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

时间:2022-08-25 02:04:19

浅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

人人都知道,人文素养是创建和谐社会的一个根本支撑点,是现代文明人必备的基本素质。那么,要想提高民族素养,就要从小抓起,从小学生抓起。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是潜移的,渐进的,是在长久的感悟熏陶中逐步形成的。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呢,我就浅显的谈一下三年来我的几点体会。

一、关注教材的人文因素,陶冶人文之美

语文是一门飞扬着作者灵性,饱含着浓郁人文特色的学科。每一篇课文都是作者主观感受的表达,是内心情感的流露,是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无不积淀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很多作品有助于学生增强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有助于培养学生从事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献身精神,有助于学生树立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教师充满激情的导语和深情并茂的范读,能把学生带入意境,但更重要的是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感悟。教师的引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课文《妈妈的帐单》,教师先以一首非常感人的歌曲《烛光里的妈妈》创设情境,在学生的心中激起情感的涟漪,接着用亲切感人的语言引出话题,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文本,在对彼得和妈妈的帐单比较后,明白尽管彼得的妈妈为他做了那么多的事,但帐单上都0芬尼,让学生真切地感悟到妈妈的爱是无私的,伟大的,更是世界上最美丽的感情!教师接着引导“母爱是永恒不变的主题,其实,又何止小彼得的妈妈呢,我们在座小朋友的妈妈,肯定也是这样用绵绵不断的爱陪伴你们长大的是吗?”“那么,此时此刻,假如日夜为我们操劳的,我们最亲爱的妈妈就站在我们的面前,你最想干什么?”“一句真诚的祝福”、“一个热情的拥抱”、“一杯浓浓的热茶”……在那一刻,孩子们的语言是朴素的,但内心却是最真诚的!整堂课洋溢着“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感情”的人文魅力,师生都沐浴在荡气回肠的“人化”情境中,显示出了浓郁的人文主义色彩。

二、关注学生的生命个体,凸现人文关怀

“亲其师而信其道”,对小学生往往因为喜欢某位老师,而转变为喜欢老师所教的学科。教师要把微笑带入课堂,让每个孩子都有一个美好的心境,要把自己作为普通一员置身于学生主体之中,与学生和平相处;要对学生多关心,多爱护,通过细微之处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爱,建立起良好的朋友型的师生关系;要尊重学生,在全班交流中尽可能给学困生以发言的机会,对他们的学习上付出的努力给予真诚的鼓励,营造宽松的研讨氛围,让每一个学生在研讨过程中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都能体验到老师的关注和期望,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行动。

在一年级下册《春雨的色彩》一课教学中,课文的后面,编者以花儿的口吻提出了一个问题:“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的呢?”顿时教室里像炸开了锅:

生1:“春雨是绿色的,因为春天到处绿意盎然。”有的说:“春雨是五颜六色的,因为草儿变红了,油菜花变黄了。”

生2:“春雨是无色的,因为下在地上干了,看不出什么颜色。”

生3:“春雨的确是无色的,可它却给我们带来了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所以我觉得春雨的色彩比任何水彩笔的颜色还要多得多。”

生4:“春雨是金色的,因为有了春雨,我们家菜园里的种子都发芽了,奶奶说能长出许多蔬菜,挣很多钱。”

师:“对呀,这位同学说得很能有道理,春雨滋润了大地,换来了丰收,春雨比金子更金色。”(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师:“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的呢?我想在画家、科学家、诗人、歌唱家、农民……还有我们小朋友,每个人的眼里都是不一样的,下面让我们一起到外面看一看,把看到的结果,用各种形式:画、儿歌、小诗、歌曲……等表达出来,好吗?”学生欣然同意了。瞧!他们又带着不同的小脑袋去萌生不同的想法去了。

由此可以看出,语文教学是极具个性化的,课堂教学就是要为学生创造个性表达的舞台,这应当成为语文教学设计的新走向。尊重学生富有个人感彩的表达,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感悟,这才是对学生最好的人文关怀。

三、关注课文的创造因素,在想象中发展创新思维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丰富的想象力是创造的翅膀,有想象力才会有创造力。如在教学《给予是快乐的》一文时,引领学生感悟在生活中也应该学会给予,不应一味的索取。最后,问学生:“学了课文,你最想对保罗说什么呢?”有的谈思想上的收获,有的联系实际谈感受,接着又顺水推舟,让学生以《保罗,我想对你说》为题,学生写出了一篇篇有血有肉的文章。这样,学生便在说写训练中自觉地完成了一次情感的升华与人格的塑造。还有在教学《穷人》一文反映的是沙俄专制制度下渔民的悲惨生活,赞美了桑娜和渔夫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教学时让学生反复品味,用心体验 “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桑娜的美好心灵就跃然纸上。此时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人文教育水到渠成。

四、多读、熟读,在联系延伸中培养人文素养

佳作美文,往往渗透着作者不可遏止的感情:或者热爱祖国;或者热爱人类;或者热爱大自然;或者热爱人类文化与文明……;虽然语言风格各不相同,但人文性却是明晓的。学生充分理解了课文,懂得了什么是爱,怎样善待生命,如何关心他人他物以后,再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经历谈感想,然后形成书面文字,使人文精神深留学生的脑海中。

五、充分利用早自习时间,引导学生诵读

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培养需要多方进行。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环境、学习方式、学习态度等各不相同。导致每个人身上都有自己独特的人文的闪光点。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应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教师应有目的地激发,让其相互感染,取长补短。用阅读、背诵的方法吸取书中的人文精神,让人文精神深入学生心田。语文新课程标准规定了大量供学生阅读背诵的古诗课文等篇目,要求学生大量积累,从积累中消化汲取人文的营养。互相交流阅读感受、互相背诵,互相朗读等方法的诱导,又可以使每个人相互交流达到巩固吸取人文精神之目的 。

总之,人文精神很宽泛,内容很多。我们语文教师应从自身做起,锻炼自己,影响学生,在小语教学的每个环节中渗透,让学生领悟,让学生去展示。这样,方能使人文精神之花盛开在我们身边,盛开在每一个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之中。

上一篇:新教育时代大数据对教育的影响 下一篇:浅析计算机辅助教学发展趋势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