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客体的前瞻优势受距离因素影响

时间:2022-08-25 02:55:03

摘 要 基于客体的前瞻优势(Object-Specific preview benefit,OSPB)是在客体回溯范式中出现的同客体启动效应,为客体文件理论提供了直接支持,许多研究以是否出现OSPB效应作为客体连续表征实现与否的指标。但是OSPB的效应并不稳定地与客体连续表征同时存在,始终会受到位置因素的影响。

关键词 基于客体的前瞻优势 客体文件 客体连续表征

中图分类号:B842.3 文献标识码:A

1 相关理论

1.1特征整合理论

在Tresiman提出的视觉绑定理论中,位置作为一个结点将不同的特征绑定在一个客体上,在客体分离的特征表征――颜色、大小、形状――中提供一个共同的参照点。另外,空间位置信息独立地对应于某个特定的客体,保证了属于不同客体的特征彼此分离。后续的相关研究发现,客体表面信息的表征与时空信息的表征分别对应着不同的脑区:颞叶的腹侧通路和顶叶的背侧通路,这种跨通路的特征整合需要注意的参与。

1.2客体文件理论

客体文件(object file)是指真实世界中客体暂时性情境表征的知觉建构过程。客体文件与长时记忆网络中所存储,用来识别和分类客体的表征是相分离的。客体文件理论提出客体文件是客体视觉表征的中间阶段,依据客体的时空特征始终“黏附”在客体之上,不断存储和调整客体的表面特征,进而刷新个体对客体持续的有意识知觉,解答“什么去到哪里”的问题。客体文件的构建分为三个步骤:对应性操作(利用时空信息判断当前客体是新异客体还是原先客体转换而来的;回溯性操作提取之前存储的客体表面特征;整合性操作利用当前信息和回溯性操作过程中提取出的信息建构出不断演变的有意识知觉。

1.3 客体回溯范式

Kahneman等研究者提出了基于客体的启动效应,用来为客体文件理论提供直接的证据,这个范式包含了客体文件理论的“对应”和“回溯”两个阶段。

最初的客体回溯范式是通过字母快速命名任务来检测客体连续表征的完成。被试首先会看到短暂呈现在显示屏上的一组客体,例如注视点左右等距分布两个方块,分别标有字母S和字母G。接着字母消失,方块开始做匀速的直线运动运动,例如左右两个客体分别运动到注视点上下等距的位置;而后运动停止,目标字母出现在其中一个客体之上。要求被试尽可能快地读出该字母。一般情况下,当目标字母再现于探测刺激同一客体上时被试的反应会略快于其他情况,这就是OSPB效应,其逻辑源于启动效应――探测刺激的识别在符合同意情境下的启动刺激时会得到利化;或同客体优势性――相较于两个客体,被试能够更容易更快速地觉察到同一客体表面特征的变化。Kahneman认为,只有在被试将探测客体知觉为启动客体的同客体新形态的情况下,才会出现基于客体的前瞻优势。

由于字母命名的任务比较简单,观察到的OSPB效应往往较弱,因而有研究者提出了改进的客体回溯范式,以再认判断任务取代了字母命名任务,即要求被试按键判断最后呈现的字母是否是前瞻阶段出现过的字母。这种改进可以促使被试有意识记忆前瞻阶段出现的字母。之后还出现了其他变式,如用不规则客体取代字母以排除语音工作记忆的影响,并在再认阶段呈现全部刺激要求被试判断以增大OSPB效应。

2 利用OSPB效应进行的研究

Kahneman利用客体的共同位置,运动客体的相对位置,同一个客体中相继呈现启动刺激等实验设计,在同一客体上观察到了稳定的OSPB效应,而且该效应不受启动刺激呈现时间或链接界面呈现时间的影响。研究者以客体文件中的回溯操作进行解释:探测刺激的呈现激发了回溯操作,进而提取出之前呈现在该客体上的启动刺激,但是在链接运动缺失的情况下,回溯阶段只能随机选择客体进行提取。研究者将客体回溯范式中出现的启动效应命名为基于客体的前瞻效应,因为该前瞻效应的出现是基于探测刺激和启动刺激被视为同一客体的不同形态的基础上的,因而研究者进一步将客体文件的概念界定为暂时的情境性表征,其中存储了客体的一系列连续的状态。该研究的理论指导包括了两个方面:客体是信息处理的基本单元;刺激的处理会激发该刺激所在的情境。

Mitroff等研究者设计了两可情景,通过要求被试完成变化觉察任务的同时对客体身份进行主观报告,发现在客体的运动方式可以被同时解释为交叉或反弹的情况下,OSPB效应同主观报告会出现分离。董一胜等研究者对Mitroff的研究结论作进一步探究发现,在将Mitroff实验中所呈现的客体情景整体扭转45度的情况下,两可情景中与主观判断相悖的OSPB就消失了;通过改变两个客体之间的位移比例,因而得出这种分离情况与客移的大小和相对运动角度有关的结论。值得注意的是,该研究中将链接运动去除的情况下OSPB仍然存在,可见这种启动效应会收到客体连续表征之外因素的影响。

3 总结与展望

在距离一致的条件下,客体连续表征是出现OSPB的唯一解释。但是在混入距离因素之后,OSPB效应与客体连续表征之间就不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了。在实现了客体连续表征的情况下,可能因为距离因素而不存在OSPB效应,或者在没有客体连续表征的情况下,由于距离因素出现了OSPB效应。可见OSPB不一定是基于客体的。将来的实验应该对视觉工作记忆的整体性表征方式与客体文件的刷新回溯方式之间的关系进行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 董一胜,王慈,崔杨,水仁德.与用客体表征连续性解释OSPBs效应的商榷[J].应用心理学, 2010(1).

上一篇:《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法探讨 下一篇:英语完形填空解题策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