涡阳县夏玉米粗缩病的发生与防治

时间:2022-07-02 03:16:25

涡阳县夏玉米粗缩病的发生与防治

摘要介绍涡阳县夏玉米粗缩病的发生情况,包括病源、危害症状、传播途径等,并提出防治策略,以为涡阳县夏玉米粗缩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玉米粗缩病;发生;防治;安徽涡阳

中图分类号S435.13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22-0193-01

玉米粗缩病俗称坐坡、小矮子、老来青、粗根病等,是玉米生产上的重要病害[1]。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升级,玉米面积逐年加大,加之现行推广的玉米品种对玉米粗缩病抗性差、感病品种较多、毒源量大以及暖冬少雨的年份增加,玉米粗缩病有明显上升趋势,已严重威胁涡阳县的玉米生产,给部分乡镇的玉米生产造成严重的损失,有的地块病株率可达65%。

1病源

玉米粗缩病是病毒病,该病毒存在于感病植株叶片突起的部分细胞内和带毒的虫体内[2]。

2危害症状

玉米生育期都可染病,以苗期感病的植株受害最重。初期在心叶中脉两侧叶脉间出现虚线状失绿透明的小点,后透明线点逐渐增多,叶背上开始出现长短不一的蜡白色条状突起,粗糙明显,其他叶片浓绿、僵直、宽短,心叶多卷缩。重病植株生长迟缓,节间缩短,严重矮化,仅为健株高的1/3~1/2。病株根系不发达,根少而短,易拔起。发病轻者虽能抽雄,但半包于喇叭口内,雄穗败育或发育不良,花丝不发达,结实少,或者不结实。病株多提前枯死或绝收。

3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3.1传播途径

主要靠灰飞虱传毒,灰飞虱以成虫和若虫在田边、田埂、杂草丛中越冬,翌年春季迁入春玉米田、返青的麦田、南方早稻田。5下旬至6月上旬,南方早稻成熟、北方小麦收割,灰飞虱迁入夏播的玉米田进行传毒危害。

3.2发病条件

该病发生与带毒飞虱的数量及栽培条件有关。玉米出苗至五叶期易感病,十叶期抗病增强。如果易感病期与传毒飞虱迁飞高峰相遇,则易发病。另外,冬春气候温暖干燥,夏季少雨,有利于灰飞虱的发生与传毒。

4发病规律

玉米粗缩病从苗期到抽雄期都可以发病,且发病越早危害越重。根据临湖镇玉米生产实际,6月10日前播种的玉米发病较重,早播种的田块较晚播的田块发病重。在气候上,高温干旱也会加重玉米粗缩病的发生。

5发病原因

玉米对粗缩病敏感的生育期与灰飞虱迁入高峰期吻合,是玉米粗缩病发生与流行的关键因素。另外,冬春干旱、夏季少雨也是重要原因之一,通过对涡阳县2009、2010年的气象资料分析,也证明了这一点。

6防治策略

6.1农业防治

(1)加强虫情监测。在玉米粗缩病重发区,于夏玉米播种前,定点、定期调查灰飞虱的发生密度和带毒率;在春季对麦田、杂草上的灰飞虱虫口密度及病株率进行调查,对玉米粗缩病及时准确预报,指导大田防治。

(2)选用抗病品种。目前,玉米生产推广栽培的品种对粗缩病缺乏抗性,但品种间感病程度仍然存在差异。如农大108、中科4号、鲁单981、弘大8号等品种较耐病。

(3)调整播期。在病害重发区,适当调整玉米播期(五叶期前),使玉米对粗缩病的敏感期避开灰飞虱的迁入高峰期,以降低发病率。涡阳县夏玉米应于6月中旬播种[3]。

(4)清除杂草。夏玉米播种前或出苗前,应及时清除路边、田垄、沟边和田间杂草,提倡化学除草。用40%阿特拉津1 125 mL/hm2+50%乙草胺1 125 mL/hm2,对水750 kg/hm2进行封闭式喷雾。地边、路旁、地头沟等处也要喷药化除,以减少玉米粗缩病的毒源。

(5)合理布局。提倡统一机播、连片种植,做到播期基本一致,避免单一品种大面积种植,避免插花种植和少部分玉米田感病,降低灰飞虱分布的集中度。

6.2田管防治

(1)推迟定苗,拔除病株。粗缩病重发年份,适当推迟定苗时间,发现病株及时拔除并集中处理。

(2)合理施肥。加强水肥管理,促进玉米生长,缩短玉米苗期时间,提高玉米的抗病、耐病能力[4]。

(3)降低麦田虫口。玉米粗缩病毒主要在小麦、禾本科杂草和灰飞虱体内越冬。因此,要做好小丛矮病的防治工作,清除田边、地边、沟渠杂草,同时要减少灰飞虱的虫口基数。具体做法:在小麦返青后,用25%扑虱灵750 g/hm2对水喷雾。喷雾时,麦田周围的杂草也要进行喷施,可显著降低虫口密度。

6.3化学防治

(1)药剂拌种。用辛硫磷等种衣剂,或2%HA玉米拌剂及20%病毒A,分别按种子重的0.2%对玉米进行包衣或拌种,对玉米粗缩病有较好的防控作用[3]。

(2)播种后至出苗前喷药。用25%吡虫啉3 000倍液对玉米田及周围杂草喷药,控制灰飞虱的数量。

(3)出苗至五叶期喷药。用40.7%毒死蜱300 g/hm2+10%吡虫啉300 g/hm2+20%病毒A 375~450 g/hm2对水225 kg/hm2喷雾防治灰飞虱,兼治玉米粗缩病。

注意事项:在加强病虫测报的基础上,根据灰飞虱发生量和粗缩病发生程度,确定合理的施药次数。一般发生年份防治1次,重发年份防治2~3次,间隔时间6~7 d。做好玉米粗缩病的防控工作,要在七叶期前结束[5]。

7参考文献

[1] 陈建军,李波,吴雯雯.玉米粗缩病研究进展[J].江西农业学报,2009,21(9):83-85.

[2] 夏广奎.玉米粗缩病的发生与防治[J].农机服务,2011,28(5):639.

[3] 徐法三.种子处理及播种期对玉米粗缩病发生和防效的影响[J].浙江农业科学,2011(3):641-642.

[4] 王国胜,侯玮,陈举林,等.不同播期对玉米粗缩病发病率及产量性状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2011(4):71-73.

[5] 毕巍巍.玉米粗缩病研究及防治[J].种业导刊,2008(5):34.

上一篇:陕北枣区枣树主要病虫害的防治 下一篇:民和地区农田杂草的化学防除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