涡阳县小麦纹枯病的发生与防治

时间:2022-08-04 09:24:21

涡阳县小麦纹枯病的发生与防治

摘要 主要阐述了涡阳县小麦纹枯病的发生情况及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分析了发生与流行的主要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具体的防治措施,以期为有效减轻和控制涡阳县小麦纹枯病的危害提供必要的借鉴。

关键词 小麦纹枯病;发生原因;防治措施;安徽涡阳

中图分类号 S435.1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12-0119-01

涡阳县是淮北地区的小麦主产区之一,是国家优质商品粮基地县。2010年,涡阳县小麦生产率先在全省实现千斤县目标,2016年小麦产量达7 623 kg/hm2,大大提高了该县小麦生产水平。但近年来,随着小麦生产水平的提高及气候变化的影响,涡阳县小麦纹枯病的发生呈加重之势,给该县小麦生产带来了一定影响。为了解小麦纹枯病发生原因,制定科学的防治措施,现就涡阳县小麦纹枯病发生情况及防治对策进行探讨如下。

1 涡阳县小麦纹枯病的发生及影响

据统计,2013―2016年小麦纹枯病发生面积逾28万hm2(表1),造成减产的面积达8.2万hm2。其中,2015―2016年小麦纹枯病发生面积逾9.67万hm2,造成减产的面积达3.20万hm2,分别占涡阳县小麦面积的82.9%、27.4%。减产主要表现为3种形式:一是苗期病害造成小麦个体发育不良,成穗率降低;二是小麦抽穗后表现为白穗;三是小麦进入灌浆期后,由于纹枯病危害,造成茎秆严重受损,导致小麦早衰较快,使灌浆速度慢、灌浆时间缩短,小麦千粒重大大降低,最终导致产量大幅下降。

2 小麦纹枯病发生与流行的主要原因

2.1 温、湿度是小麦纹枯病发生的主要因素

小麦纹枯病菌的生长、发育和繁殖都需要一定的土壤温、湿度[1-2]。越冬前和返青拔节期温、湿度越高,小麦纹枯病发生危害越重。据调查,冬、春季温暖多雨是诱导小麦纹枯病发生的主要因素。

2.2 小麦品种的抗病性不同,危害程度差异很大

据调查,安农0711、周麦27、百农207、济麦22、周元9369等品种由于其耐病性较差,纹枯病危害较重;而烟农19、涡麦9、涡麦99、良星99等品种因其耐病性相对较强,纹枯病危害较轻。因此,因地制宜选种耐病性品种,对减轻纹枯病危害可起到良好的作用。

2.3 栽培、管理条件不同,发病程度的差异也很大

①氮肥用量偏高、磷钾肥配比不合理[3]。施用有机肥或有机肥施用比例高的田块,以及实施秸秆还田的麦田,病害轻。氮肥用量增加,病害的发生与危害程度也随之增高。而增施磷、钾肥,特别是钾肥可以增强植株免疫力,降低l病程度[4]。②早播加重病害。播期愈早,冬前有效积温愈高,植株群体加大,田间环境条件有利于病菌的生长与侵染,发病加重。生产实践证明,涡阳县马店王庄村种植的周麦22小麦适期播种(10月15日)和适期晚播(10月20日)的病情指数分别比早播区(10月5日)降低 33.7%和81.2%。受农民外出务工的影响,小麦播种期提早,是一些地区小麦纹枯病流行的重要因素。③播种量过大,小麦群体密度过高,田间通风透光条件差,湿度大,有利于病菌滋生与繁殖以及病害的发生与蔓延。④管理不及时、不到位,缺乏防病意识[5]。小麦纹枯病起初发病部位在小麦根部的叶鞘上,隐蔽性较强,农民对此认识不足,加之部分农民的防病意识差,小麦纹枯病发生时,不能被及时发现及科学防治,致使危害日益加重,等到发现可能造成大幅减产时,再进行防治已为时已晚。

3 防治措施

一是加强对小麦纹枯病的危害、科学防治宣传和技术培训,增强农民对小麦纹枯病的认识,提高防治意识和科学防治水平[6]。做到早发现、早防治,可大大降低小麦纹枯病给小麦生产所带来的损失。二是加强农业生态防治。选择抗病耐病品种,如选用烟农19、麦38、泛麦5号、良星66等耐病性相对较强的品种。做到适期播种或适期晚播,增施有机肥,如推广秸秆还田和均衡施用氮、磷、钾肥。对小麦纹枯病发生较重的地块,只要不影响小麦产量,应当尽可能推迟播种。三是加强药剂防治。在药剂防治上,采用种子处理和苗期(冬前、返青)喷药防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7-9]。通过种子处理,可使小麦根围病原菌群体数量明显下降,压低冬前发病基数,从而控制春季危害程度。对历年的老病田、重病田、低洼田或丰产田,在种子处理的基础上,还必须辅以喷药防治,才能更有效地控制病害,挽回产量损失。种子处理时,要严格按照控制剂量,不可盲目加大剂量,以免造成药害,致使小麦晚出苗。苗期进行喷药防治时要抓住2个关键时期:①越冬期,特别是冬前气温较高,田间湿度较大的情况下,纹枯病发病早病株率较高时;②3月上中旬,在小麦封垄前。

4 参考文献

[1] 司晓丹.小麦纹枯病的发生与防治[J].种业导刊,2013(4):24.

[2] 王裕中.小麦纹枯病的发生与防治[J].植保技术与推广,2001(8):39-41.

[3] 李耀武,李焕应,张邦寨,方立荣.小麦纹枯病的发生及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08(23):156.

[4] 陆凯.小麦纹枯病的发生因素及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8(7):97.

[5] 闫光升,屈改枝,焦松峰,等.小麦纹枯病的发生条件及防治对策[J].河南农业科学,2003(2):27-28.

[6] 韩玉芹.河北省吴桥县小麦纹枯病发生趋重原因及综合治理对策[J].中国农业信息,2012(23):58.

[7] 汪洪.桥区小麦纹枯病的发生规律与防治对策[J].农技服务,2010(4):477.

[8] 戚从清.2010年涡阳县小麦倒伏原因及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10(17):95-96.

[9] 黄敏,李学春,王飞兵.沭阳县小麦纹枯病的发生特点与防治技术及对策建议[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6(2):122-123.

上一篇:会东县水稻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下一篇:大棚西瓜―水稻轮作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