁飞盛期,4月25-30日为迁飞盛末期。因此,防治麦穗蚜策略是迁飞盛末期用药。在防治时间上,亳州、阜阳市4月25日至5月5日为防治麦蚜适期H。麦蚜种类不同,危害种类也有差异。

4.1 麦二叉蚜

最喜欢幼苗,常在苗期开始危害,最初多是几头或几十头集中在土表的叶鞘和第1、2片叶取食,此虫怕光,喜干旱。后期常在叶背危害。

4.2 麦长管蚜

其喜光照,耐潮湿,特嗜穗部。多分布在中上部叶片危害,待蜡熟时,蚜量下降,迁飞。

4.3 禾谷缢管蚜

其畏光喜湿,嗜食茎秆和叶鞘,较多分布于叶鞘、叶背和根茎部分,也可分布在矮小的分蘖上。发生时间较晚,大多是小麦乳熟后蚜量明显增加。

5 防治方法

5.1 大力推行植保专业化防治

专业队应具备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以做到有的放矢,科学防治;对农民进行植保知识培训,让农民掌握防治技术;加强当地的病虫测报,并及时,以指导农民进行有效防治;农民应主动进行田内调查,看是否需要防治。

5.2 科学选用农药

要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有其他虫害发生时,要选择兼防其他害虫的农药,交替轮换使用杀虫机制不同的农药。严格执行防治标准,对达到防治标准的田块先行防治,不达标者暂时不防治。对于同一田块,应遵循对达标地块进行防治的原则,以利于保护天敌。不可任意加大用药量。

5.3 防治标准和药剂

5.3.1 防治标准。苗期。百株200头以上或蚜株率20%(3-4月)。穗期。百穗800头以上(4月底至5月中旬)。

5.3.2 药剂。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225-375g/hm2、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75-450kg/hm2、20%啶虫脒可湿性粉剂300g/hm2、40%毒死蜱乳油750-1050mL/hm2、50%抗蚜威粉剂150-225g/hm2、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300-450mL/hm2。

上一篇:长岭县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与综合防治 下一篇:广西国有钦廉林场食用菌林下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