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生数学学习焦虑的调控方法

时间:2022-08-25 01:49:03

浅谈中学生数学学习焦虑的调控方法

摘 要:数学焦虑与教师的课堂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密切相关。本文阐述了过度的数学焦虑直接影响了中学生的学习,是造成学生成绩下降、学习效率不高的主要因素。课堂气氛、教师的评价方式和考试是形成数学焦虑的主要原因,教师可以从这三个方面对数学学习的焦虑问题进行调控。

关键词:教学焦虑 课堂设计 教师的评价方式

数学考试

一、认识数学焦虑

自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的心理学家对数学焦虑进行开创性研究以来,数学焦虑被作为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得到了许多心理学研究者的广泛研究。他们认为数学焦虑是一种特殊的学科焦虑症,是一种过度焦虑数学而引起的一系列异常的生理变化、行为表现和心理体验。它是个体在处理数字、使用数学概念、学习数学知识或参加数学考试时所产生的不安、紧张、畏惧等焦虑状态。

通常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心理层面的忧虑。表现在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学习效率下降,缺乏自信心,依赖性强,独立性差,对数学学习持无所谓或冷漠的态度,缺乏紧张感,情绪消沉。二是行为层面上的表现。表现在课堂上东张西望,无心听课,反应迟钝,不能像平时那样从容地回答问题,忘掉已经记忆过的公式,正常的思维经常中断,本来会解的问题出现障碍或者有意逃避。这些都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也是造成学生成绩下降、学习效率不高的主要因素。

有调查表明,大多数学生比较喜欢学习数学,80%的学生对将要学习更高深的数学知识有着很强的求知欲,他们喜欢学习数学知识的主要原因是对数学感兴趣,喜欢教师的教学形式,并能从思考中得到乐趣,满意自己的数学成绩,具有成就感。而有60%左右的学生与其他学科相比,更担心自己的数学成绩,这是学习焦虑的一种表现。之所以产生焦虑的情绪,是由于学生认为数学是学起来比较轻松的学科,是应该有所收获、有成就感的学科。但这恰恰也是教师在教学过程和评价过程中容易忽略的地方。

另外也有少部分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产生了过度的焦虑,在学习上采取了逃避的方式,表现在课内不专心听讲,课外不做作业,不复习巩固以致自己因为“不听、不做”到“听不懂,不会做”,从而形成积重难返的局面。这种现象的直接原因是学生认为自己上课时的注意力不集中,考试成绩不理想,缺乏自信心。课堂注意力不集中一方面与中学生的年龄特点有关,他们的自控能力不强;另一方面也与教师的课堂设计有关,这也正是新课程改革要解决的问题。

二、调控方法

1.课堂设计要让学生从成功中获得乐趣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教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良好课堂气氛的建立应当从创设情境开始,教师要在理解、把握教材的基础之上,根据中学生年龄的特点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给数学知识赋予生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数学情境之中。引入形式可以是多样的,如在学习相似三角形时,可以以旗杆为例进行提问:“当太阳照射旗杆时,我们可以用自己的身高测量出旗杆的高度,为什么?”让生活走进课堂,让数学更贴近生活,学生在这种生活化的问题情境中容易表现出对数学非同寻常的兴趣,让兴趣赶走焦虑。

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认为:如果学习任务对学生来说是太痛苦的话,他迟早会放弃该任务的。对于每一位想获得新知的学生来说,成功都是他们所渴望的。教师在课堂设计上一方面可以安排有梯度的习题,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使学生主动求知,让他们经历“认知冲突―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并引导各个层次的学生走向成功,满足成就感,增强自信心,缓解焦虑。另一方面,教师在讲授新的知识结构时,可以建立在原有的认知结构上。这样学生在联系已有知识的基础之上,经过思考进行对比或者类比之后,更容易理解所学的知识,同样可以获得乐趣。

2.教师的评价要让学生获得自信

新课程标准倡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多元性评价、激励性评价、过程性评价。教师积极的、公正的教学评价,是学生及时了解自我、强化知识、改正错误、找出差距、促进努力、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它会给学生带来激励和自信,对消除学习焦虑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具体教学中,教师的评价可以有这样几种做法:

(1)用真实的情感去激励、启发学生。对学生的评价也是一门艺术,教师的语言应当尽可能带有感彩,拉近师生之间的情感。例如,在学生回答问题出现错误时,可以用“你离成功只有一步”这样的评价来保护学生思考的积极性。(2)课堂评价要公正。教师在对成绩稍差的学生进行评价时不要过于严厉,在言语中要保护学习数学有困难的学生,教师给予的评价应多以表扬和鼓励语言为主,调动他们学习的兴趣,让他们从积极的课堂参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3)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教师要在教学中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情境,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发展自我肯定的能力。一方面可以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以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取得学习成功的喜悦;另一方面,学生在进行自我评价的同时,也是他们面对自己不足的一个过程,教师要加以正确的指导和鼓励来减少学习的焦虑。

3.考试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适度的焦虑可以唤起警觉、激发斗志,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因素。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认为,在考试中,中等焦虑最有利于学生自我能力的发挥,而无焦虑或高焦虑则不利于学生水平的发挥。教师要在课堂小测验上多动动脑筋,试题的设计要有层次、有梯度,能够刺激各个层次的学生思考;对于一些数学成绩差的学生要有意识地出一些较容易回答的题目,让他们经过努力可以答出,让他们尝到甜头,培养他们的信心。

约翰・卢波克爵士说:“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感觉―― 一位快活的朋友,就好似阳光普照的一天,把光亮流泄在周遭的一切之上;而我们大多数的人,也能依着自己的选择,把这个世界变成皇宫或地狱。”要想让学生感受到学习不是一种负担,而是赏心乐事,就要千方百计地为学生创设情境,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这也正是赶走焦虑的最有效的途径。

参考文献

[1]李求来.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研究[M].湖南: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黛安娜・罗曼斯.欢乐课堂[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

[3]刘电芝.中小学生心理辅导[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上一篇:论如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下一篇:语文教师的几项基本功和教学着眼点